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中的认知博弈案例分析
认知战作为俄乌冲突中的重要作战样式,贯穿整个冲突的始终。除了日常的网络攻防和媒体宣传外,每次重大行动的发布都充满了话术博弈,尽管俄乌双方的说法经常不一致,但真实战果可以从认知战的角度来分析判断。
1.“莫斯科”号的沉没
2022年4月13日,俄罗斯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发生火灾,并导致军舰搭载的弹药被引爆,舰体受损严重。同日,乌克兰官员表示,乌军使用“海王星”导弹重创了“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并导致该军舰中弹起火。2022年4月14日,俄罗斯国防部对外发布消息称:前一天晚间在敖德萨以南海域发生火灾、动力系统严重受损的“莫斯科”号,在被拖曳驶向塞瓦斯托波尔港途中,遭遇暴风雨袭击沉没。
着火沉没前的莫斯科号
从认知战的角度来讲,乌克兰在“莫斯科”号事件发生不久即主动披露攻击细节,明确指出使用了“海王星”反舰导弹命中目标,并声称导弹命中引发火灾;披露及时,细节清晰。而俄罗斯发布的消息中,披露了导致巡洋舰沉没的两个小概率事件,即火灾和风暴;从军事常识上来讲,这两件事是很难同时发生并导致军舰沉没的。
乌克兰凭借快速反应、清晰叙事和国际媒体协同,成功塑造了俄舰被击沉的印象,赢得了国际认知优势。而俄罗斯由于披露的信息缺乏说服力,反而加剧了外界对其掩盖真相的质疑。乌克兰在这一战中占据上风。
2.“匕首”导弹的行动
2022年3月19日,俄军国防部宣称,俄军使用米格-31战斗机搭载“匕首”导弹摧毁了乌克兰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的一座导弹和航空弹药地下仓库。随后,乌克兰空军确认了这一消息,并称这个弹药库位于地下150英尺(约50米)。
匕首袭击地下弹药库
2023年5月5日,乌克兰国防部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乌克兰防空部队使用美国支援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击落了俄罗斯的“匕首”导弹,这是“匕首”与“爱国者”第一次交锋。随后,在2023年5月16日,俄罗斯国防部称,在俄军夜间突袭基辅战斗当中,俄罗斯使用“匕首”导弹摧毁了基辅的一套“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美国声称,该系统没有被完全摧毁,华盛顿和基辅正在讨论修复该系统的最佳方式。
在上述有关“匕首”导弹的宣传博弈,俄罗斯主打“展示效能”,美国与乌克兰选择“有限承认、强调应对”。在这一系列认知交锋中,俄罗斯成功构建并维持了“匕首”具备强大攻击能力的形象,赢得了信息战场上的舆论主动权。美国与乌克兰显然默认了“匕首”的作战能力,没有通过撒谎和欺骗来诋毁“匕首”,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
3.“蜘蛛网”行动
2025年6月1日晚上,乌克兰国家安全局通过社交媒体公开了他们成功策划并实施的一次针对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名为“蜘蛛网”的行动,声称此次行动对俄罗斯造成了重大打击。泽连斯基证实所有参与行动的乌克兰安全局成员都已安全返回乌克兰领土;行动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并强调这是“乌克兰独自取得的成果”。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称,此次袭击共摧毁了包括图-95和图-2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41架战机。西方媒体发布了多幅卫星图片配合乌克兰的宣传。
被摧毁的俄军战机
俄罗斯的反应模棱两可,起初声称只损失了“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和一架安-22运输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俄方最终宣布损失了“8架图-95战略轰炸机、两架图-22M3轰炸机和一架伊尔-78运输机,其他的损伤可以修复”。梅德韦杰夫声称“乌克兰发起的行动无异于对珍珠港的袭击宣战”,并宣称这是在玩火,最终乌克兰人会陷入地狱。
在这次认知博弈中,乌克兰通过快速准确的信息披露,社交媒体和卫星图像配合成功主导了认知博弈,塑造了“独立实现重大胜利”的形象。相较之下,俄罗斯通报前后不一,舆论应对缓慢,削弱了其叙事的可信度。俄乌冲突中,俄方高层多次释放强硬言论,但执行能力欠佳。乌克兰在这次认知宣传中明显占有优势。
总结:战争中的认知博弈对塑造国家形象十分重要,博弈双方对信息的披露需快速准确,前后一致,否则很难使人信服。对于正面信息可适当扩大宣传,塑造良好形象。对于负面信息应该有限承认、积极应对,不能通过欺骗和谎言掩盖,否则会使政府失去公信力。俄乌双方在认知宣传上各有优劣;但整体来看,乌克兰由于有西方媒体的支持而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