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京都!

作者:高天阔海
发表时间:
+-

把川端康成的《古都》读了一遍。

很多年前或许囫囵吞枣读过,然而完全不记得了。这次读的是唐月梅的翻译。

《古都》的节奏真好,不疾不徐的,让人不能不练习一种平常心。

我读过的中国作家中,沈从文的节奏也是不疾不徐。不久前在读他的《湘行散记》和《边城》。

和第一次读《古都》的不同之处还有:我不同了。

当年我从未去过京都。而这一次,我对于年前的京都之行还颇有印象。《古都》里提到的南禅寺、鸭川、平安神宫,等等,对我不再是一个名称,而是有了图像,甚至记忆,甚至记忆中的嗅觉、听觉、触觉……

川端康成实在是一个非常“日本”的作家。《古都》里写的尽是日本的文化:手织机做和服的腰带、京都的各种节日、日本人赏樱花……显然,他感觉到了日本社会现代化的代价:那些旧时事物似乎要被淘汰了。手织机要被机器取代(估计已经取代了吧?),节日越来越商业化……这种“无可奈可花落去”的感觉夹杂在《古都》的叙事中,隐隐有一丝忧郁、乃至悲哀的色调。

年前我在京都旅行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热(七月)。没想到京都的夏天竟然那么热,记得在京都街上暴走,总是带着水壶,一路上不断买冰水。幸好街上自动售货机很多,冰水价格便宜又很容易买到。

第二个感觉是:唐宋遗风。看京都的古建筑,简直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大唐大宋。低矮的围墙、绿树、草地、大片大片的青苔、古老却并不破败的建筑……一种浓浓的日本风味。

虽然我知道:那些建筑多是依照中国古代唐、宋的建筑风格建造的,甚至京都整个城市的规划据说是模仿唐朝的长安城建造的。然而这就是日本风格了。因为在中国,已经看不到这种唐宋遗风了。

青苔是我最爱看的日本风景之一。在中国,你看不到什么青苔。即便在北美,青苔可见,但是把青苔有意地结合到建筑中却见不到。而继承了唐宋风格的日本建筑似乎非常小心地保存了青苔,让唐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之句有了真实的着落。

另一个值得称道的风景是瓦当。瓦当的精致、美观,在中国已见不到了。日本的寺庙、神宫、有历史的建筑依然保留着在瓦当上刻上美丽的图案或文字的传统,看来非常悦目,洋溢着浓浓的日本味儿。

到了京都,日本人保护古迹之坚决与有效让我叹为观止。作为华夏子弟,我只有汗颜的份儿。因为在有过盛唐富宋的中国大地上,即没有唐风可吹,也没有宋韵可赏。

仅以建筑而言,中国已找不到多少古代建筑。而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而搞的所谓“古建筑”实在是笑死人的东西。比如,福建省的福州市有个“三坊七巷”,说是古建筑,其实都是“修”的,据说原则是“修旧如旧”,然而你去看看,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一点“古”的意思都没有,毫无文化可言。我几乎要认为:没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了。

到了京都,才知道唐宋风情与日本文化,才知道中国之粗俗与无文。孔子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他说的是君子的言辞。移用到文化上似乎也成立。没有文化的古建筑是难以有回头客的。比如,我不会有兴趣再去“三坊七巷”。然而京都呢?我很想再去。

读《古都》让我重温京都之美、日本文化之美。说实话,川端康成如果不是在日本长大,受日本文化之耳濡目染,其小说中的日本味儿未必如此沁人心脾吧。

于是我又从书架上拿出《门外汉的京都》,把里面的“京都地图”打开来看,一边读一边想:什么时候再去京都走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