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与爱的传承:作家父女的文学通信

作者:石头巷子
发表时间:
+-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也是一封满载着爱与期许的家书。在2011年,一位资深作家与他旅居海外的女儿“紫贝”展开了关于文学创作、人生抉择和文化传承的深度交流。女儿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名为《墨上柏林》,而父亲则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提出了中肯而宝贵的建议。这场对话,不仅关乎写作技艺,更是一场关于人生智慧与精神独立的启示。

 

图片0.png


序曲:女儿的初啼与父亲的欣慰

 

紫贝:爸,这是我第一次写这么长的作品,自己都感到惊讶。写的时候,那种激情喷薄而出,我感觉这几年生活的积累,特别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都化作了文字。我真的很开心,能用自己的笔去表达这些感受。

作家:看到你的作品,我感到由衷欣慰和骄傲。你不仅展现了才华,更让我看到了中西文化在你身上的一种完美融合。这种融合,将是你作品最独特的魅力所在。我相信你将成为中国90年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特别是在留学生题材上,你的作品会非常独特,因为你身在其中,又能跳出圈子来审视。

紫贝:您说对,从小接受的中国文化教育,加上出国后被迫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让我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我在写那个剧本的时候就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作家:你有创作的天赋,这不仅仅是才华,更是你的想象力、爱心,以及多年来的大量阅读所共同铸就的。更重要的是,你习惯并善于用笔触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必备素质。

紫贝:您搞了几十年文学,那么苦那么累,我其实没想过要走这条路。但现在写完了,感觉还是想尝试一下,毕竟这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作家:我懂你的想法。虽然我不希望你把写作作为唯一的职业,但我相信以你的才华,很快就能成名。不过,我特别要强调一点,文学创作应该是你业余时间的一种闲暇作业。你的学业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大学毕业的身份,今后找一份像样的工作会很难。

紫贝:谢谢您的提醒。

作家:我给你举几个例子,像沧月,她的主业是建筑设计;还有你暑假看的那部作品的作者,他是一家近200人公司的老总,公司里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作家,却已经写了2000万字;还有韩寒,他热衷赛车,认为写作是一辈子都可以写的事情,但赛车要趁年轻。这些都说明,人生本可以很丰富,何必非要成为一个“专业作家”呢?

紫贝:那您觉得,我应该用笔名吗?

作家:我强烈建议你用笔名,比如“紫狈”。这个名字很独特,寓意也很丰富。“紫”代表大红大紫,是一种极致;“狈”则象征着高智商和狠劲,也暗指你依附于中西文化,可以成就一番大事。用笔名,也是一种把“作家”身份和自己剥离开来的方式,让你永远保持一种独立和自由的状态。

 

第一幕:关于创作的六点宝贵建议

 

图片1.png


作家:昨天跟你通完电话,我又去东湖走了走。我不愿意直接评论你的作品,那样会影响你的创作,但我想从写作方法上给你一些建议,让你少走弯路。

紫贝:好的,我洗耳恭听。

作家:第一,关于叙述体还是对话体。

你有大量的阅读经验,但写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你希望用哪一种?叙述体就像扮演上帝,可以把故事讲得津津有味,比如狄更斯;而对话体则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跟着人物一起发展,比如巴金和张爱玲。你这部作品更侧重叙述,但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

紫贝:您说很对,写作时确实会在这两种方式之间挣扎。

作家:第二,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写得太冲动,要平和地写。只有平和地写,才能坚持更长时间,才能把人和事写透,才能保持客观。开头尤其不要写得太重、太高,就像歌唱家一样,开头就唱高音,后面就很难再继续了。

紫贝:嗯,我感觉自己确实有时候写得太急了。

作家:第三,不要轻易涉及性。

性是人性中最隐秘、最难把握的部分。如果在作品一开始就涉及,就像主人翁一开始就通奸被捉,这个人物就会被“捉奸”的烙印深深打上,后续很难再出彩。大多数成功的作家,都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而性往往是点到为止或者作为画龙点睛之笔。

紫贝:我明白了,您是说要注重人物的立体性和复杂性,而不是靠单一的情节来吸引人。

作家:第四,坚持每日写作与修改。

每天坚持写一段,就像和朋友聊天或者写日记一样,让自己保持愉悦。更重要的是,每天写作之前,都要回头看看前一天写的内容,进行润色和修改,甚至可以添加许多文字。这样做的好处是,作品写完时,基本上就已经定稿了。这也能磨炼你的耐性,因为写作的成功离不开修改、润色和打磨。

紫贝: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之前都是写完就很少回头看。

作家:第五,开头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开头,应该多层次地展现事、景、情、意、心理和身体语言的特征。这样作品才有层次感,才会丰富多彩。如果是我来写《墨上柏林》的开头,我会先写远景中的柏林,比如从一个制高点,通过主人公的目光,俯瞰这座城市。然后由远及近,写她打算去的地方,写她的犹豫和无奈。这样,在不经意间,主人公的外貌、心态、背景,甚至她的中国家庭,都得到了交代。

紫贝:这个建议太棒了,我感觉自己的开头确实有点单调。

作家:第六,注意分章节。

分章节的好处是,可以让每一章集中写一个人或一个事件,避免混乱。人物不宜太多,最好是45人,而且要有主次之分。交叉描写,会让读者觉得不单调,作者也不会写得枯燥。

 

第二幕:生活、人生与精神的对话

 

图片2.png


作家:女儿,我认为你综合素质很好,经历丰富,也善于表达自己。只要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有了完整的构思,离成功就不远了。但请你务必记住,千万别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只要你注意这一点,我将最大限度地支持你写作。

紫贝:谢谢您,我会努力的。

作家:这两年,我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头发白得让奶奶都感到吃惊。但我一直在调整自己,努力适应。我喜欢把定下的事情程序化,比如上次陪奶奶散步后腰酸背痛,在你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两周走东湖,现在脖子痛也好了许多。还有胃胀气,每天吃一个生大蒜,虽然口臭得奶奶都想给我买香水,但效果很好。

紫贝:爸,您辛苦了。您也要注意身体。

作家:我想努力再拼几年,把公司搞起来,再写几部长篇,也就不枉此生了。

紫贝:爸,我以后会多给您写信的。

作家:我也喜欢这样和你通信,希望有时能拿出来读一读,那会是件很愉快的事情。

 

三、总结与启示:父爱如墨,文心似柏

 

图片3.png


作家与女儿紫贝的这场对话,如同一场精神上的交接,既有父辈对子辈的殷切期盼,也有过来人对新一代的谆谆教诲。

这场对话的核心,是对写作与人生的深刻思辨。作家强调,写作不应成为人生的全部,而应是丰富人生的一种方式。他通过韩寒、沧月等人的例子,鼓励女儿将写作视为业余的闲暇作业,这既能保持创作的纯粹性,也能让她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从而拥有更广阔的人生。用“紫狈”这个笔名,更是为了提醒女儿保持独立,不被“作家”这个身份所束缚。

在创作技法上,作家提出了六点精辟的建议:叙述与对话的选择、情绪的控制、对性的谨慎处理、每日写作与修改的习惯、开头的多层次构思以及章节的合理安排。这些建议不仅是针对《墨上柏林》的,更是普适于所有文学创作的黄金法则。它们告诉我们,成功的写作不仅依赖于天赋和激情,更需要严谨的构思、持续的努力和对技艺的打磨。

 

图片4.png


这场对话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父爱与传承。作家不仅关心女儿的学业和创作,更分享了自己人生中的低谷与挣扎。他谈及自己如何通过“程序化”的方式战胜病痛,如何坚持锻炼,这些都是在用自身的经历告诉女儿,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挫折,但只要有毅力,有目标,就能走出来。这封信,与其说是对小说的修改意见,不如说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无私地传递给她。

这场父女间的通信,最终超越了文学范畴,成为一曲关于成长、独立和爱的赞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给予孩子独立飞翔的翅膀,并教给他们飞翔的方法;真正的传承,是不仅仅传递知识和财富,更是传递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2011年11月13日星期日  汉江之滨白鹤墩

                 2011年10月30日法兰克福美茵河畔                 

2025年9月17日星期三 维也纳石头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