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夫吉攻防战——激战36小时

作者:岚少爷
发表时间:
+-
图片

在很多人的集体记忆中,海湾战争只是联军一系列的摧枯拉朽,是美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封神之战,但事实上,大部分时间都在龟缩的伊拉克军队,也偶有打开沙漠工事、主动出击的战例,海夫吉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1991年1月17日凌晨2点,一枚激光制导炸弹划破伊拉克的夜空,巴格达电信大楼被夷为平地,海湾战争的序幕就此拉开。就是这场战争,将世界各国军事实力硬生生拉开,形成两个档次。第一档是美国,第二档是包括当时苏联、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两个档次之间已经不是差距,而是深深的鸿沟。可以说,这场战争让中国军队看到了与美军实实在在的差距,也间接改变了解放军建设和发展的轨迹。 不过有意思的是,尽管这场划时代的战争,联军压倒性的空中力量以及精确制导弹药的普遍使用令人印象深刻,但劣势的伊拉克军队却也并没有完全坐以待毙,任凭自己的力量在持续不断的空袭中被逐渐瓦解。1991年1月29日18时30分至31日6时30分,在沙特阿拉伯的滨海小城海夫吉及其以西的乌姆胡尤地区,伊拉克军队与多国部队进行了长达36个小时的激战,这就是自海湾战争爆发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地面战,人称海夫吉之战。

背景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举兵10万入侵科威特。此后不到一周,美国便联合其他国家迅速向海湾地区调兵遣将,开始了“沙漠盾牌”行动。双方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准备,到1991年1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集结的兵力已达69万,其中地面作战部队达34万,并完成了对伊拉克的战略包围;伊拉克则把科威特战区(含伊科边境附近地区)的兵力增加到54万,并建立了障碍完善、工事坚固的多道防御体系,集中主要兵力、兵器防守科沙边境和东部海岸。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多国部队对伊实施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高强度、高精度战略空袭。猛烈的轰炸给伊拉克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战争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至1991年1月28日,伊方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核生化武器设施、后勤补给线和“飞毛腿”导弹发射架均遭到严重破坏;作战飞机无法升空作战,人员伤亡不断增加,军心民心已开始动摇。萨达姆一手制造的海湾危机在演变为战争后不到两周,便使自己陷入一场真正的危机。为了摆脱困境,萨达姆亲临前线策划了海夫吉和乌姆胡尤地区的出击行动。 

伊军统帅部的战略意图

1991年1月17日凌晨3点,多国部队按计划发起了“沙漠风暴”空袭行动。伊拉克军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1700~3000架次的超高强度空袭。经过半个月的狂轰滥炸,整个伊拉克空军已失去大部分作战能力,地面部队与指挥系统也遭重创。

面对无限倾斜的战争天秤,萨达姆却不想坐以待毙。他认为自己的陆军依然在科威特保有2500余辆坦克,而联军只是因为害怕陆战才只能以轰炸来敷衍了事。根据他脑中的历史积淀,美军曾在10年越战中阵亡5.8万人,最后因觉得伤亡太惨而选择撤军,反观自己的军队,却可以在两伊战争的单次作战中阵亡5万余人,并且坚持到媾和为止,所以美军外表看似强大,实则贪生怕死且不堪一击。在写给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信中,他甚至声称:当阿拉伯人民真正开战,而不再是说说而已的时候,他们会在任何角落同美国斗争,并最终击溃美国。面对心存疑虑的部下,萨达姆也不忘激励他们:美国已告别青壮年,进入了衰老的黄昏期,以至于当时的伊军高层真的认为,自己依然坐拥陆战优势并可以获得最终胜利。此后,伊拉克又进行了许多超出常规军事行动的极限操作,比如为了迫使阿拉伯国家退出联军,萨达姆下令用导弹轰炸以色列,试图将它拖入战争。但在美军“爱国者”导弹的帮助下,以色列全国上下总共只有1人因伊拉克的袭击而丧生。之后萨达姆又尝试爆破科威特油田,并往海中倾倒石油进行污染。最后,伊拉克军队还不断向沙特境内发动炮击和导弹袭击,想要通过这种挑衅来激怒联军,逼着对方早日进入自己期盼已久的地面战,但多国部队对此都是无动于衷,继续按计划完成轰炸任务。当然,所有挫折和与日激增的伤亡,都没有让萨达姆气馁。他很快想出了一个更加异想天开的作战方案:主动发起突袭,给予多国部队重大杀伤。在敌军士气崩溃后,再抓一些美军战俘退回科威特境内,作为筹码和美国谈判,同时激起美国的反战情绪来迫使美国撤军。

因此,位于科威特和沙特边境15千米外的石油小城海夫吉,就成为了理想目标。伊军计划在科沙边境东部突出部约80千米正面上,集中4个师的兵力,准备向多国部队发起一次较大规模的攻势,海夫吉之战就是这一攻势的前奏和序曲。海夫吉战前曾是一个拥有3.5万居民的商业和渔业中心,东临波斯湾又是重要的石油储藏基地,所以,伊军若能攻占海夫吉既可消除多国部队海上力量对其主力部队的威胁,又可得到一些油料以补充部队,还可以威胁到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侧后。另外,这里驻守的是为数不多、装备较差、作战能力较弱的沙特国民卫队,是多国部队防御前沿的薄弱部位,易于得手。如此重要的地方,美军之所以没有派兵驻守,主要是因为这个地区在美军空军的掩护下,理论上可以提供无限的空中火力支援,所以才放心大胆地交给了沙特军队。不过,乌姆胡尤位于海夫吉城以西约80千米处,驻守着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美海军陆战队一部,是多国部队防御前沿的一个强点和要点,由于它地处科沙边境东部突出部的最西端,所以为了保障后续部队主力右翼的安全,伊军也不得不强夺此要地。伊军企图以一个机械化旅的兵力,约4000人,主动出击海夫吉和乌姆胡尤,攻占并扼守这两个重要目标,以保障后续主力部队两翼的安全。 由于这次出击行动是萨达姆力图摆脱危机和窘境的“回天之术”,因此此役至关重要。 

突袭——作战序幕的拉开

科威特瓦夫腊镇与沙特海夫吉镇相隔,伊拉克陆军第3军部署在此地,第3军军长沙拉赫阿德巴·马哈茂德中将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并进行指挥。由于伊军没有制空权,一旦大规模机动势必会引起联军战场监视飞机察觉,甚至在半路就遭到战机的狂轰滥炸。因此要想真正拿下海夫吉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先组织一些兵力发起进攻吸引联军空中力量的注意,当联军战机疲于应对时再派遣一股部队占领海夫吉。此时,从海岸到瓦夫腊油田一侧的边境线上,伊军拥有着绝对的兵力优势。第7、8、14、19、29等5个步兵师正沿着边境线依次展开,依托一条遍布反坦克掩体、地雷网的“萨达姆防线”部署。这是伊军工程师根据两伊战争的经验设计的死亡陷阱。除共和国卫队外,最精锐的第3军和第4军也在边境整装待发,美军在这片地区只设置了几个观察哨和1个海军陆战队的侦察监视与情报集群,完全没有部署重兵防守。马哈茂德历经多年战争历练,其指挥能力还是有一定的水平,他决定采用佯攻的手段使得美军做出误判,将海夫吉镇方向的联军空中力量调往其他战场,从而创造战机。为了使假象看上去足够真实,伊军在另一个方向集结了3个师200多辆坦克的兵力,制造出要进行大规模进攻的假象。

这一举动成功吸引了美军的注意,但美军第一时间没有被骗,因为情报分析员认为伊军的兵力部署方式和两伊战争期间完全不同,然而联军军方高层得出的结论居然是伊军不会向任何方向发动进攻,应对方式是静观其变。这一下给了伊军一个天大的机会,沙拉赫阿德巴·马哈茂德中将的计划也很简单:第3坦克师从瓦夫腊油田一侧出击,配合侧翼的第1摩步师攻击美军哨所。作为佯攻,用3个营的兵力对美军在海夫吉以西80千米和30千米处的两个前沿观察哨发动袭击,又用一个多营的兵力对瓦夫腊西北的两个美军哨所发动袭击。他们不仅能吸引美军注意力,还能掩护第5摩步师沿着海湾高速公路突袭海夫吉。在占领城市后,2个师立即撤退到科威特边境,让第5摩步师负责死守和杀伤联军。

行动定于1991年1月29日的晚上8点发起,预计在次日凌晨1点就可以占领海夫吉,最后要坚持到2月3日,再带着抓获的俘虏撤出。直接参战的伊军部队,全部由前进指挥部的马哈茂德少将指挥,而胡桑·扎丁准将负责统帅第3坦克师。1991年1月29日18时30分,伊军利用夜暗,在没有实施火力准备的情况下,分东、西两路同时向多国部队发起突然进攻。东路伊军的装甲部队疾速越过边境后,直逼海夫吉。联军在海夫吉与瓦夫腊交界的地带分布了8个哨位,防备伊军可能的越界行动,主力是海军陆战队第1轻型装甲步兵营的“牧羊人”特遣队。该营的3个连兵力,还被分散在了OP4/5/6这3个哨所里,彼此相距约15~20千米。更为致命的是,伊军大规模调动非常隐蔽,成功骗过了美军的侦察力量,联军根据综合情报分析之后得出伊军不会进行大规模越境攻击,因此放松了对伊拉克的警觉。1月29日晚20时30分,伊军80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第一路攻击部队在进攻美军第4哨所时被发现,双方发生交火。

当时正在驻防4号观察哨的罗斯中尉,突然听到有大量履带碾过地面的噪音,身为侦察排排长的他很快反应过来,伊拉克人已经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此时,伊军第3坦克师的第6坦克旅正在向这个位置疾驰而来,但4号观察哨只有罗斯中尉的侦察排和下午才移防至此的第1轻型装甲步兵营的D连,该连装备有19辆LAV-25装甲输送车和来自营部的部分LAV-AT反坦克歼击车作为反坦克手段。当罗斯中尉试图用无线电警告友军的时候,却因频道阻塞而无法接通。不得已之下,他只得尝试带领士兵自行撤退。他的排已被分成3个分队,部署在观察哨的防御阵地前500米位置上。由于突袭来得太过突然,所有分队都陷入了混乱,没有按照计划有序撤退,而是开始反击。但他们手里只有AT4火箭筒等轻武器,在理论上难以对远距离的伊军坦克造成伤害,不过他们的反击火力还是让对方陷入混乱。伊军坦克只能停止前进,向美军方向胡乱射击,这一举动为罗斯中尉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他身后的D连也因此发现了伊军。连长罗杰·波拉德上尉迅速组织部下前往营救侦察排。由于LAV-AT在开火时无法移动,所以D连选择了各排交替掩护战术。他们的LAV-AT装备了射程达3.75千米的“陶”2反坦克导弹,还有先进的热像仪,可以在夜幕中远程狙杀伊军坦克。而伊军坦克红外探照灯的视距甚至不到1千米,根本无法在夜战中与美军相提并论。很快,D连2排与侦察排会合,让他们乘车后撤。

到晚上20:30,由于通信恢复,罗斯中尉成功向营部告知了伊军的攻击。在后撤到观察哨的U形阵地后,美军继续发扬夜视仪带来的不对称优势。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成功击毁11辆坦克和装甲车。伊拉克人的进攻也因此停滞,只能以数量优势不断填补前方空档。21:30,美军期盼已久的空中支援终于抵达。侦察排的2名空袭引导员用无线电引导战斗机进入战场,并指挥LAV-25使用25毫米曳光弹射击伊军坦克,为战斗机点亮目标。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空军的2架F-15E和2架F-16C战机,先后携带对地攻击吊舱与精确制导弹药进入战场,精准地猎杀着伊军坦克。到晚上23:00,又有3架AC-130空中炮艇和4架A-10攻击机飞抵战场。它们用加特林机炮和105毫米榴弹炮同时泼洒死亡钢雨,彻底打碎了伊军的希望,激战7小时后伊军开始退却。与此同时,当晚21时许,40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第二路伊军对第2哨所发动攻击,2小时后美军空中支援赶到,伊军撤退。 

不过,就在少量美军阻击伊拉克人的同时,防守海夫吉的沙特军队却敞开了大门。1991年1月29日晚11时左右,伊军第5摩步师一支机械化纵队越过海夫吉以北边界,向海夫吉镇开进。该纵队由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及一个加强的坦克连组成,编有40辆左右的BMP-1、BTR步兵战车及12辆69式中型坦克。面对的联军守备部队为沙特国民卫队第2特遣队之一部,主要由步兵构成,只有少量配备无后坐力炮的军用吉普。与前两次攻击的秘密开进相反,伊军机械化纵队以行军队形,直接走沿海公路向海夫吉进发。在接近沙特国民卫队预设阵地时,69式坦克和步兵战车的炮塔均转向后,伪装成前来“投降”的伊军部队。正在沙特国民卫队士兵犹豫之时,伊军坦克的炮塔重新转回正面开火,沙特国民卫队阵地遭受突然袭击,几乎没有抵抗就选择撤退。尽管美军随即派出了1架AC-130炮艇机和第369中队的AH-1W武装直升机进行空袭,并击毁了13辆坦克和装甲车,却依然无法阻止伊军第15和第26摩步旅进入城市。海夫吉只有沙特一个连的士兵在驻守,尽管他们立刻呼叫了空中支援,可此时联军战机忙着支援美军哨所,哪里能抽身来支援海夫吉? 就这样海夫吉镇在1小时内就被伊军占领。

联军的反击

海夫吉刚一沦陷时,沙特军队也试图马上对城内伊军进行反击,企图趁伊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赶出海夫吉城。但伊军迅速转入防御,依托房屋和工事顽强固守,经过近一个通宵的激战,终于以损失4辆坦克和10台其他车辆的较小代价粉碎了沙军的反击,守住了海夫吉城。海夫吉城内激战正酣,另一支伊军部队在海夫吉城西北约25千米处越境试图增援海夫吉,但与负责守卫边境公路的一支沙特国民卫队遭遇,结果被沙军的地面火力和美军的空中火力阻止在边境附近,沙特军队有10多人被打死。

与此同时,西路伊军首先以纵队快速越过边境并突破双方的路障和观察哨,尔后立即展开成战斗队形,向美国海军陆战队防守的乌姆胡尤北部阵地猛烈冲击。美国海军陆战队先以各种武器迟滞伊军的进攻,继而以15辆轻型装甲车在空军的A-10攻击机和海军陆战队的“眼睛蛇”直升机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下实施了反冲击。夜幕笼罩的战场硝烟弥漫,双方的数十辆坦克“扭打”在一起,处于胶着状态,担任空中支援的美军飞行员“难辨敌我”。在混战中,美A-10攻击机发射的一枚电视制导的“小牛”式空对地导弹,将己方海军陆战队的一辆装甲车击毁,7名乘车战斗的陆战队员当场死亡。在美军强大空地火力反击下,伊军寡不敌众,丢下损伤的1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撤回到科威特境内。战斗中,美海军陆战队损失2辆轻型装甲车,11名陆战队员被打死。

紧接着,西路伊军又在40多辆坦克协同下,对乌姆胡尤发起第二次进攻。此时,美军海军陆战队已做好了迎战的准备,美军先以远程火炮和空中突击火力杀伤伊军有生力量,随后又从轻型装甲车上发射了大量的“陶”式反坦克导弹,摧毁伊军1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伊军的进攻部队还没有进抵美军的防御前沿就被双方的火力突击所击退。至此,乌姆胡尤虽然守住了,但海夫吉却还在伊军手中。 

海夫吉被占领后联军内部爆发激烈冲突,沙特抱怨说好的空中支援迟迟不到,美军则反击称沙特军队战斗意志薄弱,经过一番争吵后决定待美军战机休整过后进行反击,另外还要阻止伊军可能的支援。

1991年1月30日下午,联军战机开始对海夫吉的伊军进行空袭,地面部队也开始集结。美军并没有按照常理调集重兵来进行反攻,而是将支援部队和那些从海夫吉撤出的沙特-卡塔尔营混编,都部署到海夫吉以南4千米的加油站。他们身边还有炮兵营负责掩护。随后,沙特与卡塔尔军队冲锋陷阵,美军则负责提供火力支援。1月30日傍晚,沙特国民卫队步兵和卡塔尔装甲部队相互协同,各以一个营的兵力向海夫吉发起了进攻,美军海军陆战队也以少量兵力参战。伊军则利用有利地形,充分发扬火力,进行顽强抵抗。多国部队在美军的空中支援和掩护下,于日落前突入城内。夜色中因视度不良,突入城内的沙特步兵和卡塔尔部队曾多次发生误会,互相交火。伊军则坐山观虎斗,任其自相残杀。美军的空中支援力量唯恐再次“误伤友军”而不敢轻易发扬火力;海军陆战队的坦克和装甲车也苦于难辨敌友而不得不撤出战斗。伊军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利用苏制夜视器材在暗处向多国部队猛烈射击,终于粉碎了多国部队的第一次反扑。

但这次反攻却也并非没有收获——联军解救了被困在海夫吉的美国海军陆战队2个火力支援小组。这2个小组共11人,被困在海夫吉城南一栋建筑物的房顶上。2个小组来自空海炮火联络连,其任务是查明伊军的目标,当其他特种部队包括沙特海军陆战队连都撤走后,他们却被快速推进的伊军切断了,直到1月30日晚,这两个小组的美军才利用联军反攻之机撤出海夫吉镇。

尽管联军对海夫吉的第一次反攻失利,但由于始终不间断地对正在集结的伊第3军进行空袭,阻止其越境增援海夫吉,因此在如此高强度的空中打击下,海夫吉伊军已是孤立无援,下一步联军就可以重新集结兵力反攻海夫吉。事实上,1月30~31日之间的整个夜间,多国部队的飞机充分利用其夜战能力,猛烈打击了伊拉克第3军的2个师。美国空军的A-10攻击机、海军陆战队的“眼睛蛇”直升机、AV-8B攻击机以及包围海夫吉的各种火炮,对海夫吉进行了一整天的轰炸和炮击。当然,在地面战间隙,伊军也利用城中获得的油料和出击之前悄悄运到城内的武器弹药进行了补充,并完善了防御工事,准备抗击多国部队的再次反扑,但由于援军阻绝,结局已经注定了。

1月31日凌晨2点,沙特国民警卫队第8机械化步兵营和卡塔尔的1个坦克连另外加强1个“霍特”反坦克导弹排组成右路部队,作为主攻,左路助攻部队由沙特国民警卫队第7营组成。在美军直升机和攻击机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下,向海夫吉发起了总攻。多国部队在战斗中广泛使用了制导武器。这些导弹不仅用于摧毁伊军的坦克,而且用于摧毁建筑物和工事以消灭伊军的有生力量。多国部队的直升机和攻击机准确无误地攻击地面目标,沙特国民卫队和卡塔尔的部队则充分发扬反坦克导弹在内的各种火力,逐条街道、逐个房屋肃清伊军。通过激烈巷战,逐步控制了大部分城区。到3时,伊军有组织的抵抗已被瓦解,但小股伊军仍隐蔽在建筑物中进行最后的抵抗。夜幕降临前,沙特和卡塔尔部队与增援的美海军陆战队士兵一起控制了全城大部分地区。由于与上级中断联络、孤立无援的伊军在多国部队的打击下损失惨重,余部势单力薄无力抵抗,不得不缴械投降。至1月31日上午6:30左右,多国部队收复了海夫吉。正当海夫吉之战接近尾声时,伊拉克集结了包括1000辆坦克和数百辆装甲车在内的6万大军,开始向科威特南部机动。美军使用了B-52战略轰炸机对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进行了密集轰炸。由于100多辆坦克和数十辆装甲车被炸毁,伊军想把多国部队尽早拖入一场更残酷、更大规模的地面交战的企图随之变成泡影,海夫吉之战至此宣告结束。

海夫吉之战是伊拉克进行持久地面战的一次尝试,伊军在没有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兵分多路同时出击,让联军战机疲于应对,成功将联军防线撕开一道口子并一举拿下海夫吉。伊军在海夫吉之战中的主要特点是:战前准备比较充分、战斗行动突然、敢于近战夜战,在长达36个小时的激战中,伊军巧夺海夫吉,并击退了多国部队的多次反攻,显示了一定的战斗力。

战后有人总结了海夫吉之战留给人们的启示:尽管先进的侦察器材和手段使战场透明度提高了,但是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各种条件达成战斗突然性仍然是可能的;近战和夜战可以限制高技术兵器性能和作用的发挥,因而在现代作战中采用近战和夜战战法,仍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有效手段。

当然,这场战斗的经验汲取也应当是多方面的。海夫吉之战,伊军由于种种原因,对海夫吉得而复失,对乌姆胡尤两攻不克,非但预期的转机没有出现,反而使自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援军迟迟未到无法将战场扩大,未能达到与联军陷入地面混战的目的,反而给联军创造充足的机会调整部署并组织空袭。伊军如果能够同时进攻,借助装甲力量快速推进,不给联军喘息之机或许还有机会将联军拖入大规模地面战,但指挥官犹豫不决错失了战机。这也证明了伊军内部协调混乱,地面战到底该怎么打,打到什么规模心里根本没底,只是可惜了那些作为“诱饵”的海夫吉伊军。另外,海夫吉伊军主要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为主,这场战斗也暴露出装甲兵部队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应更加依赖于周密的协同和可靠的保障;同时来自空中的威胁日益增大,装甲兵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作战,必须采取有效的野战防空措施,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总之,伊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协同失调、保障不周、战术呆板。

多国部队在这次战斗中贯彻了美军的“空地一体战”理论,强调空地协同、立体作战,同时在城市战斗中成功地运用了反坦克导弹,至于暴露的问题在于夜间战斗往往协同混乱,多次发生误伤。事实上,联军方面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同样是多方面的,联军显然没意识到伊军会突然发动越境打击,猛然间遭到当头一棒才匆忙组织反击,但反应过来后迅速抓住伊军后援部队增援不及时的空隙,提高空袭频率实施围点打援,让海夫吉的伊军变成了“饺子”,最后再通过地面战,彻底完成了对伊军的清扫。另外,虽然联军地面部队,特别是阿拉伯国家部队的作战意志不高,但联军方面技术装备及体系性的优势却十分明显。比如美军之所以能用1个海军陆战队连就阻击伊军的1个坦克旅,除了作战英勇,更有通讯体系的进步和空地协同战术升级的功劳。此战的美军空中力量,在包含海夫吉的科威特行动区内出击554架次,击毁坦克544辆、装甲车314辆,并摧毁炮兵阵地425处。其中仅空军的A-10就出动了293架次,奠定了A-10“疣猪”在反坦克行动中的赫赫凶名。首次参战的E-8“联合星”预警机,也颠覆了传统的空袭模式。该机可以在战区长时间巡航,对地形和敌军目标进行测绘跟踪,同时引导战斗机空袭,尤其是在夜间,E-8引导过104架次的F-15E和40架次F-16进行空袭,表现出了极高的效率。

此外,美陆战队第3航空联队在猎杀炮兵方面也是战果斐然。在执行此类任务时,他们一般要出动6架飞机相互配合。1架OV-10充当侦察任务,1架双座型F/A-18D负责前线引导。再由2架F/A-18和EA-6B电战飞机压制敌军防空系统,摧毁或干扰伊军防空阵地。最后才由A-6E攻击机完成对炮兵的致命打击。美军在海夫吉之前就靠此战术摧毁了数以百计伊军火炮阵地,而自身无一损失。同时,此战中美军还创造性地使用了“杀戮盒”战术,他们将整个科威特行动区,都划分成数个长宽30千米的杀戮盒。然后以白天8分钟、晚上15分钟的频率,不断派出机群空袭,杀戮那些盒内的伊军单位。 

图片

结语

在海夫吉战役中,美军只有25人阵亡,损失LAV-25和LAV-AT各1辆,其中11人为陆战队员,全部是因为友军火力误杀,且均发生在4号哨所的战斗中。还有14人是“幽灵”03号AC-130空中炮艇的机组乘员,该机在31日凌晨被伊军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成为整场战役中损失的唯一联军飞机。沙特与卡塔尔军队则总计阵亡18人,另有50余人受伤。他们也击毁了2辆坦克和10辆装甲车。伊军方面的伤亡则众说纷纭。按照伊军公布的数据,攻入海夫吉城内的伊军第15和第26旅只有71人阵亡、148人受伤和702人失踪。实际上,仅美军第1海空火力联络小组就报告,摧毁伊军各类车辆90余辆、击毙300余人,俘虏680余人。当然,此战最大的意义并非在于战损比,而是帮助联军击溃了伊军士气,让对方再不敢发起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