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作者:红尘行者
发表时间: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二十三

王能全


image.jpeg

我思我在摄影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北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image.jpeg


这首词的题材是常见的闺妇怀人。然而,它的写作特点和深含的意境,使其成为广为传诵并引用的名词。

上片移情于景、抒写离恨。“槛菊愁烟兰泣露”,早晨,屋栏前的秋菊笼罩着一层迷离的烟雾,仿佛含着黯然的离愁;兰花沾着清冷的露珠,好似无声的泣泪。秋菊,傲霜坚贞;兰花,素雅高洁。作者用这两种花比喻词中的闺妇,可知这是一位气质高雅、感情专一的女子。“愁”、“泣”二字,分别将菊、兰赋予人的感情,隐喻女主人的忧伤。“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丝绸制作的帘幕之间,飘着缕缕轻寒。屋檐下一双燕子形影不离地飞去。室内冷寂,思妇身心感受着秋寒。庭院燕子双飞,衬出女子的孤单,惹起她的思情。


image.jpeg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谙”:熟悉,精通。明月不了解离恨之苦;从夜晚到拂晓,斜斜的月光一直在穿过红色的门户,照进空荡的闺房。点出了词的主题“离恨”;同时,“斜光到晓”道出女子度过了一个不眠的思念之夜。空守闺房的女子,人间无人知道她的离愁别绪,只能对月惆怅。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之物,少妇埋怨明月不知晓她的离恨,看似无理的抱怨,以“明月不谙”作为烘托,更加凸显离情对她的煎熬。


image.jpeg


下片首先倒叙昨夜的情景,呼应上片结句中的“到晓”。“昨夜西风凋碧树”,昨天夜里秋风萧萧,落叶纷纷,绿树一片凋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晨,独自登上高楼,望断远去天边的道路,不见恋人归来的踪影。从“罗幕”低垂、狭小封闭的房间走出来,登楼远望,旷野辽阔苍茫,心情从压抑悲伤变为苍凉悲壮,境界由情致幽愁转为高远深悠。因其境界,这三句成为词坛的警句。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尺素”:意即书信,古人通常用一尺长的素绢写信,故称尺素。登高纵目,不见所思之人,进而想到将相思之情写在彩色的信笺或美丽的尺素上,寄给自己的心上人。无奈高山连绵、江水宽阔,相隔遥远,不知道他现在何处!寄信的强烈愿望也无法实现,“山长水阔”,心境的怅惘无边无际。


image.jpeg


这首词,作者并不书写闺妇的容貌和体态,而是重笔于她的内心活动,愁思而无哀怨。上片以住所为场景,纤柔凄婉;下片“望尽天涯”,空茫悲怆。上下片不同的场景,作者用不同的笔法,以蕴藉的意象,精巧地将两者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切地描绘了少妇的孤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国维先生对这首词的意境极为赞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将这三句的内涵加以发挥,认为这是“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中的第一境界(《人间词话》)。意思是: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首先需要高瞻远瞩,看准方向,不畏孤独与寂寞。


image.jpeg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