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三炮塔传奇 只造5辆的Nb.Fz.重型坦克
一战后德国被禁止发展坦克,但德国从没有真正放弃,一直在暗地里研究坦克技术和战术。当时其他大国也没闲着,其中多炮塔坦克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苏、英等国先后开发了自己的多炮塔重型坦克。
维克斯A1E1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德国工程师就已经提出过几款多炮塔坦克方案。到了30年代初,德国对苏联T-28、英国维克斯A1E1进行研究,随即提出了自己的多炮塔重型坦克设计,莱茵金属和克虏伯参与到项目中来,最终莱茵金属的设计胜出,在1933年正式受命制造坦克,这就是Neubaufahrzeug,通常简称Nb.Fz.。不过克虏伯也不是完全失败,该公司获得了炮塔的合同。
Nb.Fz.
Nb.Fz.实际建造了5辆,其中莱茵金属2辆,编号分别是1号和2号,后续3辆则由克虏伯建造。该坦克的战斗重量约23.5吨,莱茵金属版使用普通低碳钢板建造车身和炮塔,克虏伯版才是真正的装甲钢。不过Nb.Fz.的装甲防护比较薄,正面厚20毫米,侧面厚13毫米。
Nb.Fz.
Nb.Fz.的动力为一台280马力直列6缸汽油发动机,行走装置采用带胶的小直径负重轮,有效降低了负重轮和履带间的磨损,负重轮使用螺旋弹簧减震,侧面覆盖了薄钢板遮挡。与后来德国坦克采用前置主动轮不同,Nb.Fz.采用了后置主动轮。坦克的动力偏弱,使用不适合高速行驶的小直径负重轮,同时还使用380毫米宽的窄履带,越野时挺费劲的,不过公路上能持续加速到32千米/小时,巨大油耗让坦克行程只有大约120千米。
Nb.Fz.
Nb.Fz.的炮塔采用不对称的方式分布,主炮塔位于驾驶室后方,在它的右前方和左后方各有一座小型炮塔,这小炮塔其实就是用德国一号轻型坦克炮塔改的,小炮塔后部呈圆形,这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旋转角度,不与主炮塔碰撞。
Nb.Fz.
主炮塔的主武器为一门75毫米短管火炮和一门37毫米炮,前者也就是德国四号坦克早期型安装的那款,可以发射榴弹打击软目标,备弹80发,而37毫米炮则可以发射穿甲弹进行反坦克作战,备弹60发。小炮塔内的武器为一挺7.62毫米机枪,车上总共携带6000发子弹,不过小炮塔的射界受到主炮塔的影响,无法360°射击。
Nb.Fz.
莱茵金属版不仅钢材不同,它的双人主炮塔结构也不同,钢板使用了铆接和焊接两种工艺。1号坦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环状天线围绕炮塔,它似乎也能充当扶手,它的两门火炮是垂直分布,37毫米炮在上,75毫米炮在下方,一挺辅助机枪安装在火炮右侧。这款炮塔被认为非常失败,两门火炮会互相影响装填,炮手需要移动位置才能操作机枪,出入舱口的设计也不合理。
Nb.Fz.
2号坦克取消了环状天线(也有的文章称没有取消,存疑),火炮改为并排分布,37毫米炮在左。克虏伯的炮塔后方更长,内部空间更大,武器与2号车一样并排分布,车长指挥塔的两瓣式舱盖向左前-右后方打开,可以充当车长的前后防盾。
Nb.Fz.
可以看出Nb.Fz.纯粹就是德国的实验多炮塔坦克,它并不适合实战,该车服役后主要用于教学、阅兵、宣传等任务。不过二战爆发后,3辆克虏伯版坦克被编入作战部队,它们与一号、二号坦克并肩作战,它在挪威表现很糟糕,因为这里山地环境恶劣,它们遭到了盟军反坦克枪和25毫米反坦克炮的攻击,为了提升防护,车组用混凝土块对坦克进行了加强,后来其中一辆因陷入沼泽无法救援而自毁。
Nb.Fz.
这3辆坦克除作战外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震慑当地人。德军在挪威安排的阅兵式中重点突出Nb.Fz.,虽然它的战斗性能不怎么样,高大的外形倒是非常唬人,并且德国人还拍摄了很多车间生产的照片、影片进行公开,让人误以为德军手里有很多Nb.Fz.。这一招确实误导了盟军,在1941年出版的坦克识别手册中就提到了Nb.Fz.,认为它的装甲厚度可能在50~75毫米。
Nb.Fz.
挪威战役后幸存的2辆Nb.Fz.撤回德国本土,它们的结局未知,可能在1942年的某个时候拆解了。从事后来看,德军经过Nb.Fz.后已经彻底放弃了多炮塔坦克,宁可继续使用一号、二号这类灵活的小家伙,也不愿意继续开发多炮塔坦克,后来服役的虎式、虎王重型坦克均为常规单炮塔,可见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单炮塔在车长指挥、作战灵活性乃至生产上表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