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病

作者:弓长贝占郎
发表时间:
+-

2025-09-10 06:49·寻墨阁

林徽因终年50岁,身患肺结核多年,外界只看见光环,却鲜有人了解她身体的脆弱与长年咳血的折磨。


少年求学,虚弱不离身

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

父亲林长民是清末著名官员,母亲是传统贤淑女性。

家庭虽属上层,却因时代动荡而不安稳。

小时候就表现出较强的审美天赋,常常因体弱多病被家人特别照顾。

早年随父亲辗转北平、天津、上海等地,身形瘦小,面容清秀,常年咳嗽不止。

北洋政府时期医疗资源有限,肺部感染得不到系统治疗。

有文献记载,她在天津入学初期因支气管反复感染,不得不中断学业在家疗养。

父亲鼓励她读书远游。

1919年跟随父亲赴欧,之后在英国短暂停留,回国后再次辗转上海。

1924年赴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是当时唯一一位女学生。

她选修课程远超常规负荷,几乎每学期都满课安排。

美国冬季寒冷干燥,林徽因时常咳得彻夜难眠。

朋友曾写信中提到:“徽因近来又咳得厉害,医生劝她回南方避寒。”

这段经历反映出,她在努力追求建筑梦想的同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肺部积劳成疾的病根或许正源于此时。

1927年,她取得美术学位后回国,与梁思成成婚。

婚后不久即随丈夫南北奔波,考察古迹、测绘建筑遗址,骑马跋山涉水成常态。

短短两三年时间,走遍华北、陕甘、两湖。

史料记载,她在山西晋祠考察时曾因体力不支,在古庙中昏倒,被随行工匠抬下山。

这类“劳累致病”的故事在相关传记中屡见不鲜。

外界常感叹她“巾帼不让须眉”。

但没有几人知道,她出门调研总随身带着止咳粉、温水瓶。

一次在河北乡村夜宿破庙时,被风寒侵体后高烧三日,差点送命。

她不是单纯的“才女”。

更像一个用尽身体和时间与世界较劲的人。

读书、画图、讲课、写诗、照顾孩子,每一件事她都认真投入,咬着牙坚持。

只要能站得起来,她就不肯躺下休息。

但身体终究撑不过意志。

30岁出头时,已有医生建议她减少工作,多静养调理。

她听而不闻,继续忙碌在古建图纸之间。

丈夫曾在信中写道:“徽因白日绘图,夜间咳血,心痛至极。”

这一阶段的林徽因,是承压奔跑的年轻母亲。

是追求艺术与建筑真理的执着学者,也是肺部病灶日渐扩大的人。

无声的疼痛藏在每一件展现才华的作品背后。


建筑为命,病痛随行

1931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林徽因成为核心教师之一。

她教授建筑史,兼顾课程设计与材料审核,几乎包办教学工作大半。

每天课前备稿至深夜,授课时仍穿戴整齐,语速清晰,精神饱满。

课堂上不曾透露一丝疲态。

回到宿舍后却常咳得喘不上气。

梁思成曾劝她请假静养,被她一句话回绝:“学生等我画图。”

哪怕身子一天不如一天,她也咬牙坚持。

1932年至1936年,她随梁思成多次南下西行,深入民间调研传统建筑。

在湖南凤凰、贵州镇远、四川阆中等地留下大量测绘资料。

这些考察多为野外作业,饮食粗劣、蚊虫横行,甚至夜宿草棚。

对于一个身体状况原本就不佳的女性来说,每一次调研都是冒险。

有一年盛夏,她在山西平遥考察时因中暑加肺炎复发,高烧不退。

被村医用黄酒刮痧加草药暂时压住。

身体刚好一点,又赶去下一座古庙作图。

同行者曾记下:“她吐了一口血,嘴唇发白,仍在画图,不许我们动她铅笔。”

长时间高负荷工作下,她开始反复咳血,体重骤减。

肺结核在当时尚未被有效控制,患者多以拖延方式治疗。

林徽因不愿住院,担心耽误教学和项目绘图,只让家人熬粥配草药。

每次咳得趴在桌前都要含着笔把图纸画完。

她曾亲手绘制中国传统斗拱结构剖面图,那是一幅线条极细极密的图纸,尺幅仅有信纸大小。

画这样一张图,她花了整整三晚,每晚熬到凌晨三点。

咳得最凶的一晚,床边茶杯摔碎,咳血洒了一地。

丈夫赶来抱起她时,她还问:“图有没有沾上血?”

抗战爆发后,她随家人迁徙昆明。

居住条件简陋、食物匮乏,肺病愈发严重。

营养不良导致她视力下降、听力减弱,仍坚持编写建筑讲义。

多年后,有学生回忆她那时“脸色苍白、声音嘶哑、却语速稳定、讲义清晰”。

这种状态持续多年。

直到1941年后已无法连续讲课,只能以信函方式远程指导学生。

她自觉身体撑不了几年,开始将大量建筑笔记整理成册。

意图在走之前把自己的研究留下。

许多资料后由梁思成整理发表。

在她身上,建筑学不是学科,是命运。

咳血也要画图、发烧也要讲课。

哪怕呼吸只剩半口气,也要传下这门学问。

她知道自己身体撑不了太久,所以选择燃尽每一丝精力。


战火迁徙,病与命相缠

1937年,日军侵华。

北平局势骤变,林徽因一家不得不辗转南迁。

初到长沙,再赴昆明,最终落脚于西南联大附近。

那段时间,她咳得更频繁了,连夜里睡觉都要将背靠墙角坐着。

咳嗽剧烈时,口中鲜血直流。

家中药罐不曾断火,屋内长年药味弥漫。

战争中物资紧缺,哪怕是常用止咳药也一药难求。

梁思成为她翻山越岭寻找草药,昆明医馆开出的多是民间方子。

她服药后稍缓片刻,便再次坐到书桌前修图。

建筑图纸被她视作传承,不容一日搁置。

她曾说过:“我们这一代不留下点东西,下一代就断了根。”

这种信念支撑她硬扛下去。

战时居住条件恶劣。

屋顶漏雨,墙体发霉,潮气侵肺。

夏日酷热难耐,冬季被褥不暖,旧疾反复。

她咳得胸口发痛,腰背酸软,仍坚持每日写作与批改资料。

邻居时常听见她夜里剧咳声响动茶杯碰地。

每当有外人来访,她强打精神迎接,从不展露病态。

战时出书难度极大。

纸张紧缺、印刷粗糙,她亲自修改清样,甚至搬运纸箱。

每一次装订工作,她都参与其中,咳嗽中夹杂指挥与协调。

西南联大时期,林徽因在文学圈影响不小。

她与沈从文、闻一多交往密切。

但和他们不同,她总是带着病体,拄着拐杖。

她不再公开朗读诗作,因肺部震动会引发剧烈咳血。

写诗的频率也减少了,她把更多精力放在古建保护与图书整理上。

战争结束前夕,她病情已无法控制。

当时有人建议赴重庆治疗,因战乱交通阻断无法成行。

她把希望寄托于中药慢慢调理。

每天早晨一碗药,黄昏一碗粥,撑起整日消耗。

她不愿让子女见到自己病态的模样,每次咳血后都悄悄将手帕洗净。

连家中亲友都不知,她夜间常靠靠背坐睡,一躺下就胸闷难耐。

她不怨天、不诉苦、不依赖任何人。

哪怕日渐消瘦、面色灰白,也从未中断研究。

她曾在昆明给清华学生上最后一堂课,讲完走出教室时脚步踉跄。

学生将她扶下台阶,她微笑道:“你们记得图,要比记得我重要。”

那句话传开后,学生落泪无数。

她的命似乎已经知道,自己很难撑到真正的和平日子,她仍选择燃烧,而不等待。


归京临终,风骨永留世间

1946年抗战胜利,林徽因随家人返回北平。

这一年,她已经42岁,身体状况极差。

肺部阴影持续扩大,医生劝其立即休养住院。

她依旧坚持不住院,说:“在家也能查图。”

她知道自己的时间有限,于是加快了手头所有项目进度。

古建图册、讲义稿、演讲稿、个人诗集,她一项项推进。

她像与时间赛跑。

一边咳血,一边画图,一边用极低的声音口述笔记,让梁思成记下。

那几年,她几乎不曾公开露面。

长时间卧床,仍在枕边放着建筑草稿与毛笔。

她甚至尝试让手下学生代她跑工地,再回来汇报,让她遥控指导测绘。

有朋友来访,她戴口罩接见。

有人劝她放弃工作,安心调养。

她回一句:“命短,得快。”

1950年以后,她几次肺出血入院,咳得失声。

体重降至不足80斤,脸颊凹陷,只要醒着,就在翻阅图纸。

有一次梁思成在医院走廊遇见老友,谈及徽因时满脸憔悴。

说:“她只剩喘息了,还要图纸。”

1953年,她身体一度好转,便执意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稿初稿绘制。

她靠着病榻作图,提出了数十条改进意见,全部被采纳。

同年,她还参与国徽图案修改,提出应突出民族建筑元素。

这些工作在病中完成,令人动容。

1954年初,她彻底卧床。

无法说话,只能点头示意。

每次梁思成进房,她眼神仍示意图稿放在床头。

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

无声离去,没有遗言。

享年50岁。

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简洁,碑文是梁思成亲手所书。

她未曾获得“建筑师”官方头衔,却影响了中国建筑史三代人。

她的身体在病中塌陷,她的精神却如碑石般立起。

50年的生命,几乎一半都在与肺病斗争。

外界记住她的美貌、诗才、身份,却往往忽略她咳血画图的日子。

她的另一面,不是光鲜,而是隐忍。

她不是“柔弱女子”,而是用病体开路的先驱。

建筑图纸之外,她留下的最大遗产,是精神。


参考信息:

林徽因:她不只是“民国第一才女” · 中国妇女网 · 2020-03-08

林徽因:一生爱国,半生咳血 · 澎湃新闻 · 2020-06-10

林徽因的最后时光:与病魔赛跑,用尽生命写下最后一笔 · 光明网 · 2021-12-01

“她死得那么安静”:林徽因50岁生命终章 · 中华读书报/人民网转载 · 2021-04-08

林徽因的建筑人生:用身体做笔,书写中国的屋檐 · 国家人文历史 ·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