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地名考》——营口

作者:望断乡路
发表时间:
+-

营 口

据《营口市志》介绍,后汉三国时期,营口称辽口

东晋时期称历林口

据《明史·地理志》记述,明代营口称梁房口

康熙年间,朝廷准许蒙古巴尔虎人在大辽河入海口处(今营口市区)放牧。巴尔虎人的窝棚连接成片,远看就像军营一般,人们就称这一带为“营子”。又因此地潮落时潮沟干涸,潮涨时潮水没沟,故称名“没沟营”。“营口”是早期清政府官文中所称“没沟营口岸”的简称。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清政府增设营口海防同知厅,管理海疆治安,为首次以“营口”字样命名的官方机构。

另据《奉天通志》记载:「营口在奉天省西南,辽河入海口处,闭关时代,僻处海滨,极目荒渺。有等游牧人迁移此地,张幕而居,厥名窝棚。窝棚相连形似军营,因名营子。此地有一潮水沟潮落而涸,涨则沟地浸于水。然潮之涨落,无损于士人之居处,故又名以没沟营称之。」由此可见,清代初期,营口时称没沟营

据《清实录》记载,1866年以后的官方公文已将没沟营口岸直接简称营口。但在民间,营口地名早已流行。

营口原称「没沟营」(即现在的营口市区)。据《东三省纪略》记述:「此地有一潮水沟,潮落则涸,满则沟没于水,故又以没沟营称之」。

民国《盖平县志》卷八记载:「营口为海城、盖平分辖,以老爷阁为界,曰东没沟营、西没沟营。」因此,没沟营也称为「西营子」。清代文献均以没沟营、没沟营口、营口(始见于道光十年1830年)相称。清末在此分置营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