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柔情的拉赫玛尼诺夫

作者:湮灭之城
发表时间:
+-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柔板,Adagio),应该是作曲家音乐中最具柔情、最哀婉的篇章之一,它细腻而深情,用音乐刻画出一种独有的爱意与哀愁气质,让人联想到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

整个柔板乐章旋律宽广、深情、内敛。由大提琴引出的主旋如沙哑的低语,将思念揉碎成颤抖的叹息,仿佛一开始便沉浸在一种近乎窒息的怀念之中,好像每个音符都包裹着褪了色的回忆;由弦乐组成的和声织体,如纱,如幻,透出金色,朦胧而温暖,其中必藏有无数欲言又止的瞬间;木管的颤音像是睫毛上凝结的晨露,圆号的呜咽穿透云层,化作投向远方的目光。两者交替吐露出的低语与呜咽,犹如手指在泛黄的信笺上抚过,诉说着那难以启齿的深情。

旋律在明暗间徘徊,流动的情绪在悠长的思念与突如其来的情感喷涌之间摇曳摆动,像潮汐般反复侵袭,直达心灵。突然迸发的铜管如同汹涌的情绪决堤,将深埋心底的渴望撕裂开来,音符的震颤里似乎藏着从未说出口的千言万语。小提琴营造出的泛音如飘散的蒲公英,载着细碎的牵挂飘向天际,或许那些未能传达的心事尽都化作了音乐里绵延不绝的回响……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作曲家与欣赏者的思念仍在声波的尾音中荡漾,余音袅袅。

这哪里是一个简单的乐章,这分明是一封永远不曾写完的信,一个由音符构筑的时光胶囊。在这被月光浸透的情书里,倾诉之中透出掩饰,渴望靠近又因害怕失去而退缩,那从未寄出的信笺,在音符间纷飞、飘落。那时光胶囊,更封存着对某地、某人以及所有过往记忆的无法言说的怀念与眷恋。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它能激起人内心深处强烈且持久的共鸣,绵延不断,时起时伏。

此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在德国德累斯顿创作完成的,时间是19061907年间。当时作曲家刚刚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他的第一交响曲首演惨败,遭到无情嘲讽,致使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经过长期的心理治疗后,他才逐渐恢复自信。第二交响曲可看作是他重建信心、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一次灵魂之作。

1902年作曲家与娜塔莉娅·萨廷结婚,他们原本婚姻美满、生活稳定,却因1905年俄国革命,致使俄国政治动荡,作曲家被迫举家离开俄国暂居意大利,后迁至德国。长期的思乡和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忧虑,使得第二交响曲的Adagio蕴含着多重情感:有远离故乡的乡愁,有对爱人的柔情与依恋,有对自我价值复苏后尚存的敏感与脆弱,也有对美好事物竟是如此短暂的隐隐悲叹。

其时,拉赫玛尼诺夫不过才34岁,但他在音乐中所表现出的细腻、忧郁和敏感,或许正是他内在性格的折射。这好像早已成为作曲家独特的印记,不由得令人想起他那张布满忧郁的脸和键盘上那双长长的手指......他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无不如此。

如今,笔者也到了时常回忆过往的年龄,那原本早已退出记忆的东西,竟在不知不觉中又重新进入脑中,恍如昨日一般。

如此,聆听拉赫玛尼诺夫的Adagio,怎能没有共鸣?又怎能不再次浮现出那些封存已久、却独属自己的故事呢?

视频链接是1973年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O6nBOAvx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