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狂舞20年山庆】《在那遥远的地方》三种唱腔合影
【金蛇狂舞20年山庆】《在那遥远的地方》三种唱腔合影
【金蛇狂舞20年山庆】《在那遥远的地方》合影(彭丽媛&云朵&奚秀兰)
王洛宾先生的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太美了,而且在各个时代一流女高音歌唱家的演绎里总能创新出新意,楼主正好翻唱过三个时代这首歌,民族民间唱法体系的三种唱腔的代表作品。
告诉我,您喜欢这首歌的哪一种唱法呢?
演唱与制作 楼主
《在那遥远的地方》彭丽媛伴奏版1----《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继她的研究生毕业汇报大轴作品《燕子》之后,彭丽媛继承发扬周璇、王昆、郭兰英、朱逢博等传统民族唱法,在老师金铁霖的“金氏唱法”即“学院派民族美声唱法”(简称“民美”)之外,自创自成流派的“源媛流长”唱法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源媛流长唱腔,即民族唱法+new age咽音唱法也叫空灵烟嗓--这种唱法是哈萨克民族唱山歌的方法,例如彭丽媛著名的毕业汇报作品,哈萨克民歌《燕子》更加典型,推荐大家去听哈萨克语民歌《你那清澈明亮的眼睛》以便更好了解哈萨克唱法;彭丽媛是回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本源,因为这首歌的来源主体就是哈萨克民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彭丽媛伴奏版2---这个伴奏版本比上面那个,前面多了一段非常深沉的男声吟唱引子
《在那遥远的地方》云朵版“云端音”唱腔
《在那遥远的地方》奚秀兰版传统民族民间唱法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由王洛宾1939年创作的民歌,由赵启海首唱,1988年首次发表在《歌曲》杂志上 。1948年该曲成为电影《小城之春》的插曲。
该曲讲述了一位汉族青年和藏族姑娘的浪漫爱情故事,轻快活泼的词曲升华了爱情和生命的意义,是藏汉同胞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王洛宾为青海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文化遗产 。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流浪在草原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1939年7月,中国电影奠基者之一,导演郑君里带领电影队前往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草原(就是后来我国秘密研发氢弹原子弹的基地所在地),进行纪录电影《民族万岁》的拍摄工作,王洛宾随剧组一道,顺便采风。
当地民众知道郑君里要在这里拍电影后,于一天晚上,为摄制组举行了一个欢迎宴会,摄制组也准备在宴会上选择一位当地的女性出演电影,当地藏族千户的小女儿,时年17岁的萨耶卓玛在宴会上进行了表演,吸引了王洛宾,事后萨耶卓玛成为电影的女演员,王洛宾便主动出演一个帮着卓玛赶羊的帮工,二人在一次独处时,卓玛因为察觉到王洛宾灼热的眼神,用牧羊鞭轻轻地打了他一鞭子,令王洛宾彻底爱上卓玛。电影队完成拍摄后,王洛宾也被迫离开,卓玛为王洛宾送别。
王洛宾坐在返程的骆驼背上时,突然想起卓玛为他清唱过的一首哈萨克族民歌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这时卓玛姑娘美丽的形象在他心中升腾,形象和旋律水乳交融,令他产生了创作歌曲的欲望,于是他耗时三个晚上,融合藏族民歌《亚拉苏》、哈萨克族民歌 《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 。
与王洛宾分别以后,萨耶卓玛回绝了当地许多牧民大户甚至藏族贵族家庭求婚,坚持要嫁王洛宾那样受过教育,人品好,文化高的汉人,五年以后的1944年22岁的她嫁给了国民政府时期青海玉树地区海晏县第七任县长,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开明民主人士史炳章,真的冲破了汉藏通婚的藩篱,他们生活幸福,生育了两个儿子。
小儿子不幸夭折,大儿子尼玛多杰今年78岁,现居刚察县牧业乡村,他的孙子在县直机关工作。不幸的是,1954年卓玛不幸病殁于急腹症,享年年仅32岁。
金银滩草原立有她的两尊铜像,一尊是手执牧鞭策马奔驰,基座上镌刻着“在那遥远的地方”七个镏金大字;一尊是她与三只羊的立像,基座正面刻着“金银滩”三个大字,下面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开头部分的词曲。
萨耶卓玛的照片,据说是她29岁那年拍的,也是留在人世间唯一的照片,与电影《民族万岁》中的模样略有变化,典型的青海藏族女性形象,长条形脸蛋,眼睛大而有神,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
这首歌最著名的演唱者---原清华大学文工团团长兼男中音,长期在祖国大西北工作的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