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夏威夷大岛浮潜认识了它
17日,家人发回了赴夏威夷短期度假的第一批视频,那是在大岛水域夜间浮潜拍摄的视频。
浮潜(Snorkeling)是热带海洋地区十分普及的一种休闲活动,其乐趣在于:无需复杂的潜水装备、训练及必需的认证课程,便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欣赏海底世界美丽的水下生物。
记得第一次浮潜是在古巴,那里不仅有加勒比海最纯净的海水和最美丽的海滩,包括那些精彩纷呈的水上娱乐运动,单单是水下,便有着无穷无尽、充满生机的海底生物。阳光透过浅浅的海水照进海下,与流动的海水彼此交融,看上去波光粼粼,光影摇曳,色彩斑斓。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沿着海床开辟出的浮潜通道穿行,环顾左右,身边自由遨游的鱼类和海洋生物似乎唾手可得,一路潜游中,可谓是一步一景,步步是景!硕大无比、造型美丽的洁白珊瑚,形形色色叫不出名字的众多鱼类,还有那一张一合在水中游戈的水母、以及趴在海底的海星……放眼四看,分明是一个亦梦亦幻的三维世界!
正是因为一路上的目不暇接,一不小心就偏离了向导带领的航线,更忘记了避开珊瑚,结果第一次浮潜就被珊瑚划伤,虽说不重,但在海水的刺激下也会隐隐作痛。
浮潜带给人感官的愉悦实在是令人难以忘怀,于是又有了第二次——在墨西哥的浮潜。
然而,这次他们拍摄的浮潜视频却与我之前的想象有所不同。首先是浮潜选择在了夜晚,由于没有阳光,海下重又回归到深蓝色的凝重,尽管水面上也有灯光照射,那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浮游生物与鱼类,但往日的五彩斑斓已然不见,各式各样的鱼类也难见踪影,唯有一种之前从未见过的大型鱼类,不时地从潜泳者的眼前翻滚、游过,那奇特的造型、温顺的举止让人诧异不止。
这是什么动物呀?
它叫蝠鲼(Manta ray),发音就是“福分”,属大型鳐鱼,据说是所有鱼类中脑体比最大的,难怪它的头那么夸张!它是滤食性动物,牙齿细小,以浮游生物和小鱼为食,常在珊瑚礁附近巡游觅食,它性情温和,举止优雅,深受潜水员和浮潜者的喜爱,以至于许多人不远万里来到它们的聚集地专门在水下观赏它们。这还不算,据说它还会经常跃出水面玩耍,此起彼伏,想必场景十分壮观,所以蝠鲼又称“飞鳐”。
生物学家认定,蝠鲼是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巨型蝠鲼的体长可达8米,重达1吨以上,它身体扁平,有强大的胸鳍,类似翅膀,胸鳍前有两个薄且窄、如同耳朵般的突起,可向口中收集食物。它的上身呈深黑色,肩部有浅色斑纹。下身通常是白色,有明显的深色斑纹。人们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附近还发现了一种粉红色的蝠鲼,或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粉红色蝠鲼。
如果细分,蝠鲼中较小的一类叫Mobula,翼展通常在1至3米左右,视频中所见的好像就是这一类。
蝠鲼的游拽的行为因栖息地而异:在深水中游动时,它常以恒定的速度沿直线快速游动。而在离岸较远的浅水区域,它通常会晒太阳或悠哉游哉地游动。
蝠鲼通常生活在世界各大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偶尔也会冒险进入温带海域。通过安装无线电发射器,人们可以捕获到游至1000公里远的蝠鲼,它的下潜深度至少能到1000米以下的地方。
蝠鲼还会频频造访珊瑚礁上的清洁站,以清除体内寄生虫。
有趣的是,2016 年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蝠鲼会表现出与自我意识相关的行为,比如不寻常的自我导向等。
蝠鲼恋家,它常常会反复造访同一个清洁站或进食区,但这也为它带来被人为捕获的危险。
说到危险,蝠鲼可能会被大型鲨鱼和虎鲸捕食。但它们最大的威胁却是人类过度的捕捞。商业和手工渔业都以蝠鲼为目标,以获取它肉和产品。他们通常用鱼网、拖网和鱼叉捕捞。由于鳃耙(一种保护鳃的软骨结构)可以入药(主要是中药),每年会有成千上万的蝠鲼纯粹是为了鳃耙而被捕获杀害。
此外,由于蝠鲼的头鳍突出,又不能向后游动,故而很容易被鱼线或网缠住。一旦被困住,它通常会试图翻筋斗来挣脱,但结果却是越缠越紧,原本松散的拖线此时会缠绕并刺入蝠鲼的肉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有些蝠鲼,会因与船只碰撞而受伤,尤其是在它们聚集且容易被观察到的区域。
蝠鲼在海洋中的分布十分分散,且极不均匀,其繁殖率又低,所以世界各地大多数主要聚集地的蝠鲼种群数量估计远远少于1000条。
所以蝠鲼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说到旅游,报道称,由蝠鲼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每年可创造超过7300万美元的直接收入,同时因为拉动了周边的服务业,还可为当地经济带来每年1.4亿美元的连带收入。全球大部分收入来自日本、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莫桑比克、泰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美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和帕劳等10个国家。也因此,印度尼西亚自2014年起,开始禁止捕捞和出口蝠鲼,因为蝠鲼旅游比杀死它们更具有经济效益。一只死去的蝠鲼价值40—500美元,但在一个受欢迎的潜水地点,每只蝠鲼一生为旅游业带来的经济价值可达100万美元!
(文中图片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