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将朝鲜视为拥核国家

作者:Jinhuasan
发表时间:
+-

image.png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将于202593日抵达北京人民大会堂(Jade Gao/AFP via Getty Images


2025106日,乔治·H·W·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李成铉(Seong-Hyon Lee)博士在《解读者》发文称, 北京的言辞悄然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揭示了一个新的现实, 中国现在将朝鲜拥核视为一个现实:

北京近期将习近平、普京和金正恩三国领导人并列,引发了一系列分析,但一个转变可能会被忽略:中国官方发布的习金会声明中,删除了“朝鲜半岛无核化”一词。多年来,这一措辞一直是中国对朝外交的套话;它的突然消失并非官员的怪癖,也不是昙花一现的礼节。北京外交部长王毅与朝鲜外务相崔善姬后续会谈的英文摘要也避免使用“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一词,而是强调“社会主义团结”。

在北京,语言等同于政策。当一个常用短语在一个月内消失在多份文件中时,这是一个信号,而不是失误。

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至关重要。北京希望朝鲜半岛局势在天安门城楼上以显著姿态出席80周年胜利日阅兵式。首尔拒绝派总统出席,而是派出了国会议长禹元植;禹元植甚至在阅兵式开始前与金正恩握手。这一选择反映了朴槿惠2015年颇具争议的出席以及今天与华盛顿敏感的关税谈判的教训。在这种背景下,金正恩出席的决定填补了政治和舆论的空白——使此次活动成为全球头条新闻。

平壤利用这一时机,要求为金正恩的明星地位付出代价:从中国的任何声明中取消“无核化”一词。朝鲜副外相金善京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无核化要求等于要求平壤放弃主权,这一立场很快得到了公开强调。出于“面子”和对等原则,北京接受了这一调整。

这算是一场政策革命吗?不完全是。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澄清的承认。北京现在将拥有核武器的朝鲜视为一个需要管理而非消除的现实——至少目前是这样。

北京实际上承认了其实践已经反映出的事实,即朝鲜的核地位是一个需要管理的事实,而不是一个需要公开解决的问题。

三种趋势支持这种解读。

首先,一个日益紧密的三角关系。莫斯科已经从默许变为公开接受平壤的核地位:谢尔盖·拉夫罗夫称无核化问题是一个“已解决的问题”。这一立场缩小了中国在不破坏三边关系的情况下,将无核化作为公共信息核心的空间。

其次,执行环境更加宽松。20243月,联合国安理会未能延长监督朝鲜制裁的专家小组的任期——俄罗斯否决,中国弃权——这降低了透明度和调查能力,即使制裁仍在实施中。

第三,平壤的法律锁定。朝鲜于20239月将其核政策写入宪法,并在2025年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永远不会放弃该计划。北京可以不喜欢这个现实,但仍然决定接受它。

image.png

朝鲜官方媒体朝中社10月在平壤拍摄的“国防发展2025展览”照片

 

怀疑论者提出了三点反驳。

“这是礼节问题——北京避免了让一位客人尴尬。” 礼节问题可以解释一份文件,但无法解释同一个月内两份高层文件,既省略了“无核化”一词,又强调了党际“治国经验”。这种模式是刻意为之。

“中国称其立场没有改变。” 北京方面曾私下告知对方,其立场“始终如一”。但私下的保证成本低廉,公开的隐瞒却代价高昂。中国选择承担公开成本——表明其优先考虑哪些受众。

“无核化一直是我们的愿景——一切都没有改变。” 改变的是重心。 2018-19年,团结与目标(无核化)并存。2025年,团结成为孤立存在,而无核化则沦为私人话题,这与俄罗斯在口头上的接受和朝鲜在法律上的巩固相符。

那么现在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目标。长期以来将朝鲜问题外包给北京的习惯已经不复存在。CVID(complete, verifiable, irreversible denuclearization)的口号“完全、可验证、不可逆的无核化”——仍然是一个规范性目标,但已脱离现实。政策需要从满足愿望转向风险管理。

务实的重点。优先考虑威慑、危机沟通和有限制的军备控制措施(限制试验节奏、范围和部署模式),以降低风险,而无需北京在公开场合重申无核化。平壤方面已暗示,如果华盛顿放弃无核化前提条件,它可能会进行谈判——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提议,但至少是政策制定者必须争取的一个机会。

执行力和韧性。随着联合国专家小组的撤离,盟国在海上监测、转运和财务合规方面的协调变得更加重要。考验在于行动,而非言辞:中国当局在已知枢纽(丹东、宁波-舟山、北部湾航线)周围的行动比任何新闻发布会都更能说明问题。

区域外交。在事故预防和边境稳定问题上,首尔与北京之间保持低调沟通,可以降低朝鲜挑衅迫使中国陷入代价高昂的危机态势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首尔与华盛顿进行紧张的关税谈判之际。

总而言之,与其说这是一场中国的政策革命,不如说是一次政策澄清。北京在两份高层声明中省略了“无核化”一词,实际上承认了其实践中已经反映出的事实:朝鲜的核地位是一个需要管理的事实,而不是一个需要公开解决的问题。

对平壤来说,此举非常巧妙。平壤主动出席中国精心策划的这场盛会,就转化成了中国外交辞令中一项高价值的让步——这是结盟政权之间的战略妥协。

对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意味着:停止将外交事务外包给北京,开始为一场长期的遏制、降低风险和危机防范提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