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突变随想

作者:中国社会经济
发表时间:
+-

尼泊尔突变随想

多伦多 李 郡

 

尼泊尔政坛的突变,让人联想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中国模式并不适合其他国家。中国的治理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结构,它的运行,依赖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土壤。放在世界其他地方,却很难生根。

 

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集权逻辑。中原像一座巨大的文明熔炉,周边民族如,匈奴,鲜卑,蒙古,和女真等民族,最初往往桀骜不驯,充满活力,但一旦进入中原体制,接受汉文化的浸润,就会被逐渐驯化,学会服从。中央集权不仅是一种政治安排,更是历史、文化与心理长期积淀的结果。

 

然而,在中国之外,这种历史环境并不存在。南美的殖民遗产,非洲的部落格局,南亚的宗教与种姓秩序,中东的宗教—部落权力纠缠,都与中国的历史经验完全不同。忽视这种差异,把中国模式生硬移植过去,往往会遭遇排斥。巴西人无法接受中资工厂里的“没日没夜”,非洲人不理解为何要如此辛苦地工作,尼泊尔的“防火墙”更是刚刚推行就被民意推翻。一带一路沿途,许多投资成了沉没成本,也在提醒这种模式的局限。

 

回望这些年,中国投入巨额财富推广“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试图把自身经验当作普遍方案。结果却是影响力逐渐收缩,从欧洲退到西亚,再退到中东,最后退回东南亚和家门口。曾经的“G2”地位,转眼间只剩下在北京的礼宾场面。

 

说到底,中国模式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本土能维系,但很难走出国门。更重要的是,今天人类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清晰: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经济上的市场开放。这条道路已被欧美日的经验反复证明。而中国依旧停留在集权与干预的逻辑中,与世界潮流渐行渐远。

 

尼泊尔的政治风云,不过是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中国模式或许还会适合在本土延续,但它不是世界的未来。未来属于更加自由、更加开放的制度形态。中国还是把国内自己的事情先搞好,让年轻人有充分就业机会,实现全社会免费医疗,缩小社会成员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