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士兵飞起来!二战德国“天空风暴”飞行背包

作者:三把刀
发表时间:
+-

飞行背包虽然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正式装备,但它的历史并不短,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美国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当时官方将这种装备称为“个人火箭”,因为可靠性、安全等问题一直没有服役。前两年美国一公司公开了自己的新式飞行背包,公众可以付费体验,算是向实用化迈进了一大步。

图片飞行背包

说到美国的飞行背包发展史,一种观点认为和二战“回形针行动”脱不开关系,认为美国从德国获得了初代飞行背包相关技术,而这款德国设计就是“天空风暴”(Himmelstürmer),它的设计初衷是帮助步兵快速跨越河流、壕沟等特殊环境,并不支持长时间飞行。

图片飞行背包

关于“天空风暴”的真实性存疑,不少人认为它确实存在过,毕竟飞行背包概念早就在小说中出现过,当年德国致力于打造未来战士,开发了突击步枪、单兵夜视仪这些划时代装备,所以朝飞行背包方向探索一下是完全有可能的,本文根据各类故事简单介绍一下这款“装备”及其历史。目前没有任何关于“天空风暴”公开的、绝对可靠的资料,上图被很多文章引用,但它很可能是某模型公司制作的产品绘图。

图片飞行背包

“天空风暴”是一个实验项目,主设计师是擅长火箭发动机的保罗·施密特,他的背包动力其实就是小型的脉冲火箭发动机,是V1导弹引擎的缩小、改进版,一台发动机垂直布置作为飞行主动力,另一台则水平安装控制方向。不过自然吸气发动机无法满足动力要求,而且进气口可能吸入异物,设计师干脆封闭了进气口,采用一罐液氧提供氧气。

图片飞行背包

使用时士兵需要同时启动2台发动机并开始跳跃,在空中时通过手柄改变发动机喷口方向调整飞行路径,落地后需尽快关闭发动机。这套动力每秒就要消耗100克燃料,仅能支持士兵进行一次短距跳跃,最大跳跃距离在50~70米。

据称“天空风暴”原型在1944年底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不明,进入1945年德国局势持续恶化,“天空风暴”也就没有继续发展,相关资料在“回形针计划”中落入美国手中,贝尔飞机公司等企业获得了相关技术。美国陆军在50年代大力发展“个人火箭”,比如贝尔公司就搞了“蚱蜢计划”,从时间点来看确实能衔接上。

图片贝尔飞行背包

不过美国放弃了脉冲火箭发动机动力,比如贝尔公司第一款设计是使用压缩氮气作为动力,随后尝试了化学反应产生高压蒸汽的发动机,这些早期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相关技术探索后来被运用到了太空喷气背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