米格-35: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战斗机

作者:三把刀
发表时间:
+-

俄乌战争中,俄罗斯空天军虽然拥有空中优势,但由于缺少新型战机,所以根本无法彻底掌握制空权。

图片

所以,很多人将责任归结于俄罗斯在军事采购方面的投入不足和苏霍伊的产能不足。但是很多人似乎都忘记了,曾经的米高扬也有所谓的新型四代机,比如被戏称为“机场保卫者”的米格-29,以及它的“继承人”米格-35。

米格-35: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战斗机

在很多人看来,米格-35原本能给俄罗斯在轻型战斗机领域第二次机会。不仅会成为苏霍伊重型战斗机的补充,毕竟,作为米格-29的升级版,米格-35有机会弥补该型战机退役后留下的空白。而且,相对于苏系战机而言,米格-35不仅价格更便宜,而且还能形成高低搭配适应现行的作战样式。

随着乌克兰战争的爆发,由于战线太长、传感器老旧、工业深度浅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俄罗斯虽然迅速转向了战时体制,但是只能确保苏系战机的生产,米格-35几乎已经被各方所遗忘。

图片

或许,作为一种空中作战平台,米格-35的设计和理念并没有任何问题,。只是,面对现代空战的数学计算和俄罗斯国防工业的经济状况,米格-35看起来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

米格-35之争

早在2017年,莫斯科就将米格-35作为“4++代”改进型推出:更流畅的机身、更先进的航电系统、数字化飞行控制系统,以及未来有望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俄罗斯明确给出了市场营销策略:以更少的投入获得苏-27“侧卫”的大部分性能,并批量销售给已经拥有米格-29的空军。俄罗斯空天军也曾一度假装相信米格-35也能做到这一点,象征性地下了一笔订单,并暗示后续采购计划正在酝酿中。最终,米格-35仅有少量交付俄空天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给出订单,所以承诺的批量生产并没有开始。宣传与实际项目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似乎从一开始就宣判了米格-35的命运。

图片

与米格-29一样,米格-35的问题首先出现在传感器组件和发动机上。早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精明的客户就已经注意到了这款飞机的弱点,包括差强人意的雷达和增长空间有限的发动机。米格-35缺乏可靠的现役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也没有足够空间容纳更重的传感器和武器,它只能让买家相信,未来米格-35DE的升级之路充满艰辛。所以,很多潜在客户在确认了米格-35的设计标准后,就对其的市场表现没有任何乐观情绪。

莫斯科试图通过承诺雷达“即将问世”来逃避物理和供应链的束缚。但“即将问世”的雷达从未问世。和平时期,集成新型装备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随着西方的制裁和微电子产品的匮乏,更让米格-35的研制和改造工作从原本的“瓶颈”变成了僵局。

最终,这款战斗机的设计看起来可以与米格-29“支点”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却配备了传统的传感器——价格太高,谈不上“低成本”,也无法胜任竞争任务。

没有目的的战斗机?

与此同时,米格-35的任务仍在继续。乌克兰战争是对各种概念的一次残酷检验。事实证明,生存能力并非取决于单架飞机的机动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能否在自身传感器、干扰器、诱饵和远程武器构成的密集杀伤网阴影下生存。

图片

航程和有效载荷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因为要阻止中远程地对空导弹和现代红外搜索跟踪网络的攻击,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防区外部署。这自然有利于更强大的多用途飞机和忠诚僚机无人机,而不是燃料有限、雷达无法升级的轻型战斗机及其衍生机型。

在那样的作战环境下,米格-35的价值仅限于执行地方空中巡逻和后方任务,偶尔会听到米格-35在莫斯科地区执行无人机防御任务的新闻,而不是在对抗性战斗中进行前线打击或扫荡。这并非一款成功的现代战斗机的“”职业轨迹。

联合飞机公司( UAC)的政治斗争最终导致了这一结果。UAC对国防航空的吸收并没有创造平衡,反而巩固了权力等级。苏-34、苏-30和苏-35系列飞机已经是俄空天军的主力机型,苏-57更是未来最吸引人的项目。

虽然,电子设备和机床产能成了俄罗斯日益严重的瓶颈,明智的选择是优先考虑能够提供战斗力数量的生产线。由于订单稀少,供应链脆弱,米格-35只能被选择搁置。

当然,如果能够出口对于米格-35这样的二线战斗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但是这个目标从未实现。埃及的大订单是米格-29M/M2;印度早已对米格战机关闭了大门;东南亚市场已然降温;甚至亟待提高空军实力的伊朗也选择了更便宜的米格-29。即使是那些愿意承担俄罗斯支持风险的政府,也发现西方的升级套件或中国的替代品更具吸引力,仅仅是因为它们配备了集成的传感器架构、连贯的武器包络和更清晰的软件路径。

图片

在政治和市场营销的背后,存在着设计与时代的不匹配。米格-35继承了米格-29系列飞机在设计上的一些基本妥协:有限的内部燃油、适中的传感器和冷却体积,以及拥挤的线路,这些都给发展带来了困难。

虽然可以装上油箱,但在现代防空系统迫使你进行远程防区外攻击、绕飞、协同作战并使用远程武器进行再次攻击的时代,持久力是无法回避的。

米格-35 能幸存吗?

即使在这种环境下,俄罗斯也有可能推出小批量的机身,用于部队地位或后方防御。但批量生产并不等同于战略。轻型战斗机的有效复兴还需要两个因素,而这两个因素近年来俄罗斯一直难以大规模生产:一个用于雷达模块和任务计算机的俄国内微电子基地,以及一个拥有足够持久力以抵御制裁的出口融资机构。

反驳的观点很常见:资金短缺的俄罗斯需要一架“足够好”的轻型战斗机来弥补损失。这听起来不错,但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检验。在现实战斗中,“足够好”的战斗机首先会在充斥着传感器和远程导弹的战场上消亡。幸存下来的对手则藏身于网络之中,并从保护伞之外发动攻击。这种策略更倾向于使用更大型的多用途飞机、专门的打击平台以及消耗性强的无人机网络,而不是那些传感器已经失效的小型有人驾驶轻型战斗机。

图片

米格-35的失是因为战场形势、资产负债表和物料清单,同时对其不利。失败是因为俄罗斯战斗机工业选择,押注于大型苏霍伊战机,暂时放弃轻型战斗机业务,同时将稀缺的电子设备留给优先生产线。而米格-35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的卖点,低成本、早期到达、更先进的传感器的后期发展,但结果是无法实现。

在杀伤网和制裁盛行的时代,一架飞机的先进程度取决于支持其雷达的供应链,所以米格-35或许没有机会再国际军贸市场取得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