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梦成真(含音频)

作者:生命季刊
发表时间:
+-
美梦成真(含音频)
——“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作梦的人。”


■魏保罗

 

美梦成真

 

文/魏保罗

生命季刊专稿

 

音频为李慕溪弟兄朗读;


 

(上行之诗。) 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作梦的人。我们满口喜笑、满舌欢呼的时候,外邦中就有人说:“耶和华为他们行了大事!”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我们就欢喜。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诗126:1-6)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自己盼望实现的梦想。不过,“梦想”很多时候就像字义的表达属于“梦中的想像”,不切实际,实现的可能性接近于零。然而,今天我们要看到的一个事实,却是美梦成真的现实。这同时,也使我们真实的看见,若是出于神的应许,即使是看似完全不可能的“梦想”,也有其完全实现的一天。因为“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创18:14,参看撒拉老年怀孕)

 

我们喜笑,我们欢唱,难以置信——我们的美梦成真了 (毕德生,2000/2009,页 81)。在被掳巴比伦70年的漫长岁月中,以色列民无时无刻不在梦想着重回故土、落叶归根,如今美梦成真了,着实令他们不敢相信 (威尔斯比,2004/2007,页 522)。“作梦的人”原义有更新、医治的含义,以赛亚书38章16节译为“使我痊愈”。即极度失望的人重新燃起希望,又似一个病人病愈后重新恢复力量。不过,这其中的重点仍在难以置信,仿若身在梦境。神的拯救真是何等奇妙 (唐佑之,2002,页 299-300)!诚如经上的话所说:“他还要以喜笑充满你的口,以欢呼充满你的嘴。”(伯8:21)

 

一梦70年,梦想转成真 (不是黄粱一梦、南柯一梦)!当这些选择回归耶路撒冷的人 (有少数尚未过世的老人家,也有多数出生在巴比伦的犹太裔) 收拾细软,踏上回家的漫漫长路时,他们放声歌唱、开怀大笑 (刘凌维、许凌霄,1991,页 227)。并且,大多数人想到即将回到过去只是耳闻的圣地时,他们的感恩与欢乐之情,不禁跃然上腾,以至爆发出浪潮般的喜乐 (毕德生,2000/2009,页 85)。张国定 (2004,页 249) 说的好:“回归故土的以色列民众,心里充满了喜乐,他们无法不开口歌颂神。若然这个时刻以色列民闭口不言,石头也要出声颂赞神 (路19:40)。”诚可谓,喜笑中也难掩赞美的歌声,这实在是一曲得胜的凯歌 (唐佑之,2002,页 305)。

 

 

面对这令人感叹且惊奇的一幕,连当年曾无情讥笑过他们先祖的邻邦异族,说“他们的神在哪里呢”(诗79:10,115:2)的人,此时也不得不承认说:“耶和华为他们行了大事!”“连那些欺凌以色列人的外邦异族,也能分辨事理,而无法不把荣耀归于神。”(张国定,2004,页 249) 从幸灾乐祸到万分惊叹!这正是以色列民在不信者面前见证的果效 (唐佑之,2002,页 305)。周围那些憎恨以色列的邻国之人,此时此刻也都因这事大感惊讶,并公开承认以色列的神为祂的百姓行了大事 (威尔斯比,2004/2007,页 523)。“连外邦人都看出神的拯救不是偶然的事,不是寻常的事,实在是大事。”(唐佑之,页 306) 唐佑之认为 (页 301)“大事是神救赎的大能,在历史中的作为,足以扭转以色列民族的命运。”

 

以色列百姓原本是被掳的人,民族的败亡使他们生活在绝望无助之中。然而,神释放他们,使他们得享自由。如果说,出埃及是以色列历史中首次的经验,那么,从巴比伦被掳之地归回,可以说是新出埃及的经历 (唐佑之,页 304)。

 

就像威尔斯比 (2004/2007,页 523) 所言:“大事也应是每个基督徒和每个教会的告白。”对我们来说,我们是否相信神在我们生命中也行了“大事”!我们是否认为我们能够蒙恩得救——就是我们生命最大的“大事”?求主使我们真实的看见,原来我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神迹的降临,我们自身已经是神迹的见证了。因为“耶和华为我们行了大事!”试想,还有什么比你蒙恩成为神的儿女还要大的“大事”呢?

 

 

“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4v) 如果说,前3节只是对过往的回忆,那么,后面就是求神翻转荒凉、悲惨景况的祷告 (柯德纳,1995/2011,页 559)。不过,如果被掳归回的事已经实现 (1v),为何在4节还要祈祷呢?或许1节指以往,4节指当下。神既在过去行了大事,那这样的大事今日仍会重现 (唐佑之,2002,页 301) 因此,“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也可译为“使我们再次得着财富”(参看伯42:10)。被掳已是过去时,以色列民祈求神继续赐福他们在这地的生活 (威尔斯比,2004/2007,页 523)。可以说,“神每一项作为都是不可能的神迹。”(毕德生,2000/2009,页 85)“如果在过去,神的作为带来喜乐是神子民的生活特色,那么作为神的子民,在未来必然也能如此经历。”(毕德生,页 85)

 

坦白说,当时锡安的情形究竟是怎样,如正面临饥荒、被围攻、被掳又或是瘟疫?我们皆不得而知 (柯德纳,1995/2011,页 559) 不过,“诗歌描绘了在重建荒废七十年的城市的过程中,余民的艰难和挣扎。”(刘凌维、许凌霄,1991,页 226)“被掳的痛苦记忆铭刻在他们骨子里,被压迫的伤痕烙在他们的背脊上;他们明白心灵荒芜和暗夜哭泣的滋味。”(毕德生,2000/2009,页 86) 因此,从4节开始归回的祈祷,反映出他们虽然已经归回,但残酷的现状却没有善待他们。他们必须设法从犹大国被毁的废墟,及已经休耕的土地上求得生存。所以,他们迫切祷告求神施恩——继续归回,即恢复他们在这地原有的美好 (范甘麦伦,2008/2010,页 1603) 。也就是说,“在这篇诗篇中,群体怀着感恩的心,缅怀神在过去所赐的福分,同时祈求祂继续赐下祂的恩慈。”(范甘麦伦,页 1599)

 

 

巴勒斯坦以南的南地 (别是巴周围,希伯仑南方大平原的窪地) 都是荒芜的旷野,干旱无水之地 (珥1:20)。其水道系统是由风雨侵蚀土壤自然形成,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烈日暴晒下都是干旱的状态 (毕德生,2000/2009,页 85)。所以,第一任士师俄陀聂的妻子押撒被他父亲安置在南地之后,她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求她父亲赐她水泉 (士1:15)。不过,南地干浅的河床会在冬季迎来降雨,即使雨量少至一小时,雨水也会迅速流至河床,且往往带着极大的威力。然而,“南地的河水不是寻常的现象,所以代表神的赐福忽然倾注下来。”(范甘麦伦,2008/2010,页 1603) 这是完全突然——天赐的礼物 (柯德纳,1995/2011,页 560)。因神既能使一条干涸的河床重新注满滔滔的涌流,照样神也能使被掳者重回故土 (或许也包含期待那些因着种种原因而滞留在巴比伦境内的同胞早日选择归回),且恢复往日的繁荣昌盛 (张国定,2004,页 248)。另外,通常来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为不适宜人居住的干旱区。但在迦南这片“流奶与蜜”之地,大部分国土降雨量仅为50毫米,最好的也在200毫米以下。这也侧面说明只要神的百姓矢志不移信靠神,干旱荒凉的居所就是流奶与蜜之地;相反,当神的百姓悖逆、远离神时,流奶与蜜之地就真是“干旱荒凉”之地了。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选择了归回。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人都选择留在了当地。而归回的人则分别是在3个不同的时期回归:古列王时期 (拉1-3章),大利乌王 (拉6章) 和亚达薛西王时期 (拉7-8章) (威尔斯比,2004/2007,页 523)。“这些百姓回到自己的土地,开始工作很重要,但在工作中满得神的福气同样重要。如果神不守约降下时雨 (利26:4;申11:10-12,28:12),农作物就不会生长,他们便枉然劳力。”(威尔斯比,页 523)

 

面对已经荒废70年的土地,以色列百姓迫切需要神的恩典来重建故土 (刘凌维、许凌霄,1991,页 228)。因此,当他们回顾被掳归回的经历时——欢呼雀跃;而当他们从这经历向前瞻望时——不能不屈膝祷告 (威尔克,2001/2010,页 381)。

 

 

“最后两节是一幅撒种收割图,它描绘那些被掳归回的人,就像被撒出去的种籽,如今好像是把收割的禾捆背着回家。”(张国定,2004,页 246) 撒种的农夫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满面、日晒雨淋,非常辛苦的。然而,他们为了将来的收成,就可以忍受短暂的苦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在田间劳作。以色列民的被掳也仿佛如此,纵然痛苦流泪地出去,但到了时候却要欢喜快乐的丰收而回 (张国定,页 249-250)。撒种为何要流泪?可能指饥荒之年,粮食连充饥都不够,怎可当种子撒在地上,岂非浪费吗?况且荒年地瘠,撒了种也未必生长。因此,这可说是无可奈何下的冒险尝试 (唐佑之,2002,页 302-303)。“家里在饥荒中已无存粮,现在还得取些去撒种,岂非要让孩子们挨饿?农人在这样的心情下,一定十分痛苦,很可能一边撒,一边流泪。”(唐佑之,页 307)

 

“但无论农人现实的耕耘多么没有把握,诗人却对这种收成信心十足——神会祝福所撒的种。”(柯德纳,1995/2011,页 561) 所以,这幅图画,不只是重回家园而已,更是指劳苦终得祝福 (柯德纳,页 559)。当归回的余民经过几个荒年 (该1:9-11) 之后,神的应许将全然临到他们,按时降雨、赐予丰收 (该2:15-19) (威尔斯比,2004/2007,页 524)。换而言之,“神以爱和信实对待祂的百姓,也将会继续与他们同在。”(范甘麦伦,2008/2010,页 1604)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的得救经历都堪称是一部“被掳归回史”。讲述我们如何从愁云惨淡、暗无天日的黑暗人生,转变为拨云见日、喜乐满溢的福音人生。说实话,就我本人而言,从未想过像我这样邪恶的人竟然也能得救!真是梦幻一般的经历!毕竟被主直接责备“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太25:26),以至从睡梦中惊醒。这样的特殊经历,足以说明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不知道弟兄姊妹是否有认真想过?假如把我们奉献给一国元首——人家会要我们吗?我是谁啊!对不对?!但万王之王居然肯收留我们,不但收留,还接纳我们作祂的儿子、女儿,成为拥有神国继承权的王子、公主。而我们有为此深深感恩,并献上自己为主而活吗?盼望我们效法诗人因着神为我们所作的大事,我们就大大欢喜。

 

 

不但如此,也能够继续代求:求神施恩得着更多如同我们过去一样被掳的同胞、外族 (被撒但所奴役的人)。好叫更多人因着福音 (主耶稣基督) 得享属天的恩惠、永远的福分。如同农夫撒种的原则是“先有苦痛,后有喜乐”;基督徒灵程道路也是“先有十架,后有冠冕”。当我们热心传福音,引人归主的时候,不要因暂时看不到传道的果效,而灰心、失望。要相信以眼泪和祷告撒下的福音种子,决不会徒然 (参看林前15:58)。因为,“教会如付代价,为福音流泪的必不徒然,神会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教会。”(唐佑之,2002,页 308) 神会记念我们流泪撒种的辛劳。即使遇到“那人撒种,这人收割”(约4:37),也不要为此遗憾、不平。因为神会记念!如同尼希米为神的家大发热心之后,不求别的,但求神记念 (参看尼5:19,13:31)。要坚信祂的应许是确定的:“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6:9)

 

参考文献

张国定《天道圣经注释——诗篇 (卷四)》。天道书楼;2004。

唐佑之《诗中之诗 (第三集):信靠诗》(二版)。香港浸信会神学院;2002。

尤金·毕德生《天路客的行囊:诗篇上行之诗导读》(郭秀娟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原著出版年,2000)

柯德纳《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诗篇 (下)》(刘良淑翻译) (POD版)。校园书房;2011。(原著出版年,1995)

威尔斯比《生命更新解经系列——尊崇真神:诗篇》(简体字版) (潘心慧、蓝慈理翻译)。福音证主协会;2007。(原著出版年,2004)

范甘麦伦《麦种圣经注释——诗篇 (下)》(潘秋松、邵丽君翻译)。麦种;2010。(原著出版年,2008)

威尔克《圣经信息系列——诗篇 (下)》(黄元林翻译)。校园书房;2010。(原著出版年,2001)

刘凌维、许凌霄编辑《圣经大纲与讲义·诗篇 (三)》。宏恩;1991。

 

魏保罗 中国大陆传道人。


请点击参加祷告👇:

为教会复兴守望祷告(Zoom)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6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上午10

 

美国中部时间(夏令时)

主日至周四:

每天下午5点开始,次日清晨9点结束

周五:5点至9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