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寓言(200、201、202)

作者:戎小捷
发表时间:
+-

200、旧事新编:韩信与蒯通

 

(一)

韩信攻城拔寨,连取赵、齐各地,名震天下。项羽见状,忙派出

使者说客,劝韩信脱汉自立,项、刘、韩三分天下。韩信未置可

否。

晚上,韩信招蒯通密谈。

“项王劝我自立,”韩信单刀直入,“你怎么看?”

蒯通略一思索,笑着说:“不可。你有打仗的天赋,无人能比。

但自立为王管理天下,可不是你的长项。”

韩信也笑笑,说:“你不可以帮我管理天下?别兜圈子了,你我

是一起玩泥巴长大的,有话就直说吧。”

 

(二)

“好吧,我就直言。”蒯通盯着韩信,认真地说:“先从外部来

讲。汉王力排众议,提拔你为大将。若无故叛汉自立,恩将仇

报,必遭国人诟病。天下未争,你已先输了三分。”

韩信点点头,又问:“从内部来说会怎样?”

蒯通说:“下属多是你一手提拔,他们会以你为榜样。你能脱汉

自立,他们将来就能模仿,脱你自立,到时候你又如何说辞?”

韩信低头,沉默不语。

 

(三)

“人多说汉王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韩信抬起头,缓缓地

说:“若将来天下平定,兔死狗烹,又当如何?”

蒯通点点头,说:“世事难料。但若现在叛汉自立,曲在我;若

将来兔死狗烹,曲在汉王。后人自有公论。”

韩信思忖良久,最后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说:“善。”

第二天,韩信驱退了项羽的使者。

 

 

 

 

 

201、旧事新编:郭子仪和小皇帝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历经四朝的老臣、八十五岁的郭子仪病倒

了。垂危时,年幼的皇上亲自前往探望。

郭子仪看见皇上,想坐起来,但已动弹不了。小皇帝握着郭子仪

的手,欲言又止。

“陛下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郭子仪看着小皇帝,轻声说。

“安史之乱的教训太深了,”小皇帝迟疑了一下,说:“现在有

大臣建议,应向藩镇节度使派出内廷监军,不知卿以为如何?”

“可以尝试一下。内廷近侍一向被外臣瞧不起,他们有监军的动

力。”郭子仪想了想,又说:“只是内侍未受过儒道熏陶,容易

失控。”

“那,还能派什么人呢?”小皇帝又问。

“可派新进及第的书生。他们未染官场恶习,不会同流合污。”

郭子仪喘了两口气,又说:“只是,书生容易偏激。”

“有没有万全的人选?”小皇帝连忙问。

“没有。”郭子仪停了一下,挣扎着说:“但可派出两人共同监

军,一个内侍,一个书生。”

“若两人的报告不同,我应该听谁的?”小皇帝脸色愁云密布。

半天没有回答。小皇帝低头细看,郭子仪已经咽气。



 

 202、旧事新编:李世民与李治

 

李世民渐渐老了,但太子李治性格依然柔弱,毫无改观,让他放

心不下。一天夜晚,太子李治忽然求见。

“都这么晚了,”李世民温和地问,“有什么重要的事?”

“我头痛,睡不着。”李治低头说。

“为什么事呢?”李世民似乎猜到了什么。

李治迟疑了一下,终于鼓足勇气说:“我不想当太子。”

李世民沉默不语。

“为何不让吴王当太子?”李治小心地问:“他文武双全,年龄

也比我大,他自己也愿意当。”

李世民苦笑一下,说:“他不是皇后所生,不是嫡子啊!”

“谁规定的,必须嫡子做太子?”李治委屈万分,“把这个制度

废了不行吗?”

李世民摇摇头,“有些事我也没有办法。”停了一下,又说:

“我让几个大臣好好辅佐你,行么?”

李治摇摇头,说:“不行。万一几个大臣意见不同,我不知道该

听谁的。”停了一下,又说:“大臣之间一吵起来,我就眩晕。”

李世民低头沉思。

 

(二)

李世民忽然抬起头,问:“还记得去年我们到感业寺上香么?”

“当然记得!”李治似乎有些兴奋,“你和几个大臣在讲堂还争

论起什么事……”

“还记得端茶的那个年轻尼姑么?”李世民继续问,“长得非常

漂亮……”

“记得!”李治眼睛一亮,“当时她还忍不住插了几句嘴,把你

和大臣都说服了。”

“她很有理政的天赋……”李世民若有所思。

 “那个尼姑姓武,长我五岁。”李治也若有所思。

“啊,这些你都记得!”李世民似有所悟,“那么,我有个想

法,先安排武尼姑还俗,然后你……”

“然后我娶她为妻,”李治忽然滔滔不绝,“等我将来继承皇

位,大臣们再争论起来时,我就让她来裁决!一切政务都交给她

去办!太好了!现在我愿意当太子了!”

“好呀,”李世民微笑着问:“现在还头痛么?”

“不痛了!我回去睡觉了!”李治高兴地说。

看着李治匆匆而去的背影,李世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