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欧美日市场:中国经济断崖式下行的根源

作者:中国社会经济
发表时间:
+-

失去欧美日市场:中国经济断崖式下行的根源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断崖式下行趋势。机场港口冷清,工厂停工倒闭,商业街铺面关张,房价持续下滑,大学生就业陷入困境,居民资产不断缩水。乍看之下,这些问题复杂多元,似乎与全球周期性经济波动、人口结构老龄化、房地产泡沫破裂等因素有关。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造成当前局面最核心、最直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损毁了中国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欧美日优质市场。

 

一、外交误判:丢失最优质市场

 

欧美日长期以来是中国制造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也是中国企业技术、管理、资金和品牌学习的重要来源。然而,近些年中国在多个国际重大事务中的立场和行为引发广泛争议:

      •    在俄乌战争中倾向俄罗斯,引发欧盟国家警惕,多个产业链逐渐“去中国化”;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美元主导地位,刺激美国以加税、出口管制等方式进行反制;

      •    台海局势紧张,中日关系持续恶化,大量日本企业加速从中国撤离。

 

在这种背景下,欧美日对中国企业加征关税、限制市场准入,并对供应链重新布局,逐渐排除“中国制造”的核心位置。这对以出口为支撑的中国经济无异于釜底抽薪。

 

二、制造业受创:万业失基,就业塌陷

 

制造业是“万业之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依托制造业大规模发展,才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产阶层的崛起。中国企业在欧美日市场中成长壮大,为上亿人提供了稳定就业。

 

如今,优质订单丧失、外资撤离、企业利润锐减,导致大批制造业企业或外迁东南亚,或直接关停倒闭。就业岗位大量流失,尤以青年群体最为严重,形成“高学历 + 高失业”并存的结构性难题。

 

制造业萎缩还对金融、物流、进出口、原材料、科技研发等众多行业产生连锁冲击。没有制造业这个基本盘,其他行业皆成“无源之水”。

 

三、城市空心化:房地产业遭致命打击

 

失业潮进一步冲击房地产。过去,依托制造业和城市化带动的庞大人口迁移,构成了房地产业的需求基础。而今,企业撤资、岗位减少、人口流动放缓乃至逆流,令一线与二线城市的“房价神话”破灭,三四线城市则面临“无人接盘”。

 

房地产业作为中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建筑、金融、钢铁、水泥、家装、家电等行业高度相关。一旦房地产持续下行,整体经济将陷入全面紧缩的风险。

 

四、制度反思:根源在于战略误判

 

表面上看,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是企业外迁、产能过剩、内需不足、房市低迷。但深层次看,问题出在战略方向与对外政策的重大误判。

 

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用产品打开欧美日市场,中国政府用外汇储备稳定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关系。这种相互依存,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也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社会现代化打下基础。

 

而近年来,这种宝贵的关系体系却被轻易撕裂。战略上缺乏韧性,政策上缺乏弹性,国内未建立足够稳定、广阔的内循环体系,国际上又失去了主要的需求来源。用巨额外汇换来的国际信任和市场,被短短几年政策消耗殆尽。

 

五、未来出路:回归理性、重建信任

 

面对困局,必须从根源着手:

      1.   重建与欧美日的理性合作关系,以经济为本、以务实为重,淡化意识形态对抗;

      2.   加快国内市场体制改革,提升内需活力、释放民间投资空间;

      3.   修复企业家信心、稳定产业链结构,通过政策鼓励制造业回归与技术创新;

      4.   理性评估国际角色定位,在全球多边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而非对抗性角色。

 

结语

 

中国拥有全球最优秀的产业工人、最完善的基础设施、最庞大的消费人口,潜力依然巨大。但当下的困境提醒我们,开放带来繁荣,封闭导致衰退;理性赢得信任,激进引发孤立。一代人奋斗建立起来的国际市场与全球声誉,值得被珍惜、被修复。只有重新回归理性、务实、开放的战略路径,中国经济才能走出下行周期,重新迈入稳健发展轨道。


李 郡 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