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强-5强击机是怎样封神的?

作者:三把刀
发表时间:
+-

当中国空军的主要装备还是机头进气的战机时,强-5强击机就像一个跨时代之作,闪耀登场。仅仅看强-5外表就能感觉到比当时中国空军的其他战机先进。该机从1968年开始正式生产,一直到2012年10月才停止生产,并在1985年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对于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空军而言,强-5就是一个宝贝疙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中国为何要发展强-5?

中国空军成立后,在苏联的帮助下,逐渐装备了多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等装备,并且为了支援陆军作战,也引进了苏联的伊尔-10作为强击机使用。

中国从苏联一共引进了274架伊尔-10冲击机。(此前解放军称呼此类飞机为冲击机,在1955年10月,我军将冲击机改称为强击机。)

图片

伊尔-10攻击机三视图

伊尔-10攻击机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苏联在伊尔-2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活塞式双座前线攻击机。该机长11.12米,翼展13.4米,高4.18米,最大飞行速度551千米/小时,实用升限7250米,最大航程800公里。伊尔-10冲击机使用2门23毫米机炮、2挺7.62毫米机枪和1挺12.7毫米机枪作为武器,并可携带400千克的炸弹。该机被苏联在二战中大量使用,共生产了4966架,是苏联的一款主要前线支援战机。

1950年,中国空军就开始装备苏联移交的伊尔-10冲击机,并将该机参加1951年的国庆阅兵。后来,解放军大量装备使用该机,在50年代解放沿海岛屿的战斗中投入实战,取得了良好战绩,甚至击伤3艘国民党军舰。

解放军对这款战机较为满意。但在使用过程中,该机飞行速度慢、载弹量少、航程近等弱点逐渐暴露,而解放军空军面临着登岛作战、支援陆军作战等艰巨任务,开始寻求一款替代战机。因为苏联当时没有合适的强击机可以引进,因此中国决定自行开发一款强击机来取代渐渐老去的伊尔-10。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决定自行研发一款强击机。

图片

伊尔-10攻击机

当时中国在活塞式强击机和喷气式强击机方案中选择了发展喷气式强击机。该机开始在沈飞第一设计室东风-106的方案上开始研发,形成了雄鹰-302方案,并交由南昌飞机厂继续研发。该设计就是在米格-19机身的基础上,使用歼教-1的两侧进气模式,按照强击机样式,加装防弹装甲和轰炸瞄准具等装备发展而来。

在克服经费困难、人员短缺、技术有限等重重困难以及首架原型机出现静力试验事故后,1965年6月4日,强-5首飞成功,成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款战机。1966年,第一批10架强-5试生产型开始生产。在经历各类试飞和部队反馈问题改进后,强-5在1969年开始正式量产装备部队,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项重要空白,成为中国空军的一款“神机”。

图片

低空性能出色的强-5

强-5系列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是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军队对地(对海)攻击的主力型号。强-5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机长16.73米,翼展9.7米,机高4.51米,最大飞行速度1.12马赫,实用升限16500米,航程1200公里,作战半径500公里,载弹量1.5吨。

强-5的研制成功,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出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款战斗机,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之前的战斗机都是在仿制苏式战机而来。歼-5是仿制米格-17,在开展强-5的研制工作时,中国还在集中力量进行着歼-6的研制工作,也就是仿制米格-19。因此,在国力并不强的当时,能够研制生产出这一款战机是非常不容易的。

图片

米格-17

其次,强-5是中国的首架喷气式攻击机,飞行速度快,大大提升了中国空军对地支援作战的反应速度,加强了对地支援作战的能力,也是中国空军当时多种作战能力的体现,为中国空军提供了一型出色的多用途对地打击平台。

最后,强-5优秀的低空性能和武器搭载能力大大增强了中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强-5早期型号设置了机身弹仓,可以携带6枚250公斤炸弹或3枚500公斤炸弹,使得强-5具有不错的对地攻击能力和任务灵活性。该机安装了机身装甲,提升了飞机的抗打击能力,增强了战场生存性能。此外,该机的造价较低,维护简单,能够大规模装备和使用。因此该机在中国空军服役了48年之久。

图片

强-5投弹中

凭借着该机出色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该机成功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苏丹、缅甸等国,在多次实战中证明了自己。当然,该机也并不是完美的战机,自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该机的早期生产质量一般。受制于中国航空技术水平和国内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其脱身于歼-6(米格-19)的设计,使得强-5早期的生产质量一般,一度无法服役。上世纪70年代早期生产的近200架强-5就因为质量原因被空军拒绝接收,这种情况,一直到1977年后才开始改善,并开始担任战备值班任务。

二是该机的航程有限。强-5使用了两台和歼-6一样的涡喷-6发动机。该发动机单台推力为25.5千牛,可以让强-5进行超音速飞行,但因为该机机身结构的改变、加装装甲、设置内部弹舱等,比歼-6的重量增加了1360千克,而且这些改变挤占了机内空间,导致内部油箱容量减少,作战半径只有500公里。

图片

三是载弹量有限。强-5的基本型号安装了两门23毫米机炮,有长约4米的机身内置弹仓,可挂载两枚250或500千克的航空炸弹。另外该机还有6个外置挂架,可以携带副油箱、火箭弹或炸弹。但是强-5的携弹量只有1.5吨,且早期型号只能携带无制导炸弹,限制了该机的对地打击精度和强度。

强-5的主要改进型号

在中国空军使用该机的过程中,还是针对该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希望提升该机的性能。强-5系列飞机的各种改进型号一共就有16种。这种改进主要分为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立足自身资源进行改进,另一种则是引进外国技术进行改进。

图片

改进后的强-5

一是中国立足自身资源进行的改型:

强-5甲型。为了配合中国核力量建设,中国在1970年开始研发该机。该型机安装了弹射式弹架、电动弹钩、上仰甩投瞄准具和核弹检测控制系统,使用了半埋式弹仓,具备了核弹的投射能力。强-5甲通过增加机身内部油箱和外部载油,增大了该机的航程。1979年6月,该型机停止了研发,生产出的多架该型机主要用于核武器运输验证。

强-5乙型。这款机是为海军航空兵研制的鱼雷机型号。1966年,开始了对该机的研制。该机可以挂载苏制PAT-52型鱼雷。通过增加5°的机头下倾角度,修改了前机身结构,使用了317型火控雷达和玻璃钢雷达罩,不再使用机身弹仓,安装了软质油箱,增大了该型机的航程。该型机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结束试飞,但因为导弹武器的大规模推广,已经落后于时代,因此没有装备部队。

图片

强-5乙型

强-5Ⅰ/强-5ⅠA型。针对强-5的航程有限问题,1977年4月开始进行了增大航程的强-5改型研制计划。通过将内部弹仓改为油箱、增加机身挂架、换装涡喷-6甲Ⅲ型发动机、瞄准具、电台等措施,大幅提升了该机的航程和作战性能。该型机在1983年12月通过设计定型,交付空军部队。

二是引进外国技术进行的改型: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改善后,也开始积极利用国外资源改进强-5强击机。

强-5Ⅱ(强-5C)型。1982年中国和以色列合作改进了强-5,主要是引进了MGN-80型全向雷达告警系统,增强了该机的雷达告警能力。1986年,中国仿制了该雷达告警系统,开始了强-5Ⅱ的生产。该改型一共生产了60架,成为装备部队的主要机型。

图片

强-5Ⅱ改(强-5K)型。1986年,中国开始和法国合作改进的型号。引进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VE110型平显、TMV630型激光测距仪、ULISS91型惯导/攻击系统等导航和电子系统,提升强-5的攻击准确性。

强-5D(强-5M)型。中国还与意大利合作改进了强-5。改装的重点还是换装导航和电子设备,加装了测距雷达、惯性导航系统、平视显示器、大气数据计算机、中央计算机等设备。该机还增加了两个外挂架,使得该改型拥有了12个外挂架,外挂能力和载弹量大幅提升,并能使用欧美的一些武器。该改型于1988年首飞。

但不幸的是,中国和国外合作改进强-5的合作在1989年后都不得不结束。

图片

因此,中国又集中力量自行进行强-5的改进工作。1996年,中国开始了强-5D的研发。提升了战机的电子设备、瞄准具、油箱容积等。该型机在1998年进入空军服役。随后,中国又开始了强-5E、强-5F的研制。这两款强击机为了使用激光炸弹而研制。因为强-5的载荷问题,研制的强-5E用来携带激光照射吊舱,强-5F则用来携带激光制导炸弹。但这种设计的战术实用性不强,因此该项目最终下马。

中国又在强-5E的基础上,加装了机腹保形油箱,但也没有进行量产。接下来,强-5L项目上马。该机使用改进后激光照射吊舱、平显、光电瞄准跟踪和红外夜视系统,具备了夜间作战能力。中国还进行了强-5N、强-5I、强-5J等项目的研制工作。此外,中国还为出口研制了强-5Ⅲ等型号战机。

图片

出口到国外的强-5

强-5的研发对于基础薄弱的中国航空工业而言,积累战机研发经验,提升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为后来发展新型战机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强-5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是一款非常具有意义的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