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们的双膝只单单向神敬拜

作者:生命季刊
发表时间:
+-
清明节,我们的双膝只单单向神敬拜(含音频)
——基督徒如何过清明节:敬拜主追想神的神奇创造,赞美祂所成就的救赎大工


■爱蜜莉

     

 

清明节,我们的双膝只单单向神敬拜

 

文 | 爱蜜莉

生命季刊专稿

 

本文音频为艺博姐妹朗读

 

又到了春雨霈绵的清明时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节日,按照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扫墓,或者出门踏青、插柳。唐诗人杜牧,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图片来自网络

 

诗歌描述了清明时节,游客孤身行走在春雨霏霏之中,触景伤怀,惆怅失意萦绕心中,“欲断魂”却挥之不去。上坟者对已故者的哀思,难免引发自己对死亡的迷惘和惧怕,心情也会更加沉重吧!为消散心头的愁绪,问得酒家何在,牧童所指的远远的杏花村,大概就是诗人盼望的避雨遮风的歇息之地吧。然而,即便是买酒杏花村,即便是美酒暂时消除了孤独的惆怅,也无法清除那冷酷僵硬的死亡阴影。清明节延续到今日,现今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杏花村”,但与日俱增的娱乐,仍然没有解决死亡的问题,它仍然冷冰冰地僵持在那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传道书7:2节:“死是众人的结局,活着的也必将此事放在心在。”清明节扫墓之时,正是智慧人思想人生的意义和归宿的时候。慎终追远到底探究什么?就算能追溯至前几代,你看到的也不过是归与尘土的枯骨罪人。

 

圣经是我们生活行事的至高准则,任何情况不可与之违背。清明祭祖日最常考验的是基督徒的信仰。尚未信主的家人认为我们基督徒不去祭拜祖先,就是数典忘祖,不孝子孙。对此我们正确的态度是,基督徒当然不能参与任何的祭拜祖先、祭拜先人的活动,我们要以谦卑温柔的心与家人讲清楚不能祭拜祖先/先人的道理,同时注意,不要与家人争辩、吵架,反而要多多为家人祷告,积极借此时机,为神作出得胜见证。

 

出埃及记20章,十诫第一诫: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持香祭祀和跪拜叩头,是人借祖先亡灵,渴望祈福驱凶的迷信心态。人埋身黄土之下,何以降福又何能降祸?!祭祀再隆重,都荒谬无益。我们信的神是要我们随时随地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祂。耶和华亲口应许“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赐福的源头来自真神上帝。我们的双膝只单单向神敬拜。敬拜主,追想神的创造大工,默念主,赞美古时祂所行的奇事。为我们不信的家人祷告,求神洗净我们的罪,脱离世俗捆绑,让我们的家人因信成为新造的人。

 

中国文化是重视孝道的文化。其实,圣经的十诫中有应许:“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这条带应许的诫命,表明我们的神极重视“孝亲”善徳。古有话说“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也”,“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养而亲不在”。亏欠双亲,我们都有深刻感触。我们中间若双亲还健在,又尚未信主,除尽心奉养顺服外,当务之急是谦卑传福音,竭力为他们灵魂得救,引向永恒的天家。尽孝道莫过于此。

 

神格外恩待中国人。清明节后接着就是复活节,耶稣的受死和复活,完全改变了人类历史篇章。十字架的大能摧毁了死亡的毒钩;生死相隔有深渊,而主耶稣献上自己,架设起救赎桥梁。祂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约翰福音11:25-26节,主耶稣说: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人类心灵的盼望全在于基督耶稣。人也只能在耶稣基督里找到生命的最终归宿。在清明节、复活节接踵而来的日子,让我们欢唱:因祂活着,我能面对明天,因祂活着,不再惧怕,因为我知道祂掌握明天,生命充满希望,只因祂活着。

 

爱蜜莉 来自台湾,现居美国,参与福音机构事奉。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