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分3个阶段去工业化?

作者:岚少爷
发表时间:
+-

如果说俄罗斯是苏联的嫡长子,那么乌克兰就是苏联的嫡次子。早在沙俄时期,就已经在重点栽培乌克兰的发展。

原因很简单,乌克兰和俄罗斯一样,都起源于基辅罗斯,以东斯拉夫人为主。1654年乌克兰并入沙俄以后,沙俄开始了对这里长达200多年的同化。当然了,主要同化对象是哥萨克贵族。

尤其是18世纪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彻底断了乌克兰自治的念头。大量哥萨克贵族以学习俄文化为荣。昔日的哥萨克酋长国,自此便失去了自治权。而俄罗斯人,便将当时的乌克兰称之为“小罗斯”。也就是小号的俄罗斯。

这事儿可以对标多年后的“黄俄罗斯”。19世纪末,沙皇尼古拉二世认为,既然沙俄可以将乌克兰变成“小罗斯”,为什么就不能将长城以北变成“黄俄罗斯”呢?

所以,从沙俄时代,乌克兰就已经在搞工业化了。很多人为了抬高斯大林的个人魅力,刻意隐瞒了沙俄时期的工业生产水平。其实沙俄在覆灭之前,已经是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五的国家了,所以苏联可不是从一穷二白中走向工业化之路的,人家基础好得很。

图片

乌克兰的产业格局:东边工业,西边农业

早在沙俄时期,乌克兰就已经在部署工业化了。因为乌克兰具备铁、锰、铅、钛等70多种矿藏,有着天然的工业优势。

因此,当时的采矿业和冶金业在乌克兰十分发达,主要分布在顿巴斯地区、基辅、哈尔科夫以及敖德萨等地。

到了苏联时期,乌克兰的工业化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

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乌克兰先后建造了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亚速冶金工厂、扎波罗热钢铁厂、卢甘斯克机车制造厂等。

由此可见,苏联前期,乌克兰的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而他们的西部,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

二战以后,苏联对乌克兰更加重视,先后在这里设立了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哈尔科夫机械设计局、南方设计局、黑海造船厂等军工厂。

苏联解体前夕,乌克兰已经是一个年产5400多万吨粗钢的工业大国,要知道当时的东大粗钢年产量也才6600多万吨。与此同时,乌克兰也能大量生产汽车、冰箱、电视机等产品。

不过苏联主要把工业产业,都集中在了乌克兰东部,因为这里聚集着大量的俄罗斯人。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因为乌克兰东部和中部,拥有大量的黑土地。这些黑土地更适合种粮食。他们完全可以把工业区安排在敖德萨这类西部沿海地区,将东部打造成工业原料产地以及粮食生产基地。

但这不利于苏联对乌克兰的整体把控,毕竟是次子,当年组建联盟的时候,乌克兰都有点不情不愿,甚至谋划过单干。将投资放在靠近俄联邦的地方,放在俄罗斯人聚集的地方,自然更有利于管理。

图片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迅速走上了去工业化之路

过惯了计划经济的日子,苏联解体初期,乌克兰一下子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节奏。这导致乌克兰很快便走上了去工业化之路。

原来有苏联在,乌克兰只需要负责生产,至于怎么利用和销售,他们根本不用管。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乌克兰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但是苏联没了以后,进入了市场经济,那就是凭本事挣饭吃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就此出现。

  • 首先,苏联时期产业链是一个整体,但苏联解体以后,很多产业链直接切割到了不同加盟国中。这使得乌克兰出现了产业链中断的现象。

  • 其次,工业发展需要的原材料是比较丰富的,过去乌克兰可以通过苏联的渠道获得很多他们必要的原材料,但是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便面临着原材料短缺的问题。

  • 此外,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要么可以在本国利用起来,要么就是对外销售。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乌克兰,压根不懂怎么对外销售,他们没有相关渠道。

  • 再加上苏联解体初期,卢布贬值非常厉害,这也使得乌克兰的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打击。兜里没钱,你又能怎么发展好经济呢?

1991年到1993年,乌克兰的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逐年下滑。到了1993年,这些数据已经只有苏联解体前夕的40%左右了。这期间,乌克兰的采矿、建筑、水电等行业,都出现了大范围的萎缩现象。

图片

1994年到2007年,这是乌克兰经济进入改革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的乌克兰,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但工业相关的数据,依旧在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时候,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依旧只达到了苏联解体前的一半左右。

2008年到2013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乌克兰的工业发展再次遭到重创。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或者价格太低,那自然会影响下一步的生产计划。

2014年以后,乌克兰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阶段,而且战争的主要地区,就在乌克兰工业最为发达的顿巴斯地区。所以从2014年开始,乌克兰的工业发展几乎陷入了停滞阶段。2022年开始了俄乌战争,那对乌克兰的工业发展,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图片

丢掉容易,捡起来就难了

乌克兰的工业底子其实很不错,他们拥有苏联遗留下来的大量工业区。尤其是苏联留下的造船厂,那可是苏联的大宝贝,这里可是能生产出航母的地方。

不过,苏联解体以后,单纯靠乌克兰的力量,已经很难再维持起如此大的盘子了。

苏联时期,可以凭借联盟的力量,以及整个阵营的力量来消耗掉乌克兰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而且乌克兰所需要的各种工业配件和原料,苏联也能在第一时间从其他加盟国以及其他同阵营的小伙伴那儿找到。

但是苏联解体以后,这种经济循环的方式直接被摧毁了。你想要卖东西到其他国家,哪怕是前苏联加盟国,那都是国际贸易关系了。想要获得一个很小的零部件,同样需要依靠国际贸易。这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工业发展的成本。

而且,苏联在乌克兰布局的产业,同样以重工业为主。没办法,人家根本就不在乎轻工业的发展。记住一句话就好,重工业利官,轻工业利民。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

轻工业的发展,无疑会促进普通人生活水平的发展。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电冰箱、空调、洗衣机、衣服、鞋子等等产品日益丰富,才能让普通人的小日子过得舒适。飞机大炮坦克导弹,造得多,当然也能为普通人提供一个和平发展的大环境,这个不能黑。但造得再多,对普通人的生活品质,其实是没有多少提升的。

苏联就犯了一个他们明知道不对的错误,那就是完全倒向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他们认为,普通人有口饭吃,没事喝两口伏特加,你还想要啥?

所以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造出来的重工业产品,根本没多少市场,也无法提升普通人的生活品质。让乌克兰迅速开始轻工业化的改革,又不太现实。

等到重工业败得差不多了,轻工业又没发展起来,那乌克兰的工业化可就彻底走进死胡同了。

图片

丢了工业,就等于是丢了未来

乌克兰的重工业没能发展起来,以至于他们将大量核心产业变卖换钱。比如说瓦良格号就卖到了东方,也成就了东方的航母梦。其实除了航母本身以外,还有大量的相关技术人员以及科学家,也都到东方来吃饭了。‘

没办法,乌克兰搞不起来这些大家伙了,不谈发不起工资,至少养着这些人也没啥大用处了。人家也觉得不能人尽其才,当然要选择更好的平台。

此外,还有很多战斗机的技术,同样也转让给了东方。他们甚至在1994年连核武器都全部放弃了。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根本用不上,每年还要巨额的维护保养费用。对乌克兰这种没啥野心的国家来说,核武器的确负担太重了。

可现实偏偏打了他们的脸,一切他们过去觉得没啥用的东西,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完全体现出了各自的价值。

不过这个时候再后悔,为时已晚。重工业和轻工业两手抓,才是工业发展的良性模式。一个负责保家卫国,一个负责民生发展。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长久,如果都忽视了,那将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