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新造的空地导弹,居然不装导引头?

作者:一剑破天
发表时间:
+-

图片Kh-59M2

最近,乌克兰情报部门披露了对俄军新型Kh-59M2/M2A空地导弹的研究分析,指出俄罗斯导弹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报告指出,一些新生产的Kh-59M2/M2A不仅使用了老式导弹拆下来的过时发动机,甚至还取消了导引头,放弃了末端精确制导能力。

图片

据乌克兰国防快报称,乌克兰国防部下属的乌克兰国防情报局近日公布了对俄军Kh-59M2/M2A空地导弹的研究分析,乌方研究人员概述了参与生产这种导弹的116家公司名单。按照乌方的说法,这款导弹包含了一部分外国零部件,其中多数来自美国和瑞士。

Kh-59M2/M2A是俄军最新装备的空地导弹,采用红外成像/毫米波复合制导和小功率涡扇发动机,具有很强的复杂环境下目标识别与抗干扰能力。但是,乌克兰国防情报局通过拆解缴获的导弹发现,Kh-59M2/M2A存在诸多问题,暴露了俄罗斯生产部门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

图片Kh-59M2

首先,Kh-59M2/M2A导弹出现了旧版本导弹拆解下来的R95T涡轮喷气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已经过时。更糟糕的是,Kh-59M2/M2A导弹原本的复合制导导引头,也莫名其妙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需要指出的是,Kh-59M2和Kh-59M2A虽然编号上属于Kh-59系列,但是与早期的Kh-59导弹的外形、制导方式、发动机的差异很大。最早期的Kh-59导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服役,但是后续发展了好几种型号,制导方式、发动机甚至弹体尺寸都发生了好几次变化。

图片Kh-59基本型

简单来说,基础型的Kh-59导弹(北约代号AS-13“芦笛”)是电视制导,弹重850千克,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速度约0.8马赫,射程只有60公里,主要装备苏-24M、苏-30MKK等战机,出口型为Kh-59E。

Kh-59M(增程改进型,北约代号AS-18)在1990年代服役,改用R95涡喷发动机,射程增加到115公里,仍采用电视制导,主要装备苏-24M、苏-30MKK、苏-30MK2等战机,出口型为Kh-59ME。

图片Kh-59ME

Kh-59MK(反舰专用型)在2005年后服役,弹重900千克,改用36MT涡扇发动机,射程增加到285公里,并配备主动雷达导引头,主要装备苏-30MK2、苏-34等战机。

Kh-59MK2(隐身型)在2018年前后开始服役,弹重770千克,换装新型50AT涡扇发动机,外形采用矩形弹体和内埋式进气道,可以内置于苏-57隐身战机的弹舱里,制导方式为复合制导(惯性+卫星+红外成像),射程据称可达500公里,外销版则为290公里。

图片Kh-59MK2

Kh-59M2/M2A(最新对地攻击型)在2024年前后服役,虽然不是隐身版本,但也采用了Kh-59MK2的不少技术,同样采用50AT涡扇发动机,制导方式增加了毫米波雷达模块,可使用红外成像+毫米波复合制导。

另外,俄罗斯还开发了一种Kh-59MKM空地导弹,取消了主动雷达导引头,加强了聚能战斗部,用于穿透加固目标。

图片Kh-59M

从上述这些繁琐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Kh-59系列不同型号的主要升级内容。然而,乌克兰军方拆解的Kh-59M2/M2A导弹,新型50AT涡扇发动机换成了R95涡喷发动机,这是从旧型号的Kh59M导弹上拆下来的,红外成像+毫米波复合制导导引头干脆消失。

最新型Kh-59M2/M2A导弹没有了导引头,是最令人瞠目的。乌军发现,在导弹头部原本安装导引头的位置,俄军换成了配重块,以保持弹体前后平衡。“简化版”Kh-59M2/M2A仍保留了内部的惯性导航+卫星制导模块,勉强还算是一枚导弹。

图片

但是惯性导航+卫星制导,只能保证导弹以较低的精度打击固定目标,根本不能打击活动目标。也就是说作为一款空地导弹,Kh-59M2/M2A完全放弃了末端精确制导能力。

不仅如此,乌克兰国防情报局发现,Kh-59M2/M2A还为此更换了战斗部。原本的Kh-59M2/M2A,采用穿透型高爆弹头,适合高精度打击点目标,而“简化版”却出现了集束战斗部,以打击大范围目标,这也是弥补打击精度下降的有效措施。

图片

据乌媒分析,Kh-59M2/M2A的内部设备全面退化和简化,是俄罗斯遭遇西方技术制裁的后果,特别是先进芯片断供,严重破坏了俄军获得高精度制导产品的能力。因此,俄罗斯军工部门只能采用“土法上马”方式,解决武器批量生产问题。

不过另一方面,经过简化设计的Kh-59M2/M2A导弹,也相应降低了成本和生产时间,只要调整一下使用方式,也能满足前线作战的需求。这类武器简化设计和生产的方法,在大规模战争期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