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程即为真理:一战德国的克虏伯FK.16野战炮
手短的痛苦:一战德军对长射程野战炮的追求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陆军主力野战炮是1904年服役的克虏伯FK.96n/A野战炮,由于该炮战斗全重只有1020千克,可以快速机动,再加上每师可装备54门之多,所以在德军入侵比利时和法国边境的运动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马恩河战役在1914年9月12日宣告结束,西线战场短暂的运动战局面也随之终结,英法德三国纷纷构筑连绵不绝的堑壕开启了漫长的僵持战。
图1:1914年8月14日,德国第54野战炮兵团官兵与一名探亲家属环绕FK.96n/A野战炮留下了这张合影
图2:德国第34师第70野战炮兵团的FK.96n/A炮组
当战斗陷入堑壕战僵局后,德国陆军痛苦的发现FK.96n/A野战炮的射程实在太短。事实上,德国陆军在这种野战炮诞生的时代一直在追求可以在大平原上快速跟进步兵进行直接火力支援的“机动炮兵”主义,所以此时的野战炮主要追求的是轻便,可以依靠马匹快速移动,至于直射距离可达4公里就足够了。但现在随着堑壕战的来临,德军发现FK.96n/A野战炮受制于炮管长度不足和仰角偏小,射程往往只能达到5600米,若是想要超过这种射程必须加大仰角,而要做到这点只能事先在地上挖一个较深的坑,然后把炮架尾部插入坑中,再想办法让火炮前半部分抬起来,这不仅费时费力,还会导致遭到反炮兵火力时无法及时撤出火炮。FK.96n/A野战炮过短的射程导致其很容易遭到能够打出8500米的法军1897型野战炮的攻击,而且也没办法威胁到较远距离外的敌人,属实是让德军抓耳挠腮。
图3:操作FK.96n/A野战炮轰炸敌军的巴伐利亚炮组,可以看到其炮架尾部陷在坑里,一个炮组人员还在用力按压驻锄
图4、5:被法军摧毁的FK.96n/A
FK.96n/A野战炮暴露出的缺陷让主管火炮研发装备的德国炮兵测试委员会(Artillerie Prüfungs-Kommission)意识到这种武器已经难堪大任,是时候研发更强大的型号进行替代了。此外,除了射程,FK.96n/A野战炮的仰角也受到了前线部队的批评,该炮最大仰角只能达到15度8分,导致其难以杀伤躲藏在壕沟中的敌人构成威胁,至于专业对口的堑壕迫击炮在这时还属于工兵武器,而且数量有限,目前没办法满足全部单位的需求。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915年春季,当时德国陆军举办了一场面向国内火炮企业的竞标会,要求开发射程更大的7.7厘米野战炮和10.5厘米轻型榴弹炮,“火炮巨鳄”克虏伯公司与为德军开发了三款主力迫击炮的莱茵金属公司都接到了设计规格展示。在会议中,莱茵金属公司首席设计师沃勒主任提出了一项低成本且对后来新式野战炮的诞生造成重要影响的应急解决方案:将FK.96n/A野战炮的炮身与Lfh.98/09轻型榴弹炮的炮架结合,如果成功可将炮管仰角大幅度提升至40度,不需复杂操作就可以将射程从5500米直线提升到7800米。这个奇特的组合经过测试证明完全可行,于是被正式命名为7.7cm Kanone in Haubitzenlafette,简称KiH,意思是“使用榴弹炮架的7.7厘米火炮”。这种混合型野战炮制造了至少70门,还进行了其他小幅改进,包括炮身/炮架结构强化和新型仰角调节轮。1915年6月,首批KiH野战炮正式交付西线德军使用。
图6、7、8:KiH野战炮
射程即真理:FK.16野战炮的诞生
KiH野战炮一经服役便获得了前线德军的诸多好评,首先就是增加到7800米的射程使得德军炮兵可以在更加安全的区域内攻击敌人,其次是KiH野战炮的零部件与FK.96n/A与Lfh.98/09两款火炮通用,维修时不会占据后勤。虽然是个权宜之计,但前线的好评也让德军高层下定了开发远射程野战炮的决心,而这一重任最终依然交给了克虏伯公司。克虏伯公司以KiH野战炮为基础进行了多项重大改进:炮管延长至L/35倍径,药室容积增大,膛线结构亦经过调整。结合新近采用的弹药,这些改进进一步提升了射程。新型弹药采用分装式发射药设计,在近距离射击时仅需使用双发射药中的一包,不仅节约了发射药消耗,还降低了炮管磨损。此外,该型号还改进了瞄准装置。
现在,无论是德军高层还是前线炮兵都对新设计的需求相当迫切,希望其能立刻服役,因为在此期间,一种被称作“C-Heschoss”的新式高爆炮弹开始装备部队,而FK.96n/A野战炮糟糕的射程无法发挥出它的能力,急需一种更强力的平台。但现在由于巨大的消耗和敌对国封锁,德国工业在许多领域都开始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情况,新式火炮生产很快就遇到了瓶颈。然而克虏伯公司最后还是克服了困难,于1916年春季下线了第一批野战炮并率先装备给在凡尔登作战的德国第5集团军炮兵。由于这种新式野战炮于1916年定型和服役,故被命名为“7.7cm Feldkanone.16”,简称7.7cm FK.16,意思是“1916年型7.7厘米野战炮”。
图9、10、11:FK.16野战炮
荣耀下的阴影:FK.16野战炮的缺陷
读者可能也发现很多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武器在早期都会遇到很多可靠性问题,而FK.16野战炮也没能免俗,这款为应对前线需求而匆忙设计并顶着物资短缺问题匆忙投产的火炮必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弹药的麻烦。
德国炮弹一般是用黄铜制成,然而到1916年,黄铜已然是极其紧缺的战略物资,克虏伯公司位于鲁尔工业区的厂房无奈之下只好利用钢材之类的作为替代品,这无疑是降低了炮弹的抗压能力和润滑性,还增加了磨损炮膛的概率。然而这还不是炮弹最大的麻烦,根据记载,在1916年,仅在德国就发生了超过4500起炸膛事故(炮弹直接在炮膛内爆炸,同期法国有6500起,英国有2500起报告)。这些爆炸常常导致第1、2、3号炮手死亡,有时甚至会导致全部炮组人员丧生,主要原因在于炮弹内部使用了未涂漆的苦味酸炸药,从而在几天内转化为非常敏感的苦味酸盐,导致炮弹在发射时稍微受到点摩擦撞击就会提前爆炸。但是现在高性能的三硝基甲苯(TNT)非常短缺,苦味酸必须作为“替代填充物”用于炮弹。不过克虏伯公司解决起来也是相当迅速,他们在1916年5月通过从内部涂漆炮弹并用松节油/淀粉溶液作为粘合剂对其进行喷洒作为措施,同时苦味酸盐的生成也会被这些溶液中和。此外,仅使用1号发射药包可使炮管磨损率直接减掉66%。
图12:FK.16的炮弹在早期麻烦不小
1917年,克虏伯公司基本解决了FK.16野战炮的可靠性缺陷和弹道不稳定问题,而在1916年就领教了它的威力的德军炮兵的满意度也是更上一层楼。FK.16野战炮的服役标志德军野战炮兵终于拥有了能够与法国的1897型75毫米野战炮以及俄国的普季洛夫M/02型野战炮分庭抗礼的武器,而且FK.16的射程可达10.7公里,明显强于法国的75小姐。此外,相较于老旧的FK.96n/A野战炮,FK.16不需要提前给炮架尾端挖个坑,部署更加灵活。同时,Lfh.98/09轻型榴弹炮的炮架赋予了FK.16野战炮非常可靠的射击稳定性,坚固厚实的炮架可以很好的控制火炮后坐力。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反馈,一是分装式炮弹导致火炮射速降低,二是许多小零件容易损坏,这是原材料质量不佳或生产工艺不足导致的问题。
图13:FK.16野战炮的黄铜发射药筒
图14、15:Lfh.98/09榴弹炮
然而,真正棘手的麻烦是火炮的重量:更长的炮管和轻型榴弹炮架导致FK.16野战炮的战斗全重达到了1318千克,比FK.96n/A重了超过300千克,这在1916-1917年的阵地战中并非大碍,但在1918年3月德国发起大规模攻势后,这一缺点便凸显出来。FK.16野战炮的机动性逊色于FK.96n/A,而德国陆军马匹状况的普遍恶化更是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而且FK.16野战炮的木质辐条轮接地面积小,加大了对地压强,使得FK.16野战炮在泥泞地形移动时比较吃力。或许正是这个原因,FK.96n/A野战炮在FK.16诞生后依然继续服役并且也是1918年春季攻势的主力火炮之一,直到战争结束时依然有3744门在役(FK.96n/A总产量5086门)。这种新型号因产能和自身不足导致其与本该取代的老型号并为主力的情况,让作者我不禁想起了二战时期的德国四号坦克与黑豹坦克。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FK.16野战炮的结构
为了追求更大的射程,FK.16野战炮使用了更强大的35倍径炮管(即炮管长度是口径的35倍),长度为2.695米,采用克虏伯公司典型的筒紧式结构设计(Mantelkanone),这种设计常见于小口径炮,特征是采用单层或多层外部筒管加强一根单层一体炮管,而这种炮管也被称作内管。35倍径炮管的外层炮筒热装覆裹并延伸覆盖了约一半的身管长度,其前端通过螺纹锁紧环固定。三组加强箍沿身管纵向热装加固,下方配置全长导向轨,使火炮在后坐运动时可沿摇架顶板两侧的滑轨滑动。
炮管尾部的筒紧层设计用于支撑水平滑移式炮闩。通过位于闩体顶部的单动操作杆可实现炮闩向右平移,从而打开弹膛并自动抛退膛内可能存在的发射药筒。该炮闩集成有轴向击针机构,装填弹丸后,通过右侧击发拉绳实施单动式击锤待击与释放操作。
图16、17:FK.16野战炮的35倍径炮管
图18、19:水平滑移式炮闩
FK.16野战炮采用液压弹簧式后坐系统,该系统安装于摇架内部。其核心组件为一个液压缓冲装置,由充满液压油的缸体构成,通过连接闩体下方的凸耳与炮身联动,从而实现协同后坐。液压缸内的活塞固定于摇架前盖的连杆末端,活塞上设计有节流孔,在火炮后坐过程中通过限制液压油流动来吸收后座能量,使火炮在发射后平稳制动。该系统的最大后坐行程为1.27米(50英寸)。
在Lfh.98/09轻型榴弹炮中,用于使炮身复进的液压复进机采用环绕液压缓冲器的单弹簧设计。然而,在Fk.16野战炮中,为增加后坐行程以应对更大的能量负荷,其复进机采用了双同轴弹簧结构。该布局中,缓冲器前端的凸缘在后坐过程中会压缩内弹簧,使其抵紧内弹簧筒后壁;相应地,内弹簧筒前端的凸缘继而压缩外弹簧,使其抵紧摇架底部。通过这种机制,液压缓冲器在后坐时能够获得更长的行程距离,从而有效吸收更大的冲击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液压复进装置的首创者正是FK.16应对的大敌,法国陆军的1897型野战炮,这种划时代的装置使得火炮后坐时能让炮管自动复位,不用再手动复位,极大提高了火炮射速,不过FK.16野战炮采用的是分装式弹药,要先塞入弹丸接着再塞入发射药筒才能开炮,所以它的最大射速只有6发/分钟。
图20、21:FK.16野战炮的液压复进器
FK.16野战炮的光学瞄准具与Lfh.98/09榴弹炮类似,固定于左侧耳轴末端并随火炮共同俯仰。该瞄准具采用往复式设计,旨在解决炮架轮体未处于水平状态时(常态工况)导致的问题。当炮架轮体不平时,会引发火炮耳轴倾斜,进而导致炮弹轨迹所在的垂直平面相对于炮架中心线产生方位角偏移,且因火炮采用的大射角轨迹而加剧。为消除此误差,需通过左下侧的调节旋钮将瞄准具反向倾斜至垂直平面,使其与弹道平面保持一致。装置配备的交叉水准仪(Radstandlibelle)用于辅助校准。
瞄准具配备两种观测装置:用于直接射击的准直仪(Richtglas)与用于间接射击的周视瞄准镜(Rundblickfernrohr)。两者均设有调节机构及分划盘(Teilschreiber),可对瞄准具施加方向修正量,特别用于补偿炮弹的旋转偏流效应。瞄准设备安装于齿弧式瞄准轨顶端,通过瞄准器本体左侧的粗调旋钮(Schnelltrieb)或后部精调旋钮(Schneckentrieb)实现升降。抬高瞄准轨会使瞄准具前倾,从而赋予俯角。
图22:带有准直仪和周视瞄准镜的光学瞄准具
瞄准装置配有一个与弧形标尺相连的射程鼓轮(Trommel),用于显示所选射击距离。通过可调节指针(Zeiger)可选择相应标度。弧形标尺上还装有可调式测角器(Winklemesser),用于设定火炮仰角。操作时需先在测角器上设定瞄准角(目标相对于瞄准具水平基准线的高度角),随后在射程鼓轮上设定距离参数。通过提升火炮身管直至测角器气泡水平,即可获得所需的象限仰角(火炮相对于水平基准面的抬高角度)。
FK.16并未采用传统望远镜作为直接瞄准装置,而是配备了准直瞄准器(准直仪)。该瞄准器由一个矩形遮光罩构成,炮手通过遮光罩观测目标时,其下部内置的小型准直仪会在视场中生成聚焦于无穷远处的十字分划板。因此,炮手通过瞄准器遮光罩观察时,可见目标影像与分划板重合,且几乎不存在视差效应。操作时,炮手需将头部置于瞄准器后方约10英寸(约25厘米)处方可正常使用。
间接射击所使用的瞄准装置,英国称之为"刻度瞄准镜",而德国则称为"周视瞄准镜"。此类瞄准镜的原始版本由德国人格尔茨于1906年发明,采用全景望远镜形式,其可调节瞄准头可实现0至360度或0至6400密位的旋转。目镜固定设置并与火炮轴线保持对齐。瞄准头配备以百分之一密位为刻度的方位角标尺,通常通过以十分之一密位为刻度的微调旋钮进行调整。该瞄准镜顶部还设有另一个微调装置,用于修正瞄准角度。
图23:FK.16野战炮的周视瞄准镜
在间接射击过程中,射程、瞄准角及方位角由标图军官通过标有目标与火炮位置的地图进行测算。目标方位角的确定是相对于火炮预设瞄准点而言的——该瞄准点可以是地形中的显著地标,亦可为专门设置的瞄准标杆。为实现对目标方向的瞄准,需先将相对方位角设定于周视瞄准镜的分划盘上,随后通过旋转火炮直至瞄准点精确位于瞄准镜中心轴线,此时火炮即指向目标方位。
图24、25:这两门保存至今的FK.16野战炮依然带有光学瞄准具
Fk.16野战炮基本沿用了Lfh.98/09的炮架结构,采用箱型炮架设计,两侧架臂间留有特定空间以容纳火炮后坐行程。该炮配备木质辐条轮,轮径1.36米(合5英尺5.5英寸),并装配宽度为70毫米的钢制轮缘。这种炮架不仅赋予了FK.16出色的射击稳定性,还赋予了该炮-10°至+40°的俯仰角,不仅显著提升了射界,还加强了对敌军堑壕内部的打击效果。不过这种箱型炮架没有开脚设计,因此水平射界非常有限,左右各自只能达到2°,而且炮架轮在泥地上通行能力欠佳。
图26、27:FK.16的炮尾是箱型结构,无法开合,所以不能提供更大的水平射界
图28、29:FK.16的木质辐条轮也有优势,那就是制造简单,维护也不复杂
该火炮在架尾处装配了一块厚度为4毫米的防盾,这种钢制盾牌可以抵御一定距离上的枪弹和炮弹破片打击,还能挡住炮口火焰和发射时的气浪。为增强射击稳定性,架尾后部配备有驻锄,并与每个车轮前端的制动蹄片协同作用。火炮标准配置为由六匹骡马牵引的双轮前车进行拖运,前车内以三组弹篮为单位装载共36发完整弹药。拖行过程中,三名炮手乘坐于前车之上,另有两人就座于防盾前方预留的座位处。这种配置与FK.96n/A野战炮相当。
图30、31、32、33:FK.16野战炮的防护盾采用弧形设计,可以进一步加强防弹能力,此外其左侧还为瞄准具开了一个矩形缺口。此外,诸位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防护盾前面两个座椅。
图34、35、36:FK.16野战炮在行军时依靠由6匹骡马牵引的双轮车前进,可以看到有三名炮组人员都坐在前车中,另外两人坐在炮盾座椅上。眼尖的读者应该看到了前车背后被布包裹的装置,那个就是用于存放弹丸的篮子
图37:炮盾座椅特写
火炮摇架后部配备耳轴,该耳轴通过三角形侧板构成的鞍座实现枢轴转动。鞍座前端通过轴承安装在箱式炮架上,并借助手轮提供±2°的方向射界。摇架底部装有一对齿弧,与鞍座前端的齿轮装置啮合,该齿轮组与高低机手轮相连。由于耳轴位于摇架后部,火炮重量需通过伸缩式弹簧支柱进行平衡——该支柱下端固定于炮架,顶端则插入摇架下方的承窝内。
炮架配备有一根横向挡杆(Abweiser),用于在武器击发时使左侧炮手避开后膛部位。该挡杆正前方设有一个操纵杆(Zurrhebel),可驱动护盾前部的卡箍旋转装置,在运输过程中将下俯状态的炮身固定就位。
图38、39、40:可以看到炮架的瞄准具、水平手轮、高低机手轮、横向挡杆(红圈处)和操纵杆(白圈处)
图41:用于平衡重量的伸缩式弹簧
染血的獠牙:FK.16野战炮的各类弹丸
鲨鱼离不开海洋,人类离不开氧气,而作为被德军寄予厚望的长射程野战炮,FK.16自然也离不开足够凶悍的炮弹用于对付敌军步兵和前沿防御工事。该炮一大优点是弹药与FK.96n/A通用,另外其77毫米口径也是德国有意为之,因为当时英俄两国的野战炮大多是76.2毫米和75毫米口径,即使他们缴获了德军野战炮也没有与之匹配的弹药,而这两国军队的野战炮被德军缴获后,德军可以直接扩膛成77毫米,这样就能直接使用自家的野战炮弹。
FK.16野战炮的一种常见弹药是在1915年为FK.96n/A设计的K.Gr.15型高爆榴弹(K.Gr是德语Kanone Granade的缩写),这款高爆弹由铸钢制成,使用圆头引信时全重6.8千克,使用尖头引信时全重7.1千克,初速465米/秒,可装纳270克苦味酸炸药或380克阿马图炸药。这种炮弹不含引信的高度为243毫米,其中底座高度为26毫米,弹壳大部分厚度为15毫米,而底座壳体厚度是17毫米。K.Gr.15高爆弹可以使用HZ.05碰炸/定时双用引信,也可以换用HZ.16或E.HZ.17碰炸引信。这种高爆弹的爆炸力比较逊色,但射程可达7200米,而且有着不错的远距离精度。
图42、43:K.Gr.15高爆弹
而在FK.16野战炮正式服役的1916年,克虏伯公司基于K.Gr.15高爆榴弹威力不足的情况,推出了尺寸更大的K.Gr.16高爆榴弹。这种炮弹初速480米/秒,全重6.25千克,其内部可以装纳整整700克阿马图炸药,可以威胁到两层小楼,足够对敌军有生力量造成毁灭性打击。K.Gr.16高爆弹可使用E.K.Z.16/23碰炸引信,也可以使用Lg.K.Z.m.V.延时引信转化为半穿甲弹。此外,K.Gr.16高爆弹可将装填物换成400克Fp.02炸药+100克混合发烟剂从而转化为K.Gr.16(N)烟雾弹,初速依然为480米/秒,同样采用E.K.Z.16/23碰炸引信。炮弹使用的发烟剂主要是红磷、石蜡和砷,这三种物质受热后皆可产生大量烟雾。K.Gr.16(N)烟雾弹的中央会涂上大写的N,这是德语Nebelgeschoβ的首字母,指的就是烟雾弹。需要注意的是,炮弹发烟剂位于内腔中央,被纸质圆柱体包裹,外部周围便是炸药。
图44、45:K.Gr.16高爆弹
图46:K.Gr.16(N)烟雾弹
还是在1916年,为了追求更大的射程,克虏伯公司推出了新式的L.F.K.Gr高爆榴弹,该名称是德语“Lange Feldkanone Granade”的缩写,意思是远射程野战炮榴弹。该型炮弹使用圆头引信时全重7.18千克,使用尖头引信时全重7.35千克,初速465米/秒,不含引信高度为313毫米,其中包含底座的26毫米高度,弹身壳体厚度10毫米,底座壳体厚度15毫米。
L.FK.Gr高爆弹的杀伤力比K.Gr.16更强,它可以装填930克阿马图炸药,其爆炸威力相当于1.172千克,可以直接灭了小型建筑,此外也可以选择700克苦味酸炸药或是820克阿马图+75克苦味酸组成的混合炸药。该炮弹可以配备H.Z.05 Gr定时/碰炸双用引信或H.Z 16碰炸引信。与此前两款高爆弹一样,L.FK.Gr炮弹的无延时碰炸引信主要用于攻击暴露或隐蔽的敌军步兵,也可以与延时炮弹以及定时炮弹配合攻击敌人的村庄、树林和营房;延时引信则用于攻击战壕、观察哨、机枪阵地及建筑设施,力主最大化的摧毁抵抗人员。在条件允许时,亦可采用跳弹射击模式通过地面反弹实施攻击,主要针对开阔地、隐蔽处和低矮掩体。定时引信用于空爆攻击,以打击掩体后方或开阔地带的目标。L.FK.Gr高爆弹比K.Gr.16重了一公斤,但其最大射程依然达到了可观的9100米,与法国的75小姐相比已经占据了优势。
1917年,FK.16野战炮迎来了专门为自己设计的C型炮弹(C-Heschoss),这种炮弹全长343毫米,装药量700-900克,其最大优势是射程达到了可怕的10.7公里,甚至超越了10.5厘米榴弹炮。C型炮弹的服役让德军野战炮兵可谓是大感欣喜,它代表FK.16已经在射程方面碾压了法国野战炮。
图47、48:L.FK.Gr高爆弹
图49:C型高爆弹
同样在1917年,为了应对英法坦克日益增长的威胁,德国陆军统帅部要求野战炮兵立刻推广反坦克作战模式和相应的训练,而克虏伯公司也为此利用K.Gr.15和K.Gr.16两款高爆榴弹改造出了专门用于对付坦克的特种炮弹:“Kanone Granade mit Panzerkopf”,简称K.Gr.m.p,意思是反坦克火炮榴弹。
最早列装部队的是K.Gr.15 m.p.穿甲榴弹,它是采用硬化钢芯弹头的高爆穿甲弹(APHE),全重6.7千克,高度264毫米,弹体厚度15毫米,底座厚度20毫米。这种穿甲弹使用装填有24克TNT的延时碰炸引信,能够在弹丸钻入车舱后起爆从而最大化的杀伤车组人员,其内部装填有230克Fp.02炸药或是110克TNT+60克阿马图组成的混合炸药。K.Gr.15 m.p.穿甲弹初速470米/秒,最大穿甲厚度可达52毫米,在1.67公里距离上依然能对英军坦克构成威胁。值得一提的是,该型炮弹可以在内腔中固定一具铝制圆柱体容器,里面可以容纳40克由红磷和石蜡混成的发烟剂,这样就变成了特殊的烟雾反坦克弹。德军文件还显示直接利用该型炮弹杀伤开阔地的敌人也很有效。
图50、51、52、53:K.Gr.15 m.p.穿甲弹
图54:装有发烟剂的K.Gr.15 m.p.
K.Gr.16高爆弹也可以改造为半穿甲高爆弹(SAPHE),其战斗部是由硬化钢材制成的锥形尖端,纯粹依靠动能撕开坦克装甲,采用的Lg.K.Z.m.V.延时引信可以确保炮弹钻入车舱后才会爆炸。K.Gr.16穿甲弹全重6.25千克,可装纳700克阿马图炸药,初速480米/秒,在600米上依然可以贯穿20毫米装甲。
图55:K.Gr.16穿甲弹
还是在1917年,德国陆军开始采用光气、二苯基氯胂和芥子气作为毒气炮弹制剂,目的在于加强针对敌军军队步兵和炮兵的杀伤/封锁/瘫痪效果。光气学名碳酰氯,化学分子式CO Cl2,常态下是一种散发出不明显气味的无色易挥发液体,味道类似于发霉的干草。这种物质的毒性是氯气的18倍之多,低浓度下会影响受害者的嗅觉和味觉从而导致检测困难,而且其毒性存在数小时潜伏期,期间受害者没有明显症状。光气会导致受害者肺部水解,放出大量盐酸造成严重的组织破坏,受害者会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并伴随严重的咳痰和呼吸困难,1-24小时内会因肺水肿而死。
1917年4月,FK.16野战炮开始装备基于L.FK.Gr高爆弹改造而来的绿十字1型毒气炮弹【L.FK.Gr.Grünkreuz I】,而这种高爆弹也被搞成了其他的7.7厘米毒气弹。这种炮弹的弹体为蓝色涂装,弹头为黄色涂装,侧面和底部涂抹有绿色十字标志,代指“非持久性的窒息性毒剂”。绿十字1型炮弹全重7.2千克,高度314毫米,引信螺纹头高度27.5毫米,弹壳厚度10毫米,采用装填有22克阿马图炸药的K.Z.14碰炸引信或是E.K.Z.17碰炸引信z这种炮弹可以容纳600毫升毒剂,其中75%是光气,另外25%是氯化苦。
氯化苦是拜耳化学公司于1916年7月开始生产的一种窒息性毒剂(月产量200吨),其化学式为C Cl3 NO2,常态下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有剧毒,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溶剂。其空气浓度只需要超过1毫克/每立方米就可以导致受害者出现严重的眼与咽喉部刺激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心悸、气促、胸部紧束感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肺水肿,往往由于肺水肿而致死。氯化苦还可引起角膜炎和虹膜炎,若是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德军选择它作为绿十字1型炮弹的制剂之一是因为它不仅毒性凶猛,还能无视法军曾在凡尔登战役中有效抵御了早期绿十字炮弹装填的双光气的M2防毒面具。
图56、57:使用K.Z.14引信的绿十字1炮弹
图58、59:使用E.K.Z.17引信的绿十字1炮弹
芥子气,学名二氯二乙硫醚,化学分子式C4 H8 Cl2 S,其常态下是一种沸点只有219摄氏度的无色或深棕色油性液体,在一般温度下不易分解、挥发,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因其有明显的芥末或大蒜气味,故被英国人称作“芥子气”。芥子气同样具备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潜伏期,可以通过皮肤、食道和呼吸道污染,受害者会出现皮肤起泡溃烂、结膜炎、肺脏出血化脓、胃肠道溃疡甚至出血性腹泻等可怕症状。
德国陆军在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发现当前毒气炮弹无法在攻击区域覆盖足够的浓度,而且滞留时间太短,所以希望获得一种可以在污染区长时间覆盖且有中毒潜伏期的毒气,而威廉皇帝物理化学研究所发现芥子气具备此种特性。1916年底,威廉皇帝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兼德国化学战项目负责人弗里茨·哈伯从德军总参谋长兴登堡和第一军需总监鲁登道夫那里了解到,他们需要一种适合于1917年夏天阻止协约国军队攻势的防御性气体,哈伯提出可以使用最近新测试的二氯二乙硫醚,在当时使用的实验气体炮弹爆炸后,该物质产生的毒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危险,于是德军决定委托拜耳公司进行生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诸国都认为芥子气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德军最初选择它只是因为它有潜伏期,并不知道芥子气会在后面产生如此可怕的结果。
1917年7月,依靠FK.16发射的黄十字远射程野战炮【L.FK.Gr.Gelbkreuz】率先装备到在伊普尔地区作战的德国第4集团军,而该部队正准备抵御已经获知的英军进攻计划(即后来的帕斯尚尔战役)。黄十字炮弹的尺寸与绿十字1炮弹一致,但它使用的是装有22克阿马图炸药的E.K.Z.17碰炸引信,战斗全重更轻一些,为7.08千克。该炮弹的弹体为蓝色,引信螺纹接口为黄色,而弹头则是绿色。弹头部位压印有小黑十字,而弹体侧面和底部印有黄色十字。该炮弹可容纳580毫升芥子气,射程可达7公里。
图60:通过L.FK.Gr炮弹改进而来的黄十字炮弹
1918年10月,西线还出现了利用K.Gr.16高爆弹改造而来的7.7厘米黄十字炮弹,这种炮弹涂装与上述型号一致,全重6.18千克,不含引信高度264毫米,同样采用E.K.Z.17碰炸引信,但芥子气容量只有550毫升。
图61:K.Gr.16黄十字炮弹
为了在夜间照亮敌军目标确保打击有效性,FK.16野战炮还配备了被称作“F.K Leuchtgeschoss L/3.8”的射弹,翻译过来就是“野战炮3.8倍径照明弹”。该型号照明弹与配用于10.5厘米轻型野战榴弹炮的型号相似,其不含引信时重5.7千克,全长293毫米,采用Lg. Zdr S/22定时引信。当定时引信起爆时,产生的火焰将点燃弹头装药并将其炸离弹体,同时火焰沿中央导管传导至底部,引爆抛射装药。此举会把照明炬直接弹出弹体并点燃其药剂从而产生光亮,与照明炬相连的降落伞可延缓下落速度以实现持续照明。
图62:FK.16野战炮使用的照明弹
从1916年春季服役,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克虏伯公司共计生产了3500门FK.16野战炮,而直到终战依然有3020门在役,相当于755个野战炮兵连。FK.16野战炮的诞生不仅组成了德国师、团级单位的火力支柱,也宣告德国野战炮兵拥有了能够与法俄野战炮相提并论的装备。虽然重量偏大,但FK.16无论是射程还是精度都相当突出,40度大仰角还让其具备了打击敌人堑壕内部的能力,而法国75毫米炮仰角只有18度。到了1917-1918年,FK.16野战炮成为了德军反坦克作战和毒气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最后的大型攻势中极其有效地支援了德军突击部队的行动。
图63、64
克虏伯FK.16野战炮
全称:7.7cm Feldkanone.16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6年
总产量:3500门
炮组人员:5人
口径:77毫米
战斗全重:1318千克
火炮全长:4.8米
火炮最大宽度:1.53米
炮架轮:木质辐条轮,直径1.36米
炮管长度:2.695米(35倍径)
最大初速:602米/秒(使用C型高爆弹)
最大射程:10700米(使用C型高爆弹)
炮架类型:箱式拖曳架
后坐系统:液压弹簧式复进器
最大后坐距离:1.25米
膛线类型:改良平直段多槽线
膛线长度:17.5倍径(1.84米)
膛线数量:32条
击发方式:拉绳击锤式
俯仰角:-10°至+40°
水平射界:左2°至右2°
射速:5发/分钟
弹药类型:高爆弹、照明弹、毒气弹、硬化钢芯穿甲弹、烟雾弹、榴霰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