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开始就说,神造天地和万物,都是为了神的目的,也就是世间没有什么东西不再神的掌管之下,没有其特定意义,而不是佛教那种把它们看成是虚妄。
空谈千年,不着边际。
对罪的解决,基督教早有完美答案,就是主耶稣,他替人赎罪,罪人因信称义,被父神接纳成神家儿女。其它努力不过是无用功,甚至自欺欺人。
谢谢问号兄愿意交流,希望讨论富有成效,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8/28)
除了抽象的概念,能有什么?佛教无神,也就没有永恒。所谓不变,不过抽象的思维、文字游戏。跳出佛教陷阱,只有追随耶稣。
IV. 变中不变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楞严经》
时间是什么?它是飞奔的箭,流逝的河。孔子曾站在岸上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说「万物皆流、无物常住」【7】。时间是一条不停止的河,我们在河水中漂泊,波涛中起伏,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在流动和变化当中。更糟的是,凡是在时间中流变的,注定在时间中流逝。不存在青春永驻的身体,也没有长盛不衰的帝国。曼妙的女身、庄严的佛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角斗场,建造者当初殚精竭智,最后都成了断壁残垣。《楞严》上说「变者受灭」,这四个字乃是一条铁律。它揭示了万物的结局,同时也是在劝告世人,不要在感官的世界里寻找永恒,因为那里没有。
致敬佛陀、致敬赫拉克利特
有人读了这样的话,也许认为佛法是彻底的虚无主义。也许有人会说,信佛没有永生的盼望,面对宿命只能空发徒劳的叹息。若能静心坐上一会儿,且细心倾听《楞严经》上佛陀与一位老人的对话。这位老人是古印度一位国王,当年六十二岁。他把自己的身体比作行走的火把,在燃烧中缓缓化成灰烬。老人略带伤感的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叹如今「发白面皱」,身体好像冬天的枯枝,精神宛如昏昧的落日,恐怕很快就要与世长辞【8】。佛陀对老人说:「变白的是你的头发,变皱的是你的肌肤。你徒为身体的衰老伤感。但你可知,在变老的身体中有个不变的?」【9】。这个「不变的」是什么?后文自有分晓。
【7】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Everything flows and nothing stays」。
【8】《楞严经》卷二:「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9】《楞严经》卷二:「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III. 六尘之「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在佛教经典中,「相」字出现的次数特别多。比如,在汉地流传最广的《金刚经》中,除了代词助词,使用最多的就是「相」【3】。我的讲述就从这个简单的汉字开始。
汉字「相」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它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眼睛望着一棵树【4】。眼睛代表感官,树代表感官中的事物。因此在佛法中,「相」字代表呈现在感官中直观的景相。比如,呈现在眼中的烟雨楼台、春花秋月;呈现在耳中的流水潺潺、鸟鸣嘤嘤;呈现在舌尖的美味,鼻端的清香,指尖的柔软,乃至浮现于脑海中朦胧的往事。这六种形式的「相」,在佛法中称为「六尘」,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5】。除按感官分类,「相」还可按亲疏分为「自身」与「外境」。与自己形影不离的身体是亲近的,佛法称为「正报」;身外浮云般的尘境是疏远的,佛法称为「依报」【6】。这是「相」的另一种分类。为什么称为「报」?我们会在后文中细说。
在所有「相」中,「身体」离我们最亲最近,也是每个人最关心的「相」。从早到晚,我们花很多心思在它身上,用精美的食物喂养它,用华丽的服饰打扮它。而在所有身体中,年轻女性的身体最能引起感官的愉悦。特别是在夏天,女孩子的身体就像鲜花一样开放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倾倒着无数的众生。从古至今,从来都不缺乏对女性身体的赞美。古老的《诗经》上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相比古人,现代年青人的表达更加坦率,他们干脆把女人比成「菜」。这个比喻也许暗含不敬,但却是形象和贴切的,因为女人的确色香味俱全。
每一个夏天都是美好的,美丽的女子,孩子们的欢笑,总是令人流连忘返。遗憾的是,美好的事物总是经不起岁月的打磨。就像西方古老诗歌里写的:「时间摧毁了青春的娇妍,时间摧残了美人的眉黛」。当代人更直白的表达是:「岁月是把杀猪的刀」。无论雅俗,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是一致的。目前对抗时间的方法有三种:第一是美容,第二是美图,第三是假装忘记。除此之外,并无良策。
【3】《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全文5175个字,「相」字出现83次,排名第14。比「相」字出现次数更多的汉字是:须、菩、提、如、来、世、人、是、不、有、何、以、说。
【4】《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于木」。相,做动词是仔细观察的意思,比如相面、相马。做名词指被观察的东西,比如手相、星相。
【5】相指六尘,根据在《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6】《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净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人天 、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
II. 把佛法浓缩成三个字
学佛通常是从读经开始的。在浩瀚的佛经当中,《心经》篇幅最短,读诵的人也最多。《心经》全文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其中列举了四十一个佛学概念,包括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十八界、再加一行一果。要把这些概念全搞明白,已经很不容易,何况是理解全经?所以古人把读经比做「入海算沙」,因为经典里名相繁多,多的宛如大海的沙子,又如夜空的繁星。再以《百法明门论》为例,这是一本佛学入门的基础教材,全文只有五百四十二字,但却罗列了一百零二个佛学概念。这么多的名词术语,我们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呢?
《楞严经》提示我们,佛法虽名相繁多,但大致可以归纳成三个字,它们分别是:代表六尘的「相」、代表六识的「想」、藏于六根的「心」【2】。《心经》中的五蕴十八界,《百法明门论》的一百多个概念,都是从这三个字衍生出来的。我们掌握只要掌握了这三个字,也就掌握了佛法的纲要。在这三个字中,「相」是「看得见」的,「想」是「看不见」的,它们分别对应着苏格拉底所说的「两种存在」。至于第三个「心」字,那是隐藏在万物背后的「第三种存在」。我的讲述将紧紧围绕这三个字展开,并试图揭露其中隐藏着的、已经被世人遗忘的深刻。下面先说第一个字…
【2】《楞严经》卷一:「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在这里,如来以「三十二相」发问,由此一问,破「爱乐」妄想,显「所见」真心。这是《楞严经》前三卷的要旨。又《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轮转,即身境生灭之「相」。这一句包含「心、想、相」三个字。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现在这么富裕,平时饭桌上连午餐肉都难得见到,过年吃顿饺子还是件让人盼望的事儿。那时候,不要说手机,一般家庭连座机都没有,打长途要到公用电话亭排很长的队。几十年后的今天,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想看什么手机里应有尽有。这样的日子,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可是,我们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人与人的关系,是否因为物质的丰足变的更和谐?社会的不平等,是否因为科技的发展得到改善?我们的幸福感,是否象物质生活那样翻上几倍呢?我认为没有。
二零二三年七月,歌星李玟因抑郁症去世,据说她的资产总额是四十亿台币。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崔永元,年轻的女演员马思纯,都是抑郁症患者。根据心理学家徐凯文的报告,最近二十年,中国抑郁症发病率增长了一百二十倍【1】。我们不禁要问,衣食无忧的生活,又没有大的社会动荡,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活得这么辛苦?
统计数据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过的好不好,跟物质条件、社会环境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当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了之后,人的毛病主要出在心理上。心病还需心药治。在我看来,这副心药就是佛法。如果有人问,在这个科学昌明物质发达的时代,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我可以用《心经》上一句话简单回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佛法是离苦得乐的学问。浅近的好处,是当下的幸福。长远的好处,是永恒的解脱。怎么做才能得到这些好处?这是下面几篇文章试图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