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还中南海
讨还中南海
中南海,原为皇家园林,民国时期逐步对公众开放,成为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然而,自1949年以来,这片本属于社会公众的土地被中国共产党长期占据,封闭管理,至今已达75年。作为一个自称“为人民服务” 的政党,理应以实际行动兑现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承诺,而非无限期、无法理根据地占据国家财富、剥夺人民应有的权利。中南海,理应归还给人民。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上面标题所表达的这个呼唤,会在许多境况下从内心中自然浮现。例如,当路过中南海新华门前,看到里面的影壁墙上毛泽东的手书“为人民服务”几个字的时候;当听到执政者强调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候;当读到在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样的话语的时候;当媒体报道中国在南中国海与一些周边国家发生摩擦纠纷的时候(因为“南中国海”与“中南海”只有一字之差),等等。这些场景,都在提醒和催促着人们:是时候讨还中南海了,因为,它原本属于人民。这,对于长期占用这片前皇家园林的统治集团来说,无疑一直是一个基本的观察点,同样也是这个统治集团对历史和人民的一笔醒目的欠账。可以相信,时间最终会让中南海回归社会,成为公众可以共享的公园。那个时候,中国社会会更加和谐、透明、自由、开放、包容、文明。
【画外音:疑问】从中南海路过时,有时不免会问:这些人住在这里面,是为了工作,还是为了享受?少数人长期占用这么大的园子,却在全社会面前高调倡导“平等、公正、法制”,难道他们真的不会感到内心的压力和扭曲吗?
为了表达对这一持久呼唤的心情,现特用《国际歌》的结构和格式填写了下面的歌词:
《讨还中南海》
起来,渴望自由的百姓!
起来,天下各阶层的人!
满腔的期盼已经耗尽,
等待也早成泡影。
为了中南海重回民间,
同胞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微不足道,
我们才是国家的主人!
这是今天的诉求,
团结起来,为明天,
收回中南海,
让愿望早实现。
从来无需统治者的施舍,
更不屑他们的恩泽。
要获得我们的幸福,
需要自己努力。
我们要讨还皇家园林,
让思想挣脱束缚。
快凝聚起民众的力量,
同心争取才能成功。
这是今天的斗争,
团结起来,为明天。
收回中南海,
让愿望早实现。
是谁建造了皇家园林?
是前辈劳动民众。
它本应归全民所有,
不容少数人永久占用。
最可耻那些权贵豪门,
做尽了美妙的承诺。
一旦把他们清除出去,
中南海将成为民间乐土。
这是今天的斗争,
团结起来,为明天。
收回中南海,
让愿望早实现。
【画外音:讲道理】
历史上,中南海最初是明清皇室的私园,但到了20世纪,社会变革带来了新的可能。民国时期,中南海曾部分开放,成为普通民众可以参观游览的场所。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公共资源的共享理念逐渐兴起。中国共产党建国时,承诺让人民当家作主,但讽刺的是,执政后却将中南海据为己有,将昔日开放的园林变为党政机关的专属领地,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承诺背道而驰。
中南海的土地、建筑和文化遗产,都是国家财富,其所有权应属于全体中国公民,而非任何政党或政治集团。中国共产党在未经全民公投或广泛征询民意的情况下,单方面将其长期占用,实属不当。这不仅违背了自己建党的原则,也剥夺了人民的历史权利和文化享受。
中国共产党占据中南海75年来,从未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人民也从未授权它可以永久占用或者同意它成为政权的禁地。这种无限占用其实是对人民权利的漠视。即便政府有行政需要,也应当向人民说明理由,征得社会共识,而非一党私自单方面占用。
今天的北京,公共绿地资源紧张,历史文化景区日益商业化,中南海的归还不仅能提供宝贵的公共空间,还能成为历史教育基地,真正让人民共享自己的文化遗产。此外,中南海的开放也象征着政治透明与政府亲民,能够重塑政权与人民之间的信任。倘若中国共产党真心“为人民服务” ,应该归还中南海,以示尊重人民和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心愿。
对执政党来说,归还中南海没有任何政治风险。实施这一举措,可以分几步走。例如:
展开全民讨论,决定中南海的未来用途。若政府仍需使用部分区域,应明确期限,并接受社会监督。
分阶段开放,逐步恢复中南海的公园功能,让普通民众重新拥有进入权。
设立公众监督机制,确保中南海的管理和使用透明化,避免权力滥用。
【画外音:与各国情况的分析对比】
在占用国家园林和宫殿为政权所用方面,中国并非是唯一的国家,但不同国家的情况各异,其合法性和公众接受度也因历史背景、法律体系和政治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以下是关于这几个方面的比较。
1. 俄罗斯 - 克里姆林宫:法律认可,但公众无表决权
历史背景:克里姆林宫在沙皇统治时期是皇家宫殿,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后,成为苏联政府所在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继续沿用。
法理依据:苏联政府通过国家法令将其收归国家所有,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一安排。
公众意见:苏联时期无民主表决机制,公众无从决定。现今,克里姆林宫的一部分对游客开放,俄罗斯民众基本接受其作为政府办公地。但俄罗斯政府是民选政府,并非一党专政。
2. 英国 - 白金汉宫:王室占用,政府资助,民众认可
历史背景:白金汉宫一直由英国王室使用,但王室不是政府,国王/女王的地位是象征性的。
法理依据:宫殿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英国王室,但政府每年提供资金维护,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因此受到议会监管。
公众意见:因王室仍在履行宪法职责,并且定期开放白金汉宫供游客参观,英国公众普遍接受这一安排。
3. 法国 - 爱丽舍宫:法律确定,总统府专用,公众默认接受
历史背景:爱丽舍宫原为贵族府邸,19世纪起被法国政府接管,成为总统府。
法理依据:根据法国法律,爱丽舍宫是国家资产,由政府使用,法国总统在此办公。
公众意见:虽然总统府长期不对公众开放,但法国人普遍接受其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场所。相比之下,凡尔赛宫虽然曾被政府短暂使用,但最终归还公众,成为博物馆。
4. 德国 - 柏林王宫:公众投票决定重建,政府无长期占用
历史背景:柏林王宫曾是普鲁士皇帝居所,二战后被东德政府拆除,后来在德国统一后,经过公众辩论,决定重建并作为博物馆和文化中心。
法理依据:政府没有强行占用,而是通过民主程序决定其用途。
公众意见:德国人对透明化的决策过程普遍满意,政府没有强占公共资产。
5. 越南 - 主席府:政府无偿占用,公众无选择权
历史背景:法国殖民时期的印度支那总督府,越南独立后胡志明政府接管,并改为国家主席府。
法理依据: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直接占用,没有正式法律规定其长期归属。
公众意见:由于越南是威权体制,民众没有投票或决定权,虽然可以参观部分区域,但仍是政府禁地。
6. 朝鲜 - 万寿台议事堂:政府直接占用,公众无从干涉
历史背景:该建筑可能起源于封建王朝,后被政府改造为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所在地。
法理依据:朝鲜政府控制所有国家财产,无需法理支持。
公众意见:在高度集权国家,公众无表达自由,无从质疑或反对政府占用。
7. 伊朗 - 格列斯坦宫:革命后政府部分占用,后归还公共用途
历史背景:原为伊朗王宫,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新政府接管,部分用作行政办公地,部分改为博物馆。
法理依据:政府通过革命后的政权更替占有,但后续通过法律程序部分归还公共用途。
公众意见:伊朗政府虽然一度控制,但逐步向公众开放,减少争议。
中南海的情况
无法理支持:中南海的占用没有经过全国人大或公投正式确立,只是政府自1949年以来单方面决定。
无公众同意:75年来,未曾征求人民意见,也无讨论空间。
无部分开放:完全封闭,与法国、英国等部分开放的情况不同。
结论:
从国际对比来看,大多数民主国家即使政府使用历史皇家财产,通常会有法律依据或公众接受的程序,而中国政府对中南海的长期无偿占用既无法理支持,也未经公众同意,在全球范围内显得尤为特殊和不透明。
与上面7国相比,中国与朝鲜的情况最为相近。
如果中国共产党真心实践其“为人民服务”和“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承诺,那么它应该像德国、法国等国一样,让人民决定中南海的未来,而不是心安理得毫无愧疚无限期地占用这一原本属于全体国民的财富。
【画外音】“学好”,怎么总是这么难?
【画外音:真与假,说与做】
在当今中国,一个盛行的现象就是:喊什么,肯定缺什么;说什么,肯定不做什么。他们完全知道,什么是最正确和最理想的。而这些,只需留在文字里就万事大吉了,其它都无所谓。
“Any questions?” (译文:“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