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谁的风险更大:美中两国债务比较
一、两国共同的难念经:债务烦恼
如果把债务比作压力锅,美国和中国的锅盖都在呼呼冒气,只是响的节奏不一样。美国的债务是一场公开的派对,34.4万亿美元的联邦债务(2023年底数据)挂在墙上人人能看见,光利息一年就花掉了5000多亿美元,占GDP的2%。
而中国的债务更像是层层叠叠的地窖。据中国财政部长蓝佛安2023年末的报告,中国政府的法定债务余额为70.77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56.1%。其中,地方债务余额为40.74万亿元,远高于国债的30.03万亿元。而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建军透露,截至2024年中,中国地方债务总规模已达99.39万亿元,包括42.23万亿元的合法债务和57.16万亿元的隐性债务,接近百万亿的规模。加上中央国债的30万亿,中国整体负债率已超过100%,远高于国际警戒线的60%。
两国的共同点是,债务规模大,增长快,怎么看都像在玩火。
二、中美债务的风险和国际对比
美国的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高债务比率: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20%,在发达国家中排名靠前。
利息压力:国债利率不断上升,光是还利息就占财政支出的12%。
好在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美债依然是国际资本的“香饽饽”。
中国的债务问题则更加复杂:
显性债务:中央政府30.03万亿元和地方政府40.74万亿元,占GDP的56.1%。
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未偿债务估计高达65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债务不仅数额巨大,而且很多已经濒临违约。
当前,中国的债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以债养债”,通过发新债还旧债勉强维持。而由于对银行的高度依赖,居民存款实际上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出资方”。
相比之下:
日本:债务占GDP的260%,但因其债务大部分由本国投资者持有且利率接近零,暂未引发市场恐慌。
意大利:债务占GDP的150%,融资成本较高,债务压力更显著。
债务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规模,还取决于债务结构和融资环境。
三、两国解决债务的空间和方法
美国的解决办法多集中在“开源节流”和“市场魅力”两方面:
开源:税收改革虽然困难,但提高富人税或企业税能缓解部分赤字压力。
节流:减少非必要开支,尤其是军费开支,这需要两党妥协,但政治现实让人摇头。
市场魅力:凭借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美国国债总能找到买家,这是一种“刷信用卡还房贷”的操作。
中国的空间主要在于深化改革和提高透明度:
债务监管: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防止隐性债务失控,尤为紧迫。
财税体制改革:优化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分配,减少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经济转型:通过促进消费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居民保护:限制地方政府对居民存款的过度依赖,避免银行系统崩溃风险。
四、债务风险评分
中美的债务都是难念的经,但如果一定要打个分,以100分为安全满分,美国的债务风险得分可能是70分,中国则为55分。美国虽然债务规模庞大,但在储备货币地位和发达金融市场的支撑下,暂时处于安全区内。而中国则因隐性债务规模巨大和透明度不足且经济下行,已跌出安全区。
这也是为什么2024年11月,中国启动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十万亿地方债化债新政,目的当然是希望通过债务置换为地方财政和银行系统争取时间。
五、结语:压力锅还能挺多久?
中美两国的债务问题各有特色,但都不可掉以轻心。美国靠“刷脸”和“霸权”暂时稳住阵脚,而中国需要在改革和增长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谁的锅先爆?也许得看谁的“厨艺”更高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