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刻版 之 懒隐先生文集
2025-8-5
历史上最不把自己当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吃得最透学得最像的就是韩国人了。他们不仅亦步亦趋,既学精华,也取糟粕,即便在所有的汉人都匍匐在地先后当了蒙古人和满洲人亡国奴视中华文化如粪土的情况下,韩国人依然能奉大明正朔,林林总总出来很多学富五车著述甚丰的鸿学大儒,以至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真正的汉家子弟无路可走无地自容。1880年刊刻的肃宗朝斋名濑隐先生(又名懒隐先生)的真宝李氏忠简公李东标(1654-1700)的《懒隐先生文集》即其一例:
公讳东标字君则。姓李氏。系出真宝。其先有讳硕。高丽末。起县吏中生员。赠密直使。子讳子脩。中文科。从郑世云讨红巾贼复京城。有功封松安君。中岁避倭寇。自真宝移居安东。世有冠冕。三世而至讳继阳。又迁于礼安。进士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有子讳堣。以文学位至参判。号松斋。寔退溪先生之叔父也。
说起退溪先生李滉(1501-1570),那是号称东方朱熹的朝鲜李朝大儒。在韩国家喻户晓,其头像印在了1000元的韩元上。
李滉(1501-1570)
濑隐先生李东标是退溪先生李滉叔父李堣的后代,二人有宗族联系,都来自庆尚道的真宝李氏,属旁系远缘。下面的这一块韩刻版,就是来自九卷本《懒隐先生文集》的续卷一的第三和第四两页:
第三页印刷出来的文字:
原版的镜像与文字(从右向左)的两篇:
尽日寻秋不见秋,秋到郊墟未到头;
塞雁一声天宇阔,白?红蓼满汀洲。
红光隐映青林畔,草色霏微落照中;
多少野人都不管,一声村笛隔江风。
山头落日半边明,万丈红霞衬赤城;
眼底却惊成别界,只应身在䌽云屏。
槐亭呼韵
独树西风分外清,暮云秋色与天平;
坐到高舂吟不尽,乱蝉千树隔溪声。
薄云阁雨千峰湿,高树吟秋一岸平;
大醉归来山有月,隔溪渔唱两三声。
酬柳上舍
(日祥)
竹外新添一朵荷
风流偏向月中多
咏莲
(二首见原集)
天香却怕惊尘世
不向西风浪放花
送高上舍汝含之京
积雪满三江,疾风凛以烈。
之子去西京,迢迢路阻绝。
孔子道至大,配食尽圣哲。
古来大贤人,祀典犹或缺。
千秋有是非,圣世宜审察。
此义谁能陈,九重深阃臬。
济济鲁诸生,抗疏趋金阙。
今君为之首,奋身轻斧钺。
丈夫贵大节,三军帅可夺。
回头望秦天,万里浮云灭。
鸟岭横晴空,君子慎行发。
中宵把盏起,慷慨寸心折。
去去崇令德,行违各努力。
第四页印刷出来的文字:
原版的镜像与文字(从右向左)的两篇:
戏次黉堂诸友
(二绝○一首见原集)
诗思空怜万丈长,一樽谈讨欠联床;
老夫兴退无新语,一任输君锦绣肠。
残灯竹榻夜何其,诗为樽空下字迟;
却喜两君犹好事,明朝且莫负佳期。
失题
红树千层石路危,寺门闲掩夕阳时;
寻秋错唤诗翁去,说与人间俗士知。
(一作说与世人奇事知。)
落花岩
次柳上舍送行之作
芳名千古偶相参,海国东西两石岩
奇赏一时偏落手,莫须夸说一龟潭
百川桥逢雾
百川桥北翠云寒,不放仙区与世看
却怪灵源无管束,长时流去出人间
青鹤台
山上仙人何处寻,碧峰千叠䌽云深
题诗寄与岩栖鹤,记取今宵一宿庵
次权阳村应制诗韵
(大明 太祖命权赋金刚)
这韩儒写汉诗的水平,虽然不能说是前无古人,但至少从韩国来讲,真的是后无来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