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一架无人机10美元 Bullfrog如何做到的?

作者:三把刀
发表时间:
+-

据Defense One 报道,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艾伦控制系统公司获得了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的合同,将其Bullfrog自主武器系统集成到海上平台。一套原本主要在陆地使用的反无人机装备,将正式进入海上特种作战领域。

图片

Bullfrog系统能把M240、M2、M230和M134等常见机枪改造成自主反无人机炮塔。

技术细节其实挺简单粗暴的。Bullfrog用机器视觉搜索和识别无人机,用人工智能计算弹道,然后把目标从天上打下来。整个过程不需要雷达,用的是被动探测。这个特点在战场上很关键,因为雷达一开机就相当于在黑夜里点灯,告诉对方"我在这儿"。

今年2月到3月,美国陆军在加州欧文堡举行的,融合汇聚5演习中,Bullfrog遇到了它迄今为止最大的考验:7架无人机蜂群攻击。结果怎么样?射程内的目标全部击落。40多名来自不同军事专业的士兵,在30分钟内就完全掌握了这套系统的操作。从仓库里搬出来到准备好开火,用时不到2分钟。

图片

考虑到现代反无人机系统的复杂程度,Bullfrog的设计思路确实不一样。它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专注于一件事:用最便宜的方式把无人机打下来。

成本是个关键问题。用拦截导弹打无人机,就像用大炮打蚊子。一枚拦截导弹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而很多攻击用的FPV无人机,造价就1000到10000美元。这个账怎么算都不划算。Bullfrog声称每次击杀成本只有10美元,基本就是子弹的价格。

西莫尼是前海军核工程师,他提到一个让人不太舒服的现实:"以前打仗是有钱国家的特权,成本很高。现在有了无人机,任何国家或秘密组织都能发起有效的战争。这玩意儿太便宜了,破坏力又大。"

就在Bullfrog拿到合同的同一周,丹麦的机场因为无人机活动被迫关闭了几个小时。不是战争状态,就是平时,无人机就能让一个国家的航空系统瘫痪。军事基地被无人机骚扰的事更是家常便饭。

图片

所以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盯上了这套系统。他们要的是"能装在船上、派到某个位置、让它自己执行任务"的东西。Bullfrog正好符合要求。系统总重约75公斤,可以装在皮卡车后面,也能固定在舰艇上。有效射程800米,循环射速每分钟850发,对付1到3类无人机绰绰有余。

海上环境和陆地完全不同。船在晃,风在吹,目标速度快,背景复杂。但Bullfrog的AI和计算机视觉系统据说能处理这些变量。它甚至可以在电磁干扰严重的环境下工作,因为根本不依赖雷达或GPS。

图片

除了机枪,Bullfrog还能配备激光炫目器和橡胶子弹。激光炫目器在2公里外就能让无人机的摄像头失效,在1公里内直接烧毁焦平面。它甚至能发送加密指令,命令无人机"返航"或"降落",相当于远程劫持。橡胶子弹有效射程300码,最大的好处是没有附带损伤,子弹落地不会伤人。

图片

这套系统现在已经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采购。有传闻说可能会在乌克兰进行实战测试,但没有官方确认。乌克兰战场上无人机使用的频率和强度是前所未有的,双方每天消耗成百上千架无人机。如果Bullfrog真的去了那里,会是个严酷的试验场。

从技术角度看,Bullfrog代表了一种思路转变。过去的反无人机系统往往是高科技、高成本的解决方案:相控阵雷达、电子战系统、激光武器、拦截导弹。这些东西有效,但贵得要命。Bullfrog的路子是:用便宜的子弹,加上聪明的AI,解决便宜无人机的威胁。

图片

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历来对新技术接受度很高。他们有个传统,就是快速尝试、快速采购、快速整合。不像常规部队那样走漫长的采购流程,特种部队可以直接拿装备去实战测试,好用就买,不好用就扔。Bullfrog能拿到这个合同,说明在某些关键测试中它的表现让人满意。

无人机战争的形态还在快速演变。从最初的侦察工具,到现在的攻击武器、自杀式无人机、蜂群战术、AI控制,每过几个月就有新玩法出现。Bullfrog这样的系统能跟上这个变化速度吗?软件可以升级,算法可以优化,但硬件的物理限制是实实在在的。

特种作战部队把Bullfrog装上船,会改变海上无人机威胁的游戏规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