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韦庄的《菩萨蛮 》组词

作者:高天阔海
发表时间:
+-

韦庄(836-910),字端己,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词人。与温庭筠(810-866)合称“温韦”,被后人视为“花间词派”之代表人物之一。

读词的人鲜有不知道韦庄的。然而在中国意识形态主导的文学批评思路之下,词的第一个大流派“花间派”被视为婉约派。相比较之下的以苏东坡、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词被称为“豪放派”。

中共统治阶层由于大部分人文化素质不高,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欣赏不了,更写不成样子。其中少数人附庸风雅,自然喜欢读来豪迈、不用或少用典故,很多时候明白如话的“豪放派”词作。

比如被捧上神坛的大独裁者毛贼东由他人代笔的词作,偏重走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路线,与中共文化管制部门推崇的“豪放词”颇为神似。

专制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毛贼附庸风雅,喜欢请人代写“豪放词”,于是与豪放词相对乃至相反的“婉约词”就倒霉了。毛贼在世的时候,文革中所有古典诗词都是“封建糟粕”!当它们还没被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时,豪放词被推崇,婉约词被打压。阶级斗争理论被用在文学鉴赏领域,牛嚼牡丹、大煞风景!

因此,被视为花间派代表词人的温庭筠与韦庄就莫名其妙得被中共出版审查机关打压了许多年。

直到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温庭筠词集·韦庄词集》,中国读者才得以欣赏“温韦”的绝妙好词。

读韦庄的词,少年时有点印象,记得是《菩萨蛮》的第二首,其首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明白如话又朗朗上口。然而当年虽有印象,却不能说印象深刻。

最近读到这册《温庭筠词集·韦庄词集》,内有辑评,含俞平伯(1900-1990)先生对这一组词的鉴赏文字,感觉像第一次读,并且有莫名的感动。于是又去读了叶嘉莹(1924-2024)先生的相关鉴赏文字。心有所感。以下是对这一组词的阅读感想与点评。

菩萨蛮 (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怅,
香灯半掩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
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
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
绿窗人似花。

【词意】离别之夜,香灯下、流苏帐半卷(掩),你我无语相对,一种惆怅弥漫红楼。第二天凌晨,残月在天上,我俩洒泪而别。多年以后,我还记得:那晚你为我送行而取出最心爱的、绿色镶金羽毛图案的琵琶。你弹奏的曲子,缠绵悱恻,如黄莺的啁啾之语,每一声都在劝我尽早回来,都在提醒我:如花的你在绿窗之下对我的等待。

【点评】“别夜”是主题。“惆怅”是主要情绪。红楼之美,在香灯、流苏帐、美人。美人之可爱,在和泪严妆之楚楚动人,在琵琶之精美绝伦、琴声之动人心弦。离别之惆怅在面对别时之良辰美景,在想象别后相思等待之无奈,在虑及岁月流逝、容颜易老之不可抗拒中;可谓百感交集,而竟然在这一首小令(仅44个字)中全部得到诗意的表达。

文言文之简约实在不是白话文能够匹敌的。

上片第二句中“掩”字,许多个版本作“卷”,都是形容“流苏帐”的。离别之夜,红楼里、香灯旁,流苏帐半卷,或是在表明两人的一夜无眠。如果是“半掩”呢?似乎不如”半卷“。

下片极好。描写琵琶之美,琴声之动人,以及美人之以琴声表达情意,真是如在目前。

全篇“语意自然“,没有什么典故出处,基本用白描。因而有人将其比作《诗经》国风的风格。也有人用《古诗十九首》来类比。这一首是这一组《菩萨蛮》的总纲。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词意】每个人都说江南如此美好,像我这样的异乡游子应该在此终老天年。春天的江南,湖水比蓝天还绿。夜里,我在美轮美奂的画船中伴着雨声入眠。而江南的市井,当垆沽酒的女郎都那样窈窕美好,她为客人递酒时露出的手腕都雪白得如同秋冬的霜雪。哎,还不太老我就在江南不回去了,回去也只是徒然让我伤心罢了。

【点评】少年时读词,词意一知半解,但是对于朗朗上口的句子总是印象深刻,比如此词的头两句。现在读来,“春水”、“画船”写景写意相当“江南”。“垆边“两句写江南美女也不遑多让。江南之美,在美景、美人,以及诗意。然而诗人依然乡思不断,虽然知道家乡饱经战乱,也不是当年之家乡了。面对着江南之美,诗人想象家乡之令人断肠:美景已残破,美人已无影踪,那和美景、美人紧密关联的诗意已经灰飞烟灭了。

如今读来,觉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自然而出,实在是绝妙好句。仔细体会,其中至少两层含义。一层是:江南虽美虽好,我依然思乡,想着返乡之事。第二层:我暂时不返乡,只是因为不想要面对满目疮痍的故乡、人去楼空的红楼而伤心断肠罢了。“莫还乡”既对应上片之“江南老”,又回应第一首之“劝我早归家”。“莫”字极好,凸显了诗人之思乡心切,需要自己告诫自己才能够阻止自己“还乡”之冲动。

菩萨蛮 (如今却忆江南乐)

如今却忆江南乐,
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
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
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
白头誓不归。

【词意】当我回忆起当年在江南的日子:那么多欢乐的时光!年轻的我身穿轻薄的春衫,一人一骑倚立在一座斜桥边上,桥边一整座楼上红袖飘飘,多少年轻漂亮的女子在向我招手。年少轻狂的我上了楼,在黄金的门环、翡翠的屏风后面听曲儿、饮美酒。醉了,就在花丛中睡去。今天,如果还能够再有此种遇合,我一定终老其间、绝不返乡。

【点评】上一首人在江南,却心在家乡。这一首人在(西蜀?),而心在江南。青春年少,薄幸江南,纵情声色,何等乐事?简直就是古代所有文人士大夫之理想。然而,诗人已然离开了江南,空有追忆而已。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然则,“乐”在何处?在“满楼红袖招”,在“醉入花丛宿”,在他人对我之恩义。“白头”之诗人终于下定了决心:如果还有类似江南那样的恩情,我再也不回去了。

“白头誓不归”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却非常沉郁、决绝。以决绝表达沉痛。其实,发誓不回去了,恰恰暗含了:自己知道回不去了的无奈。江南的那所有乐事最终都转眼成空,只余下白头诗人无可奈何地发誓不再返回家乡了。这一强烈的对比形成了诗意的张力。

菩萨蛮 (劝君今夜须沈醉)

劝君今夜须沉醉,
樽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
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
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
人生能几何?

【词意】(歌女唱:)希望君子您今夜开怀痛饮,甭管、更不必谈论明天会有什么重大事件发生。请好好珍重主人的心意。酒越多,主人待客的情意就越深厚。希望君子您不抱怨盛酒的金杯太满,该发愁的是春宵苦短。人生能有多少欢乐时光,多少如今夜这样的良宵呢?倒不如酒樽长满、笑口常开(即便是苦笑)。

【点评】前三首词,从对家乡的态度上看,从“早归”,到“莫”归,再到“誓不归”,呈现了诗人思乡心理的渐变轨迹。此首却大不同。叙事口吻也从诗人的视角,转向歌女的视角。这一点,我同意吴世昌(1908—1986)先生的看法。

然而,对“呵呵”二字,我觉得叶嘉莹先生的理解最为到位。”呵呵“本来是笑声,然而”且“字妙,意为:不妨(暂且)一笑。歌女劝酒,希望客人张嘴一笑,又多喝一点。而诗人那里,听到”且呵呵“时,又是何等惆怅、何等苦涩呢?

此一瞬间,可谓百感交集:家乡的绿窗美人劝我早归,我是回不去了;江南之好,那美景、美人、诗意也已成了过眼云烟。眼下,主人盛情款待,面对着醇酒美人、金杯春夜,我除了苦笑痛饮还能怎样?真是:良辰美景奈何天。

最后两句当是翻用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来,然而用得巧妙,且有新意,所谓“点铁成金”是也。

菩萨蛮 (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
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绿,
水上鸳鸯宿。
凝恨对残晖,
忆君君不知。

【词意】春天,洛阳城里百花齐放,然而那个洛阳才子却终老他乡。魏王堤上杨柳依依,游人如织,而我的心里一片迷茫。眼前,几树桃花灿烂争春。而堤下的春水上,一对鸳鸯在戏水。我徜徉在这里直到日薄西山,对着即将逝去的夕晖,怀念着君子您的恩情。而您怕是毫不知情吧。

【点评】“宿”字,或作“浴”。个人觉得”浴“更好,更有动感。这一首是从某个洛阳女子的角度写,虽然不是第一首”红楼“”绿窗“之和泪美人,却对于第一首做出了回应。洛阳城的春日,一位美人怀念离开洛阳终老他乡的某才子。魏王堤上的杨柳、桃花,堤下的春水、鸳鸯勾起的尽是怀人之思。

诗人通过想象一位洛阳美人的闺怨,对自己“早归”的别绪、“莫归”的乡思到“不归”的离恨,最后“今朝有酒今朝醉”、“遇酒且呵呵”的无奈、惆怅做了一个回应,似乎在安慰自己:“绿窗美人”假如还在某个地方,或许也会这样想念着我吧。

******

总体来说,俞平伯和叶嘉莹两位先生都把韦庄这一组《菩萨蛮》看作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创作,都认为:不宜割裂为单独的篇章。我对此非常赞同。

虽然单独读每一首《菩萨蛮》未必就不好。然而联系起来读,这一组词(“组诗”)似乎与韦庄自己在唐末天下板荡之际,被迫离乡(长安),一度流寓江南,最后终老西蜀的身世有紧密的联系,表达了一种沉郁顿挫的家国身世之感。因而,反覆读之,总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实乃绝妙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