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信

作者:0+1
发表时间:
+-

今天看到李辉老师的一段注脚,是关于一封“死信”,忍俊不禁,抄录如下。

 “巴黎一家规模很大的出版商,鲍达斯出版社,经常把他们新出版的文史哲书目寄给我,这是一件值得感谢的好事。然而,不知由于该出版社了解情况不够,还是粗心大意,把我的住址写成北京东大地30,少写北京大学几个字。

可是我们北京的邮局却并未因此而将来件退回巴黎。他们经过耐心的探索,终于把来件送到我手中。当我收到来件时,看见封面上批着试投这儿、试投那儿的许多指示,说明北京的邮务工作同志为了我这个邮件没有少费事,我心情十分激动。

我立即写信给巴黎的那家出版社,感谢他们经常给寄新书目录,但请他们以后来信来件,写我的地址时必须加上北京大学字样。没有想到对方不当一回事,继续寄来的邮件照样只写北京东大地30,不写北京大学。他们不愿意更换事先印好的收件人地址标签。可是北京的邮局却有了经验。后来他们给我送来的这份邮件,上面已经不用批试投这儿、试投那儿,而是干脆批上北大两字就行了。”

这种信,邮局称为死信。中国邮局工人投递死信颇有名气,这是60年前的一个故事,是上海的。

上海某邮局收到一封信,地址是上海市00XX号,这儿“00”是两个圆圈。捡信工人将其转到死信处理小组。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圆明园路。圆明园路很短,根本没有这个门牌。接着,有人提出,是否寄信人文化水平不高,国语也不好,把商丘路记成双圈路了。商丘路有这个门牌,但无此人,问了邻居,也不知道这个人。

死信组的工人没有放弃。有一天有人提起零陵路,一个工人忽然想起,这“00路”会不会是零陵路的“音译”。果然,他们马上找到了收信人,我忘了是收信人还住在哪儿,或是搬走了但是邻居还记得他。

死信的缘由很容易想象。一家人漂泊至上海,以后走散了。。。

我能记住这个故事,自然得益于我超强的记性,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上海中医学院在零陵路530号。我插队10年的姐姐1977年通过高考,成了中国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的一员,在那儿度过了五年时光,以后成了一名颇有名气的中医外科医生。

【注】我想北京的邮递员先用百度搜索“东大地”,中国可能有好几个,他们先“试投”北京的。相比之下,60年前找到零陵路难度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