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安澜:书中“宾”
东方安澜:书中“宾”
写了书中“主”,写书中“宾”是应有之义。慢读《能静居日记》,使我有点小惊讶的是入府做幕僚,还要考试。有句话说“吃饭容易弄饭吃难”。而且还不是一考定终身。赵烈文在同治元年二十二日癸卯记载,“揆帅合试幕僚,每月二期。今当第二试,应教对策一首”。本来,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府主的幕僚,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围聚在他周边的读书人,而这群读书人也因为各种原因仕途受阻而不得不出来做师爷。主要是谋衣食。你像四姐夫周弢甫,死后贫无所殓,是赵烈文出面,曾老板沈葆桢卖情面,而曾二老板更是爽气,周弢甫才维持了个体面的落场戏。许多读书人尤其做小吏的,也仅维持表面涂墁,拿赵氏毕生好友朱菉卿来说,光绪七年二十一日甲申日记载“菉卿贫而爱友,夫妇皆病,竭蹶营办,食之不安”。读书人死要面子,好客。两个俗例,看得出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困厄。所以我感觉一本正经的考试,弄得有点如今末位淘汰的样子,以当时来看,有点应点打卯,正儿八经的有点不近人情。
没看到这段文字之前,在我的想象中,这些幕僚啊或者办事人员,大多是通过各种荐头推荐过来,人事关系复杂,至少在民国以前直到民国没有招聘一说。而幕僚之间也是你牵线我牵线,彼此千丝万缕,这样搞末位淘汰,这些吃中介饭的职业猎头、或推荐者面子上下不了台。旧小说里,这类猎头中介媒婆通称“车船店脚牙”。书里对这类人没有好笔墨,“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但即使邓通石崇,也有求于人的时候,所以在我想象中,以为府主用人,一般总是和和团团,即使私底下有意见,也会维持个面子光洁。最多做到年底,合则留,不合则散。没想到曾老板郑重其事的考核,倒是出乎我意料。
读当日的这则日记,发现考核的内容还蛮详实的,看得出主宾双方都是做实了功课,不是粗枝大叶的马虎走过场。看来一个人从小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一生受益匪浅。而说实话,我一向是卵子夜壶的性格,一看见考试就头痛。想到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我自号是南郭处士的现代版,既盼望高薪又喜欢污转转掏浆糊,后来发现世上难有这样的好事。成语里的南郭处士不知家境如何,下岗了不知能不能衣食周全,最好不要如区区在下,在下时乖命蹇,一心盼望在人堆里滥竽充数把小日子过得光鲜亮丽,但半个世纪活下来发现即使有此等好事也轮不到我,没有福气游戏人生,就只好认真应对。这个认真也不是立等转身,而也是在生活的磨练中一点一滴认真起来的。这是我撞了南墙之后人生态度的转变。
揆阅考试,说考试,有点单向性,又有点庄重的意味,细读日记,半文半白,古意奥然,大致如用现代语言来说,是“集体学习”可能更加确切。当日的题目是问“治世之道”,题目有点大,大有发挥的空间。所以赵烈文也洋洋洒洒写了四个页面三千来字。题虽大,理则单一,不外乎顺乎天道,管理人事,守住本心。写到这儿,我在想,读书时老师常批评末世的清王朝昏聩无能,特别是西太后那拉氏垂帘听政,导致清政府腐败没落,民间百姓民不聊生。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都有大男子主义,觉得女人当国,总归弄不好。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所以“垂帘听政”在我邑心目中从来都不是一个好词。鲁迅有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现在,那拉氏走后迹近一百二十年来,常熟东乡有一个叫东方安澜的,刚够吃饱,刚够着暖,如此而已。如果你一定要我评比和那拉氏秉国的差距,抱歉,也许是我老花镜度数不够,反正我是看不清有啥差距。恻恻然觉得和赵氏日记中如朱菉卿者差不了多少。如果有谁能把鲁迅先生从棺材里请出来,重做一篇《娜拉走后怎样》,不知他会怎么写。我私下估计,鲁作家也不过是把老文章重新抄一下,署个当下的日期而已。
赵烈文评《三国》有这样一句,“天下者,志起其始,而量成其终”。诚然!围绕曾老板身边,号称有“三圣七贤”,我查了一下,好像没有实指,仅找到写《不动心说》的杨长年和涂宗瀛,不知刘建强《曾国藩幕府》、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二书中怎么说。但想来,能通过考试曾国藩看得上眼的,曾主公不会亏待人的。像曾门四学士薛福成、吴汝纶、张裕钊、黎庶昌自不必说,周腾虎、王闿运、高心夔、莫友芝、赵烈文也算顶尖幕僚,曾老板甚是厚待。从生活坏境到工作环境,从吃住条件到日常花销的例奉。听说过炭敬冰敬,日记中第一次听说崖敬。赵烈文几次提到,曾帅有事,总是让属吏捎信给他,草拟个文件函牍之类,然后他才会去面见督帅。而且有时,曾老板还亲自跑到他那儿,或小坐,或长谈。还有一类人,放荡、狂狷,龚孝拱、李鸿裔这些人,不是钱的问题,王闿运说,“故欲求贤,虽折节礼请,不若以气类感召”,如若府主没有容人之量,根本无法笼络住这类人才。况且,赵烈文说,“气禀各有疵”。写到这儿,我又要感慨一下子。教科书常告诉我们晚清政府腐败透顶,积弱积贫,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而龚老兄孝拱回怼奕时也说,“吾等本是良民,上进之路被尔等堵死,还被贪官盘剥乃至衣食不全,只得乞食外邦”。给人印象清末羸弱不堪,只有光赤了屁股被列强光鞭子挨打的份儿。
可是,及其羸弱的清末,却出了那么多中兴名臣,而且大多数都是曾国藩的徒子徒孙,或与之关系密切的人。那么,作为民族精英的曾国藩,为什么选择报效腐朽的没落的清王朝,而不参加具有先进性的农民革命,譬如太平天国运动,反而站到了农民革命的对立面去了呢。难道因为自己是地主阶级,就没有意愿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面貌了。还有赵烈文这个群体,都是社会上有一定声望的文化人,他们紧跟曾国藩是出于什么原因,难道他们个个看不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还有钱江、左宗棠这样的人,一接触太平天国这样的革命力量就转身而走,难道没有了新型政党的领导,这群社会精英就只能在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中打漩涡、而不能自拔!
惭愧,余智商低,只见“国藩出,清庭祚;中兴烬,民国兴”!历史当中隐伏着草蛇灰线,今天的因,预示着明天的果。植物学告诉我们,在这个因和果中间,还有风媒或虫媒做中介传授花粉,如果这个风坏了或虫使坏,开的花叫恶之花,结的果就叫恶果。
2024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