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烟雾发射装置小考
烟雾发射部队是德国陆军的一支特殊部队,其核心任务在于制造人造烟雾。这一举措旨在为己方作战行动提供有效的掩护屏障,同时极大地增加敌方开展作战行动的难度。烟雾部队的诞生并非偶然,它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那场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的战争中,天气现象对于战斗进程的影响程度再次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既然天气因素在战场上有着如此显著的作用,那么自然地人们就会试图将其融入军事行动。实际上,只需对自然现象加以模仿并巧妙运用即可。
1914 - 1918 年的战争还清晰地表明,随着地形利用和伪装技术的日益精进与完善,想要使敌方防御武器失去效用变得愈发困难。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往往需要付出极高的弹药消耗量,而这又会引发一系列不利情况。
一方面,大量弹药的运输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在争分夺秒的战场上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频繁的火炮射击会导致火炮受到严重磨损,战场也会因此变得遍布弹坑,如此一来,进攻部队想要顺利跨越这片区域就变得十分艰难。
而人造烟雾的使用,在当时的情况下,似乎能够为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人工烟雾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
1.遮蔽己方部队的集结地:通过使用大量烟雾剂对己方部队的部署区域进行遮蔽。这自然会引起敌方的注意,敌方可能干脆用炮火覆盖这片远处可见的烟雾区域。
2.敌方烟雾遮蔽:即通过己方火炮发射烟雾弹轰击敌方,使其视线受阻。不过,该方法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依据不同的天气情况,往往需要适时补充被风吹散的烟雾云,以维持遮蔽效果。但这无疑需要消耗大量弹药。不仅如此,这种方法还存在其他弊端。一方面,火炮原本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敌方武器装备,而发射烟雾弹药会使火炮偏离这一核心任务;另一方面,火炮在发射烟雾弹药的过程中,会过早地暴露自身位置。而且,高强度地发射烟雾弹还会导致炮管快速磨损,进而降低火炮的射击精度。所有这些问题同样适用于毒剂弹药的发射。与发射烟雾弹一样,关键在于在短时间内使目标区域达到高浓度的烟雾或化学毒剂覆盖。执行这些任务的关键在于发射的炮弹数量,反倒是单发射击线膛炮所具备的高射击精度在此并不重要,使用 1918 年前各交战国已投入使用的简易投掷装置即可满足需求。
1 1929-德军烟雾发射部队的起源
在德国,国防军指挥部对战争经验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评估。这项工作产生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成立了一支独特的烟雾部队。
1929 年,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可被视作一个意义重大的转折点。当年年中,位于德累斯顿的第 4 摩托化部队第 2 连,正式改编为一支 “烟雾中队”。
步入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烟雾发射器的研发工作再次获得有力推动。1931 年,陆军武器局针对首批相关设备展开了试验。
与此同时,人们还对这些武器在飞机上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应炮兵的需求,一系列特种弹药相继被研制出来,其中包含毒气弹。
1934 年,彼时已迁至科尼格斯布吕克炮兵靶场的第 4 摩托化部队第 2 连,其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动。
同年 10 月 1 日,该部队被命名为科尼格斯布吕克炮兵营,下辖两个连队,主要任务聚焦于研发和试验烟雾设备以及相关弹药。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未来化学武器的使用也有所考量。不过,由于《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限制在形式上依旧生效,所以相关工作实际上只能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开展。
20 世纪 30 年代初,部分实际试验甚至是在苏联境内进行的,这也是德国国防军与苏联红军合作的一部分内容。
在这一时期,德国持续大力推进用于烟雾和毒剂使用的相关设备研发工作。从 1929 年 5 月 29 日部队局以 “组织军事演习” 为名制定的发展计划中,便能清晰洞察当时的研发方向,其中不仅涉及防毒装备问题,还涵盖了对已知炮兵连实际作战效果的深入研究。
当时,第 1 炮兵连配备了35型10 厘米烟雾发射器,这是一款功能多样的身管式榴弹发射器,能够发射烟雾弹、毒气弹以及爆破弹,其有效射程可达 3000 米。而第 2 炮兵连(该连曾有一段时间由多恩贝格尔上尉博士指挥)则对 “烟雾追踪装置”—— 一种火箭发射器展开了试验。
1936 年 3 月 17 日,德国下达命令,着手组建烟雾部队和毒气防御部队。这一决策充分彰显了这种新型武器的重要地位,毕竟在此之前,它一直是在炮兵监察机构和工程兵的“阴影” 下艰难发展。
实际上,早在 1935 年 10 月,科尼格斯布吕克炮兵营就已进行改编,拆分为第 1 和第 2 烟雾营。其中,第 2 烟雾营部署到了不来梅。一年之后,不来梅又新成立了一个烟雾教学与试验营,该营下辖两个炮兵连以及一个试验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烟雾部队主要承担三项核心任务:
烟雾部队的三项核心任务
1.人工烟雾的使用(战场烟雾遮蔽)
a. 通过使用常规陆军装备,如烟雾炮弹和烟雾手榴弹
b. 通过喷雾装置释放烟雾
c. 使用 10 厘米 35 型烟雾发射器发射烟雾弹药
2.毒剂的使用(战场毒化)
3.毒气防护与战场消毒
在当时的公开出版物中,只有第一项任务被广泛提及—— 将人工烟雾作为己方部队的 "伪装斗篷"。
烟雾部队任务的多重性,反映了 1936 年 10 月 31 日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发布的《烟雾部队(摩托化)临时编制方案》。
这些烟雾部队在火箭炮团成立前,配备 18 门 10 厘米烟雾发射器。根据作战编制,化学战相关配置包括:
·a 纵队:负责消毒的车辆及设备
·b 纵队:负责毒化的车辆及设备
例如,b 纵队配备 24 辆毒化车辆和 300 个喷洒箱。
自 1938 年起,新组建的烟雾部队开始大规模投入使用。
烟雾部队的主要武器最初是 10 厘米口径的 35 型烟雾发射器。它的优点是重量轻,目标较小,而且与火炮炮弹相比,其弹壁较薄,发射的榴弹能够产生更大的烟雾量。然而,它的射程较短,仅为3025 米,这一缺点促使德军进一步为烟雾部队研发一种性能更强大的武器。
就尺寸和机动性而言,10 厘米烟雾发射器可与重型步兵武器相当。因此,这种武器不出意外地在 1942 年被配属给山地部队。早在 1941 年 12 月,就有人考虑在西线总司令辖区内将 10 厘米 35 型烟雾发射器用于海岸防御。
1936 年 10 月 31 日烟雾部队的临时编制规定,每个部队下辖三个烟雾炮兵连,每个炮兵连有一个(烟雾发射器)排和一个(地面消毒)排。配备六门 10 厘米 35 型烟雾发射器,每门备弹 250 发。
10 厘米 35 型烟雾榴弹可以维持一道 600 米宽的烟幕,持续 25 至 50 分钟。弹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状况。起初,烟雾发射器配备的弹药有烟雾弹、蓝十字弹和黄十字弹。不过,德军从未将毒气弹发送给部队。
2 战争第一年中的烟雾发射部队
1939 年,三个烟雾部队的组建工作完成。它们隶属于陆军部队,且完全摩托化。战争爆发时,这些部队在未携带毒气战设备的情况下开赴战场,在战场上多次以火箭炮部队的身份投入作战。
1939/40 年的冬季被用于将部队整编为纯粹的烟雾发射或消毒部队。1940 年 5 月法国战役开始时,烟雾部队已达到以下规模:
3 个特别用途烟雾团部(1 至 3 号)
8 个摩托化烟雾营(1 至 8 号),每个营下辖 3 个炮兵连,各配备 18 门 10 厘米烟雾发射器,
3 个摩托化消毒营(101、102、105 号),每个营下辖 3 个连。
1940 年 5 月至 6 月,烟雾发射部队在战场上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在突破马奇诺防线以及跨越摩泽尔河、埃纳河、索姆河、卢瓦尔河和阿尔贝运河的过程中,敌方炮兵的观察被烟雾遮蔽。
部队批评了 10 厘米 35 型烟雾发射炮射程较短的问题,其最大射程仅为 3200 米。预计 1941 年列装的 10 厘米 40 型烟雾发射炮将解决这一问题。该型发射炮不再是前装式,而是像火炮一样从后方装填。它虽然射程可达 6000 米,但重量也更重。运输方面计划配备一辆 3 吨轻型牵引车(Sd.Kfz.11/1 型 HL kl 6)。在这种武器之后,用于烟雾发射的身管火炮的研发陷入了停滞。而火箭发射器领域的同步研发工作则提供了一条出路。
10cm的40型烟雾发射器重达900kg,需要7名士兵才能勉强拉动。相比而言,10cm的34型烟雾发射器只有103kg重。
K4 型(发射器)将带有螺纹药筒的火箭弹放置在装弹盘上,并用推杆将其从药筒底部推入发射管,随后发射管自行闭合。这种后装填系统使发射器重量大幅增加,采购成本也显著上升(14000 帝国马克)。
10 厘米 40 型烟雾发射器的临时操作手册于 1941 年 3 月 15 日发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军火库中仍储存着 148 门 10 厘米 40 型烟雾发射器,但已无配套弹药。其生产已于 1943 年 9 月停止。
10 厘米 40 型烟雾发射炮的炮弹
1941 年 6 月东线战役开始后,国防军报告中首次提及德国作战火箭的使用,而在此之前,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种武器的存在。
这种秘密武器研发的起点在哪里?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情况。
1930/31 年之交,库默斯多夫靶场成立了首个军用火药火箭试验场。多恩伯格(Dornberger)少校的主导参与下,西部试验场还开展了 “烟雾追踪装置” 的研发工作。这种火药火箭发射装置可发射自旋稳定的 11 厘米火箭弹。
1934 年 10 月,多恩伯格亲自在柯尼希斯布吕克训练场指挥了部队试验,炮弹射程达 4500 米。但存在的问题是散布范围大,且燃烧推进剂产生的烟雾轨迹会暴露发射阵地。
科尼希斯布吕克炮兵营第 2 连分为两个排,每排配备 9 门发射装置(含 4 个发射轨道)。1935 年,该连在于特博格训练场的一次战术演习中首次接受实战检验,成功对整片区域实施了突然烟雾覆盖。
这证明了 "烟雾追踪装置" 的实用性。不过,此前提到的(火箭弹)散布范围大、推进剂烟雾暴露阵地等缺陷仍有待解决。
用黑火药特制推进剂进行的试验效果欠佳,这些试验旨在减少火箭弹过大的散布范围。直到增大口径、改变推进剂形状并加速燃烧过程后,才取得了可接受的结果。在增大有效载荷并显著减少散布范围的同时,15 厘米火箭弹的射程提升至 6700 米。21 厘米炮弹的射程甚至达到了 8000 米。
与此同时,火箭部门用无烟粉末推进剂进行了试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才在此方面找到了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1940 年,德国下令停止生产黑火药推进剂。
另一个提议与烟雾部队的核心任务—— 用烟雾弹或化学弹药对整片区域实施突然覆盖 —— 相契合,即开发一种可多管齐射的火箭发射器。
前文已提及配备 4 个发射轨道的 "烟雾清除装置",而新研发的发射器将 6 根 15 厘米口径的发射管呈环形排列,并安装在 3.7 厘米 L/45 型反坦克炮的炮架上。
这种发射器采购成本低廉(价格为 3350 帝国马克,而 10 厘米 40 型烟雾发射炮为 14000 帝国马克),重量轻便,且可快速进入发射阵地。
该设备的研发于 1939 年完成。在靶场对比射击中,火箭发射器展现出了相较于 10 厘米 35 型烟雾发射炮的优势。它以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炮" 的名称列装部队,烟雾营开始换装这种新武器。
1940 年,首批完全配备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炮的烟雾营投入使用。至于 10 厘米 40 型烟雾发射炮为何仍得以列装,这或许只能用当时人们对作战火箭这种全新武器的某些顾虑来解释。
在研发 15 厘米发射器的同时,德国陆军武器局 / WaPrw 13 部门还开发了一种 21 厘米口径的装备。该装备于 1942 年以 “21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 的名称列装。
作为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的衍生型号,另一种简单但有趣的研发成果是 “40 型重型发射装置”,其后续型号为 “41 型”。
研发人员为经过验证的 15 厘米推进剂配备了超口径战斗部:一种可装填 50 公斤炸药(28 厘米口径),另一种可装填 50 升燃烧油(32 厘米口径)。其设计理念是将火箭弹直接从包装箱中通过简易发射架发射。
每个炮兵连配备 80 个发射架,每个发射架对应 6 个包装箱,从而实现显著的打击效果。
但这一设计也存在问题:在极低温度下,包装箱会因火箭弹发射而扭曲飞散;由于调整发射架耗时较长,该装置不适合在进攻中使用;此外其射程过短,因此重型发射装置被配属给了步兵和工兵部队。相关弹药的生产持续至 1943 年 4 月。
针对 28 厘米爆破弹和 32 厘米燃烧弹,还存在一种车载发射架 ——“28/32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
3 1941年-从战场遮蔽到火力输出
注:二战德军的“烟雾发射器”和“火箭发射装置”的德语均为同一个单词NEBELWERFER,本文根据不同的实际用途,将其区别翻译。
1941 年夏季,除了正在被替换的 10 厘米 35 型烟雾发射炮和已不再重要的 10 厘米 40 型烟雾发射器外,德军部队还配备了以下两种发射器:
1.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用于发射烟雾弹和爆破弹。
2.40 型和 41 型重型发射装置,用于发射爆破弹和燃烧弹药。
根据战时编制表(KSTN),前者属于烟雾发射炮营的标准装备;重型发射装置则可由所有部队额外调用。针对对苏战争,德军已部署第 51、52、53、54 火箭团及火箭教导团。
1941 年 7 月 11 日,弗朗茨・哈尔德大将在其战争日记中记录:“火箭武器备受重视,先头部队配属独立炮兵连…… 重型发射装置使用较少……”
1941 年夏季,这两种火箭推进的烟雾发射装置首次大规模投入使用,用于突破苏军斯大林防线;同年秋季,又在克里米亚陆桥争夺战中亮相。
八个月后的 1942 年 5 月,七支烟雾发射营整编完毕,形成了强大的火力集群。此时爆破弹的使用日益增多,这种新型的烟雾发射装置逐渐凸显出其作为炮兵核心武器的重要地位。
随着烟雾部队的发展超出了其最初的既定用途,火箭武器的技术研发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提升。1943 年,德军总共配备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火箭发射器:
1.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
射程:200-6900 米
2.21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
射程:500-7850 米
3.30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
射程:700-4550 米
4.装在半履带装甲车上的15 厘米 42 型装甲发射器
射程:300-6900 米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发射旋转稳定的高爆火箭弹,其生产从 1940 年 3 月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它的价格为 3350 帝国马克,比 10 厘米 40 型烟雾发射器便宜得多。
烟雾发射炮连发射的火箭弹所产生的烟雾轨迹如幽灵般升入天空。这一幕虽然壮观,却让操作人员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们的发射阵地因此可能从很远的距离就被敌军发现。
21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可通过特殊装置发射 15 厘米火箭弹,而 1943 年 2 月已投入部队试验的 30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当时有 18 门用于部队试验)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其生产于 1943 年底停止。此外,这种发射器仅配备高爆弹药。
’依据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 1944 年 10 月 12 日的文件记载,30 厘米 R 型发射器作为烟雾发射器系列的收官之作,正式列入装备序列。这里的 “R” 取自德文 “Raketen”,意为 “火箭”。
此发射器与 28/32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以及 30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外形极为相像。不过,它具备独特优势,借助特殊安装轨道,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调整。
它不仅可以发射 30 厘米弹体,射程可达 4550 米,还能够发射 15 厘米爆破弹或烟雾弹,此时射程更是提升至 6900 米。值得一提的是,其炮架采用了 7.5 厘米 42 型步兵炮的设计方案。
这款 30 厘米 R 型发射器的改型,主要是基于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研发的。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堪称所有德国火箭发射器中服役时长最长的型号。
在众多特殊型号里,15 厘米 42 型装甲发射器或许最为知名。它是通过将 10 根 15 厘米发射管集成安装在欧宝 2 吨轻型装甲履带卡车 “骡子”(Maultier)上,与苏联红军的“喀秋莎”系列火箭炮类似,不过其装在车体后部发射装置可旋转,灵活性更强。每个火箭团会配备一个装甲发射炮兵连,该连装备 8 辆此类车辆。
1944 年 9 月初,德国陆军武器局 / WaPrw 13 部门在库默斯多夫展示了一款 15 厘米烟雾发射器原型。两根采用轻量化设计的发射管组件安装在双轴炮架上。
1945 年 2 月,党卫军在巴尔干地区部署了一种四管 15 厘米火箭山地发射器 —— 这是部队提出的方案,并与党卫军武器学院共同付诸实践。专为类似作战环境设计的 43 型山地火箭发射器,沿用了 41 型重型发射装置经轻微改进的发射箱体设计。
空军也对烟雾发射器产生了兴趣。多恩伯格在其著作《佩内明德——V 武器的历史》中描述,1943 年他如何在库默斯多夫西部试验场的车间里,将 21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的发射管、弹药和引信改装为供歼击机使用的空对空火箭弹。
烟雾部队的所有火箭发射器均发射自旋稳定的火箭弹,这类炮弹对同类武器而言精度较高,但制造工艺相对复杂。
随着战争持续,加上劳动力和物资严重短缺,德军的设计思路发生了转变。此时,军方希望火箭弹具备更大的散布范围,以便通过一次齐射覆盖更大的目标区域。
首先响应这一思路的是位于布吕恩的党卫军武器学院,他们参照苏联 BM-8 和 BM-13 型多管火箭炮,研发了一种 8 厘米多管发射器。
该型发射器共生产 13 门,其中 12 门配属给党卫军第 521 和 522 多管发射炮兵连进行部队测试。测试效果并不理想,未能达到预期作战需求。
在火箭推进的烟雾发射器的发展问题上,党卫军武器学院试图通过推进相关研究,再次扩大其对武器装备研发的影响力。这与陆军武器局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直到 1944 年底,陆军才开始自主进行试验,测试了 8 厘米和 15 厘米尾翼稳定火箭弹,但相关工作直至战争结束仍未完成。
战争期间,烟雾发射部队,或许现在应该更名为火箭炮部队(德语均为Nebelwerfer),以下列编制参战:火箭炮旅、火箭炮团、火箭炮营和连。
其作战成功的关键在于对面目标实施突然集中的火力打击。为确保这一战术效果,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部队编制被打散。一个火箭炮团的火力构成如下:
一个火箭炮团齐射 386 发炮弹可在 10 秒内完成,火力覆盖宽度达 900 米。传统火炮在同等宽度上无法集中如此多的炮管 —— 作为对比,需两个重型野战榴弹炮营以最高射速投射,需耗时 60 秒,发射 112 发炮弹(合计 4872 公斤弹体质量)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一营:18 门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6 管,共 108 发
二营:18 门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6 管,共 108 发
三营:18 门 21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5 管,共 90 发
装甲发射器炮兵连:8 辆 42 型装甲发射器,10 管,共 80 发
总计:386 发= 6000 千克重量的炮弹
对于配备两个 30 厘米烟雾发射器营和一个 15 厘米烟雾发射器营的重型火箭团,单次齐射的弹体质量可超过 10000 公斤。
然而,这种强大火力存在一个缺陷:火箭部队弹药消耗极快,且无法无限制补充,这也是其难以持续参与长期炮战的原因。火箭武器必须在决定性的时刻、于最关键的战场位置,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和恰当的战术投入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火箭发射部队仅由六个独立火箭炮营组成。战争期间,这一规模发展为两个补充团、两个教导团和约 20 个前线作战团。
最初,火箭发射部队的烟雾发射器主要用于发射烟雾弹,必要时使用化学弹药,爆破弹仅作为特殊情况下的备选。但这一战术定位后来发生了改变:烟雾发射器凭借其独特性能和高效高爆弹药,成为炮兵核心武器之一,对身管火炮形成了重要补充。
以下是截至 1945 年 4 月德国烟雾发射器的生产数据整理(按型号和年份统计):
表格:烟雾发射器生产数量(1940-1945)
型号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1945 | 总计 |
15 cm Nb.W.41 | 282 | 652 | 969 | 1188 | 2336 | 342 | 5769 |
15 cm Pz.W.42 | - | - | - | 188 | 52 | - | 240 |
21 cm Nb.W.42 | - | - | 407 | 100 | 835 | 145 | 1487 |
28/32 cm Nb.W.41 | - | 34 | 311 | - | - | 345 | |
30 cm Nb.W.42 | - | 380 | - | 380 | |||
30 cm RW.56 | - | - | - | - | 544 | 150 | 694 |
s.W.G.40 | - | 9552 | - | - | - | 9552 | |
s.W.G.41 | - | - | 2510 | 1493 | - | - | 4003 |
s.W.u.R.40 | - | 1980 | - | - | - | - | 1980 |
8 cm 多管发射器 | 13 | - | 13 | ||||
总计 | 282 | 12218 | 4197 | 3349 | 3780 | 637 | 24440 |
处于简易发射阵地上的28cm火箭发射装置,其中40型发射装置的发射箱体为木制,而41型为钢制。
在 41 型重型发射装置的使用中,低温环境下(木质)包装箱出现了问题;发射时包装箱会随弹体一起飞散,导致近失弹落在己方部队中。
未装入弹箱的发射装置。
钢制炮架的重量为 110 公斤。
这种投射体设有加长的战斗部,用于装填特别大的炸药装药。这一研发的目的是,类似重型步兵炮的长柄榴弹那样,达到地雷的效果。库默斯多夫靶场的试验型号,现藏于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馆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生产的散装炸药。通常炸药由 02 号填充粉末(TNT)组成。这里面混合了工业雷管(ROMPERIT)及其涂蜡纸外壳。这是一种增加现有军用炸药储备量并克服生产瓶颈的应急办法。
40 型和 41 型重型火箭发射器以及 28/32 41 型厘米火箭发射装置的弹药。
一枚 28 厘米口径的高爆火箭弹在钢制发射箱内。炮弹重 82 千克,其中 50 千克为炸药。发射药重 6.5 千克。
41 型重型投掷器处于射击状态。此类发射装置的部署耗时较长,且鉴于其靠近敌方阵地,很容易迅速被发现。
一个 15 厘米口径的火箭炮连正在进行大规模发射。发射的还有早期生产的火箭弹,其黑火药推进剂会留下远可见的烟雾轨迹
1942年东线战场上,发射前的40型火箭发射装置
在 1943 年 12 月 1 日编号为 D 435/4 的文件《德国火箭发射器及发射装置与其弹药》中特别指出,28 厘米爆破弹药以及 32 厘米燃烧弹药仅适用于打击面目标。若需混合发射此类弹药,需力求达到 1:1 的比例。
一辆Sd. Kfz. 251中型装甲运兵车(上图)搭载着 40 型重型发射框架,行驶在东线春季的泥泞中。车辆两侧各可悬挂发射三箱 28 厘米爆破弹或 32 厘米燃烧弹,这使得这种有效武器具备高度机动性。此类装甲运兵车配备于装甲工兵营投入使用。
这张 1944 年的照片展示了一辆 D 型 HL Kl 6 p 中型装甲运兵车(Sd. Kfz. 251),车上装有重型发射框架。可以清楚看到投射弹药箱的活动悬挂装置。(联邦德国档案馆)
这张照片拍摄于 1942 年库默斯多夫靶场。当时担任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的隆美尔大将在此观看了烟雾部队的最新武器展示,其中包括 28/32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左)。
德军火箭发射阵地示意图,说明如下:
为了清晰地解释说明,下图中未显示阵地的伪装
l图中的I和II是弹药掩体,深度1.3m
lIII和IV是人员掩体,深度1.8-2m
l从弹药掩体到发射点的通道由深1.3m逐渐上升至0.6m
l人员通道的深度1.8-2m
一支装备 28/32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的炮兵连在行军中。其牵引工具为轻型牵引车 It(Sd. Kfz. 10)。
一名操作人员正在为部署 28/32 厘米烟雾发射器做准备。由于射程过近,该型发射器的生产已于 1942 年停止。1945 年,部队中仍有 37 门该型发射器。
28/32 厘米烟雾发射器正在被拖拽至发射阵地
32 厘米燃烧弹重 79 公斤,装填有 40 公斤重的油类混合物,另加 1 公斤炸药。单次命中可使约 200 平方米的面积起火。
使用 28/32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可在五分钟内发射两轮齐射,每轮六发。这相当于投射了 492 公斤的弹体(含 300 公斤炸药)。
28 厘米爆破弹配备了带中间部件的 50 型投掷榴弹引信。薄壁炮弹的破片效果相对较弱,但压力冲击效果却十分显著。
德军烟雾发射器独特的发射声响,被意大利前线的美军士兵比作母牛的嘶吼。图为烟雾发射器发射榴弹的场景。
一门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正由炮组推入射击阵地。1945 年 3 月,仍有 2295 门该型发射器服役。受战争影响,其生产数量波动较大,1944 年 4 月产量为 98 门(计划产量 90 门)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在进入射击阵地时被支起,通过展开支架形成三点支撑。图中操作人员正首先移除防护布。
sdkfz 11型半履带车拖拽的15cm烟雾发射器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装填时的操作场景。该发射器可发射 15 厘米 41 型烟雾弹和爆破弹。前者在命中时会产生直径 80 至 100 米的烟雾云,持续 40 秒;后者则会产生破片,侧向杀伤范围可达 40 米,前方杀伤范围为 13 米。
发射榴弹时,烟雾发射器的操作人员必须离开射击阵地,并向后退约 15 米寻找掩护。当炮弹在空中飞行时,他们会迅速返回发射器旁,准备再次装填。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通过一台六联装点火器并借助一根七芯点火电缆(30 米长)进行电动点火。
15cm烟雾发射器阵地示意图,图中I和II为弹药掩体,III是炮手K1、K3和K4的掩体,IV是发射员和炮手K2的掩体
制造一门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需要 650 个工时,耗铁量为 983 公斤。
其制造商包括萨克森州的弗拉玛工厂(Frama-Werke)和位于开姆尼茨附近的萨克森纺织机械制造厂(Sächsische Textilmaschinenfabrik/fern. Chemnitz)
发射中的烟雾发射器,可见被火箭尾焰点燃的草坪
这种烟雾发射器的移动方式是一种因应急需而产生的权宜之计,有悖于该武器的基本使用原则。
由于每次齐射需要发射大量弹药,烟雾发射器的弹药储备往往存在问题。图中为装在不同包装箱中的 15 厘米火箭弹。
41型15cm烟雾发射器的弹药
1945 年 4 月,柏林以南的战斗结束后,马尔基施 - 布赫霍尔茨周边的森林到处散布着各类弹药。弹药清除部门人员在此发现了 15 厘米火箭弹,并准备将其销毁。照片摄于 20 世纪 50 年代。
15 厘米 42 型装甲火箭发射器(15 厘米 NbW 41 自行式)基于 2 吨 “骡子” 履带式卡车(欧宝闪电 3.6 - 36 S/SSM 型)底盘制造。烟雾部队共装备了 296 辆装甲火箭发射器和 251 辆弹药运输车。(联邦德国档案馆)
装甲火箭发射器上可携带 20 枚 15 厘米火箭弹。1944 年摄于东线战场。(联邦德国档案馆)
装甲火箭发射器的生产从 1943 年 4 月持续至 1944 年 3 月。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多种设计变更,尤其是在底盘方面。
一支装甲火箭炮兵连在行军中,由一辆指挥车引领。图中右侧为一门挽马炮兵所属的 02 型(Af.5)重型弹药车。摄于东线战场,1943/44 年冬季。
15 厘米 42 型装甲火箭发射器的三人乘员组由 6 至 10 毫米厚的装甲提供防护。其装备包括一部无线电通话器,炮塔内设有 35 型瞄准装置。
这辆重达 7.1 吨的车辆最高时速为 40 公里;80 升燃油仅能支持其行驶 80 至 130 公里的续航里程。
这种特别轻型的 15 厘米烟雾发射器型号可发射八枚 15 厘火箭弹。该发射器于 1944 年 9 月由陆军武器局推出,其他细节不详。(联邦德国档案馆)
一辆 1 吨重的轻型牵引车(Sd. Kfz. 10),拖着 21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位于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建筑前。摄于 1994 年夏。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是烟雾部队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其生产贯穿整个战争期间,而且 15 厘米弹药还可借助特殊的嵌入导轨,从其他发射器发射。
3 吨轻型牵引车(Sd. Kfz. 11/5,重型烟雾机动车)用作 15 厘米烟雾发射器的牵引工具。不过,普通载重汽车偶尔也会被用作牵引工具。
21 厘米投掷榴弹的纵向和横向散布范围大于 15 厘米火箭弹,因此该武器特别遵循 “仅适用于打击面目标” 的原则(D 435/4)。
21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概况
·生产时间:1942 年 3 月至战争结束。
·前线装备数量:1945 年 3 月仍有 845 门该型发射器部署于前线。
·衍生生产:另有超 1.7 万根发射管为德国空军制造。
·制造商:多瑙沃特机械制造厂(Maschinenfabrik Donauwörth)。
该武器凭借较大的弹体和散布特性,主要用于大面积火力覆盖,是二战后期德军面目标压制的重要装备之一。
42型21cm烟雾发射器的弹药
30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的列装与技术特性
30 厘米 42 型烟雾发射器于 1943 年 7 月正式列装,其配套推进剂从二甘醇粉末改为水纤维素。
·弹药参数:
o单枚 30 厘米爆破榴弹重 127 公斤,含 45 公斤炸药。
o大装药量使其爆炸威力显著提升,主要用于攻坚或大规模面目标压制。
此次推进剂更换可能旨在优化发射稳定性或提升射程,但具体技术细节受战争环境限制未完全公开。该型武器体现了德军在战争中后期对重型火力支援武器的需求升级。
42型30cm烟雾发射器的弹药
党卫军武装部队研发的武器之一是 8 厘米多管发射器(“希姆莱风琴” )。布吕恩兵工厂制造了 13 套发射装置;大部分安装在缴获的法国索玛 S 303 (f) 半履带牵引车的重装甲底盘上。有一些则被安装在 42 型装甲发射器底盘上投入使用。
重型烟雾机动车(Sd. Kfz. 11/5)被用作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的牵引工具。算上操作发射器的五人小组、驾驶员,以及安装在中部的 15 个弹药容器(每个装有一枚 15 厘米 41 型发射榴弹 ),总重量达 7.36 吨。该车辆的装载方案(D 1125/4)于 1944 年 1 月 3 日发布。
在荷兰奥弗隆博物馆公园(Museumspark Overloon)展出的一门 15 厘米 41 型烟雾发射器。该武器作为二战时期德军的重要装备,曾用于发射烟雾弹和爆破弹,其设计与作战特性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技术特点,如今成为历史陈列品供公众了解战争时期的武器发展与军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