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绪论(含音频)
加拉太书》绪论(含音频) |
---|
——保罗:“因为我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我的,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 |
《加拉太书》绪论: 写在前面的话 加拉太书系列文章 (一)
文/曲雅各 生命季刊专稿
本文音频为张艺博姊妹朗读:
加拉太书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的。使徒保罗无疑是早期教会中信仰纯正的少数人,他对当时小亚细亚的一些教会接受了信耶稣必须要加上守律法的做法深恶痛绝,这实际上是让外邦人信主增加了难度,先要受割礼,还要守安息日等犹太的节期,以及饮食等方面的规条。这等于是让外邦人先要作犹太人,才能信耶稣,这就对耶稣白白的恩典设置了各种人为的障碍。犹太基督徒的这种观点,其实还带有种族主义的思想,认为他们的民族是“天选”的,外邦人不光是要信耶稣,还要努力成为犹太人。为此,保罗非常气愤,为了捍卫真道,他严厉地批驳了这种谬论。
马丁路德发起改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加拉太书的影响。当时的天主教高举教会的传统,在救恩论上强调信心还需加上行为,把信徒引上歧途。马丁路德深受保罗的启发,1517年发起了教改运动。改教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认为,加拉太书是整部圣经中最好的一卷,他说:“这是我的书信,我许配给了它。”《天路历程》的作者约翰·本仁说:“路德对加拉太书的评论深得我心,在所有书籍中,就属它最适于抚慰受伤的良心。”这卷书,对整个基督教世界留下了深刻影响,许多基督徒都喜爱它。
一、写作背景
加拉太书的作者毫无疑问是使徒保罗。“从早期教会开始,一直都承认保罗是加拉太书的作者,这一点从未遇到严重的挑战。” (穆尔,2014,页 31) 在加拉太书6章11节,保罗说:“请看我亲手写给你们的字,是何等的大呢!”但这不代表整个书信都是保罗亲笔写的,很显然有些部分有“听写员”完成撰写工作。从这封书信强烈的个人色彩,支持它更接近保罗逐字口授的情况 (穆尔,2014,页 32)。
保罗信中提到的加拉太人,指的是罗马帝国加拉太省南方的一群人,他们是在保罗和巴拿巴的第一次宣教之旅途中,接受了福音 (徒13-14章;高雅伦,2002,页 18)。这一地区在罗马统治下,处于小亚细亚中部,居民成分复杂,涵盖高卢族、吕高尼人、犹太人以及其他种族。保罗在第一次旅行布道 (约主后 45-48 年) 期间,踏入加拉太南部,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城市传扬福音,许多人受感召归信基督,教会得以建立。加拉太人充满热情,保罗在此期间深受他们的热忱接待。
然而,一群自称基督徒的犹太主义者闯入加拉太教会。他们从多方面对保罗所传教义发起攻击。其一,诋毁保罗的使徒职分,质疑其传教权威。其二,宣称外邦人必须接受割礼,放言若不按照摩西律法就不能得救 (徒15:1),即认为在恩典之外还需加上行为。保罗称他们是:“因为有偷着引进来的假弟兄,私下窥探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要叫我们作奴仆。”(加 2:4) 针对有人质疑他的身份,保罗回应说:“因为我不是从人领受的,也不是人教导我的,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加 1:12)
保罗惊讶于加拉太人为何这么快就离开真道 (加1:6)。他直言不讳地说,加拉太人接受割礼的动机,无非是怕自己为“基督的十字架受迫害”(加6:12),他们是为了逃避逼迫才接受犹太教的这些东西。似乎要让人知道,他们虽然信了耶稣,其实和犹太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实际上,妥协并不能避免逼迫。我就想起了当今一些很圆滑的信徒,在教会播散一个观点:你不要参与任何政治,你不要和人家对抗,就不会遭受逼迫。难道这些年来,许多教会遭受的逼迫,都是参与了政治吗?抑或是弟兄姐妹与当权者对着干了吗?
加拉太人很快堕落的另一原因,可能是基于一种微妙的心理,以为人可以借着某些行为来换取救恩,当然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加拉太众教会因对真道认识尚浅,竟逐渐接纳了假教师传讲的错误观点,陷入律法主义的迷雾,以为奉行割礼、谨守摩西律法才是得救的正确途径。
保罗在第三次旅行至希腊时,听闻了加拉太教会在信仰上的混乱状况,内心焦急万分,出于对信徒的深切关爱以及对纯正福音的坚定捍卫,他当即提笔撰写加拉太书,希望能纠正加拉太教会的错误 (史葛·麦克奈特,2005,页 15)。加拉太书的成书时间约在主后 50-57 年之间,具体写作地点已难以确切考证。“许多学者认为这封信是保罗在主后50年左右写的,离基督受死大约只有15-20年。”(提摩太·凯勒,2016,页 9)
加拉太书是一封书信。保罗书信有个人的信件和公开信件。腓利门书属于个人信件,罗马书和以弗所书属于公开的信件,加拉太书也是这个类型,旨在写给广大的听众。保罗所有的书信都带有使徒权柄的记号 (加 1:1-2)。
二、神学主题
加拉太书是使徒保罗写给加拉太地区教会的一封书信,目的是纠正信徒对福音的误解,并重申因信称义的真理。整卷加拉太书谈的就是福音,我们一辈子都需要福音。福音是一颗炸弹,而我们的祷告是,当你阅读这本书时,这颗炸弹会在你心里爆炸,让你渴望看到福音在其他人的生命中,也产生同样果效 (提摩太·凯勒,2016,页 8)。
(一) 因信称义,不靠行为
福音是统一这封书信最好的主题。保罗他是顺服上帝的启示,因着祂的使命上去为“福音的真理”争战 (加2:2,5,14)。保罗在加拉太书2章15-21断言的“因信称义”的观点,可以看作是他对“福音真理”的归纳 (穆尔,2014,页 76)。“因信称义”是加拉太书的核心教义,贯穿全书始终。他以亚伯拉罕为例,说明亚伯拉罕在未受割礼、未遵守律法之前,就因信神而被称为义。“所以,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加 3:7)
现代基督徒有时也会陷入“行为主义”的陷阱,认为好行为是得救的条件。我曾经历过有慕道友来到教会,他在亲人的劝说下来到教会聚会,我们有些肢体就迫不及待地要求他戒烟戒酒。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让这些慕道友真正认识福音,接受耶稣为救主。先要求戒烟戒酒的这种作法,说明我们的肢体注重的是行为,而不是福音本身,这样“传福音”就把福音引向偏差了。
还有另一种情况,许多弟兄姐妹都觉得自己祷告不够,读经不多,神就不会爱他们。然而,加拉太书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是在基督里,不是靠自我努力,而是靠信心接受神的恩典;不是靠遵守律法的行为得救,而是因着对耶稣基督的信心而被称义。“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加 2:16) 这不意味着行为不重要,而是行为应该是信心的结果,而非得救的手段。
“这就是贯穿整卷加拉太书的伟大观念:救恩是神白白的恩赐,它只能凭着信心来领受,并以爱来回应。” (威尔斯比,2013,页 5) 这就是“因信称义”的教义。
(二) 基督对律法的取代
犹太人所关注的是按照摩西律法而活,所以,他们要求信耶稣的外邦人必须要遵守最主要的两项:关于割礼和食物洁净,他们认为这是信耶稣的先决条件。保罗强调基督已经成全了律法,律法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信徒是在基督里,靠着圣灵而活。“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 5:6) 保罗明确指出,信徒的得救完全依靠对基督的信心,而非遵守律法的行为。律法只能让人认识到自己的罪,却无法使人称义。“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 3:28)
在保罗看来,犹太一些假教师所传讲的,完全扭曲了福音的真理。“这样的改变等于是舍弃了在基督里的自由,回头再作律法的奴仆,也就是拒绝了神所赐的自由的圣灵。” (高雅伦,2002,页 22) 这等于是舍弃了在基督里的自由,回头再作律法的奴仆,这是严重的倒退。
保罗并非否定律法,他说律法的目的是引导人归向基督。“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加 3:24) 保罗的意思很明确,律法的最终目标是基督。基督的到来,成全了律法,使信徒不再受律法的辖制,而是获得了在基督里的自由。
基督论也是保罗在这封书信中论述的核心 (穆尔,2014,页 77)。保罗尤其聚焦于基督受死所带来的宇宙性的意义:即基督“为我们的罪舍己,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加 1:4);“但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因这十字架,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6:14) 保罗的这些话,堪称加拉太书的金句,这是基督徒对世界的态度,他不仅这样宣称,也是如此行,就如他宣告的:“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 2:20) 生动展现出了与基督联合的观点。通过与基督同死同复活,我们不仅获得全新生命,还让基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掌权,实现真正的生命改变。
(三) 圣灵与肉体的关系
许多解经家认为,圣灵同样是加拉太书的中心主题。书中探讨了圣灵与肉体的对立关系。保罗教导信徒要依靠圣灵行事,让圣灵在生命中掌权,结出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果子 (加 5:22-23)。而肉体的私欲则会导致各种罪恶,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等 (加 5:19-21)。保罗主张,圣灵强大的影响力足以引导信徒,并使信徒能够活出满足神要求的生命来 (穆尔,2014,页 79)。基督徒在悔改归正时领受了圣灵,从那一刻起,他们便蒙圣灵“引导”(加5:18),结出神所喜悦的“果子”。但基督徒也必须回应圣灵的引导:他们必须“顺着圣灵而行”(加5:16),也要“依循”圣灵的引导行事 (加5:25)。保罗提醒我们,惟有顺着圣灵行事,我们才能得着永生,逃脱末世的毁灭 (加6:8),以此强调让圣灵掌管并引导基督徒的重要性。
基督徒的属灵生命需要不断改变,这个途经就是在圣灵的引导下,在基督里面,被神的道更新。提摩太·凯勒 (2016) 在《加拉太书点燃福音爆炸力》一书中指出:
福音的真理由里至外改变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观点。福音告诉我们,我们比自己敢想的还要邪恶;但在基督里,也比我们敢奢望的还要蒙爱、被接纳。这会创造出全新的动力,让我们以新的方式成长、顺服、爱人。(2016,页 8)
保罗的结论是:“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加 5:1)
三、写作特点
加拉太书一开始语气就与保罗其它书信不同,通常在开头的部分,保罗总是很有技巧地先对收信的教会作一番鼓励赞美,然后进入正题。加拉太书却不然,问候语之后,保罗就单刀直入,指出会众的错误。加拉太教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高雅伦,2002,页 21)?保罗在加拉太书中的写作特点有哪些呢?
(一) 言辞激烈,绝不妥协
保罗在加拉太书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言辞犀利、激烈。他在书信中一开始就说:“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借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加 1:6) 保罗对加拉太信徒的失望和气愤溢于言表。面对犹太主义者的错误教导,他直言不讳地斥责,甚至发出咒诅:“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加 1:8) 保罗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哪怕是德高望重的彼得,做错事他也不留情面。彼得在安提阿时,起初与外邦信徒一同吃饭,但后来因犹太人的压力而退缩,这种行为影响了其他信徒,甚至巴拿巴也随伙装假。保罗在众人面前对彼得的妥协行为,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指责。
这种强烈的表达方式,凸显了保罗对真理的执着和对信徒陷入错谬的痛心,与他在其它书信中较为温和的开篇风格截然不同,充分展现出他捍卫真道的坚决态度。
(二) 逻辑严谨缜密
整卷书信逻辑结构清晰,环环相扣。保罗先从自身的使徒身份说起,强调自己所传福音的权威性来自基督的启示,而非人的教导。接着,通过对旧约经文的引用和解读,如亚伯拉罕因信称义的例子,论证“因信称义”的真理,驳斥律法主义者“靠行为称义”的错误观点。然后,深入探讨律法与恩典、信心与行为、圣灵与肉体等关系,层层递进,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引导信徒回归正确的信仰道路。
(三) 个人经历与教义结合
保罗在书中频繁提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在归信基督之前,是一个狂热的法利赛人,他积极迫害基督徒,认为自己是在为神大发热心。然而,在大马士革的路上,他经历了耶稣基督的显现,从此生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一个逼迫教会的人变成了福音的传播者,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宣扬基督福音的事业,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保罗的转变表明,福音能使一个充满仇恨和偏见的人转变成为充满爱心和宽容的人。
只有神能使人的生命产生像保罗一样的改变;而人惟有借着相信福音才能和神接通,被神改造。这圣灵的改造力量,基本上就是保罗对于福音真理的论据 (高雅伦,2002,页 43)。保罗将这些经历与所阐述的教义紧密相连,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福音对他生命的改变,以及福音真理的切实可行性。正如提摩太·凯勒 (2016) 所说:“福音不仅是进入神国的方式,也是在神国生活的方式,是基督改变人、教会和群体的方式。” (页 7)
结语
柯勒在为高雅伦所著的《加拉太书注释》作序时说:“加拉太书是属灵炸药,要碰加拉太书而不爆炸就几乎不可能。“ (2002,页 3)加拉太书不仅改变了未信者的生命,更是改变了基督的跟随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命。
加拉太书对信徒的灵命成长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它教导信徒要依靠圣灵,克制肉体的私欲,追求圣洁的生活。通过对书中教义的学习和实践,信徒能够不断认识自己的软弱,依靠神的力量战胜困难,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同时,书中保罗对信徒的劝勉和鼓励,也让信徒在面对挑战和诱惑时,有勇气坚守信仰,不轻易放弃,从而使信徒的生命更加成熟,更能彰显基督的荣美。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加拉太人当时所要面对的,也是今天我们要面对的。以古鉴今,我们除了可以明白加拉太书超越时空的中心教义外,也可以将加拉太书应用在我们现今的教会。
参考文献 提摩太·凯勒 《加拉太书点燃福音爆炸力》,蓝慈理、姚传信译;台北:校园书房,2016。 史葛·麦克奈特 《加拉太书》,廖惠堂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5。 大卫·鲍森 《加拉太书注释》,刘如箐译;新北市:福音书房,2015。 威尔斯比 《自由丰盛:加拉太书》,邓一恒、陶秋月译;上海:基督教两会,2013。 穆尔 《麦种圣经注释:加拉太书》,思语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4。 高雅伦 《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加拉太书》,李静芝、徐成德译;新北市:校园书房,2002。
曲雅各 中国大陆传道人。
请点击参加祷告👇: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6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点-上午10点
美国中部时间(夏令时) 主日至周四: 每天下午5点开始,次日清晨9点结束 周五:晚5点至9点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