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超越信仰的迷思》序 扬天道

作者:范学德2
发表时间:
+-

                            《超越信仰的迷思》序 

                                     扬天道


                            思考的力量  杨天道

我怀着期待的心读毕范学德兄的新作,透过娓娓道来的文字,仿佛又踏入他那间书香迷人的工作室,回忆起我们曾经的快意交谈。

这些年来,他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观照基督教信仰,但作品的风格始终如他带给人的印象:慷慨之中不乏柔情,戏谑之余常有叹息。也许有的读者或是听众不肯被他说服,但谁都无法对一颗真诚的心无动于衷。他曾经认真地怀疑和挑战过基督教,这使他有资格向同样诚挚的人们,分享信仰之旅的崎岖与误区。

        作者从未自视为神学家,亦无意于神学上的锐意创新,但他纵横捭阖的健笔,将人带到古今中外思想的长流中。于是我们认识了奥古斯丁、路德、帕斯卡尔,也聆听到孟子、陀思妥耶夫斯基、鲁益师。他仿佛发现世间奇观的探险家,在向后来者指点路径的时候,总禁不住透露自己觅得这些景致的经历,和观赏它们的最佳视角。

这样的叙述,我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感觉亲切:信仰之路在这个时代也许很艰难很孤独,我们何等有幸遇到一位睿智的旅伴。但作家剖析心灵的努力,也常常令人惭愧自身的虚伪与矫饰。正如他的所有文字,阅读的过程要求读者有同样的勇气,来省察自己的内心和往昔经验。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颠覆大多数中国人曾经奉如圭皋的信条、价值观、人生取向,呼吁我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他发现,基督教信仰的魅力在于令“思想冲破牢笼”,而“探索信仰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对自我的挑战,不仅勾勒出他从怀疑到笃信的历程,也促使他在成为基督徒多年之后,仍然时时回顾成长的经历和检讨内心的种种。

他对罪的反复探究,对信仰提升人生境界的肯定,对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思辨,对崭新人格的期待,固然出于对文化的关怀,但又何尝不是挑战个人世界的结果。也许他的初衷是为基督教信仰辩护,但不管读者是否完全接受他的思路,那些独特的诘问总是令作者自己更加深信不疑,同时领悟和欣赏上帝启示的恢宏与精湛。他一再面对自己的缺失、有限与软弱,而他的关注却又总是越过私人的藩篱,立足于中国人的角度,回应大多数同胞都会遇到的信仰疑惑。

        作者致力于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评论当代中国的诸多思想潮流。也许读者会担心,剥离失却了这些无形中承载的思维范式框架,我们还有没有把握活出完整和健康的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基督徒都会经历un-learning与re-learning,即解除学习和重新学习的过程。作者拥有比许多人更沉重的阅历和文化积淀,但他发现古老的信仰能够更真实地回应人生和社会的难题,对今天的中国人是荒漠甘泉也是病中良药。更重要的是,基督教的真理光照和挑战着一切人类的陈腐、专制、冷漠和邪恶,这是信仰在这个时代的意义。作者在本书中选择了具代表性的若干主题,我们有理由期待他的慧笔,延伸到更广博的疆域。

        我眼中的范学德兄是激情澎湃的基督徒,又是坚持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他同这个信心低迷、思想苍白的时代不免抵牾。但他对经典的迷恋和对信仰世界的探索,也会让许多读者心向往之,效法他于徜徉自然中迎见至高者,或是在与智者哲人的对话中,感悟属天的启示。最可贵的是,他鼓励我们在这个杂乱厌倦的消费社会中,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当代中国人所体验的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证明我们对生命的各个方面思考得太不够了。就基督教而言,失去思考的信仰,也就失去了活力与影响。这是范学德兄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信息。我猜想作者近来将许多精力转向互联网络上的发言,部分的原因是为要邂逅思考的同伴。深信思考的热情和力量,会成为他今后继续著述弘扬信仰的不竭源泉。

 

2006.5

 

 

范学德后记,2006年7月,我的《超越信仰的迷思》一书,由基督使者协会和海外校园杂志社 联合出版。苏文峰、扬天道和小约翰(齐宏伟)为之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