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老年健康序列(30):蜂蜜、水果、食糖与健康的关系
舒畅:老年健康序列(30):蜂蜜、水果、食糖与健康的关系
蜂蜜是一种天然、特殊的糖类食品,因其极低水分(<18%)、弱酸性(pH 3.2–4.5)和天然抗菌成分,如过氧化氢、葡萄糖酸、多酚等,几乎不会腐败,是自然界的“永恒食品” (Food Chemistry, 2011;J Agric Food Chem, 2009)。最妙的是,蜂蜜不是直接采集的糖,而是蜜蜂将花蜜吞吐加工、脱水后酿成,保存了大量活性成分。1922年在图坦卡蒙陵墓中发现的约3300年前封存蜂蜜仍可食用,也是明证(National Honey Board,“Why Honey Doesn’t Spoil”)。
蜜蜂酝酿蜂蜜的过程类似“口水加工”,反复加入酶、脱水、浓缩,还经翅膀扇风完成。虽然听起来不卫生,但科学证明它天然防腐且富含营养——比老奶奶喂食反倒更安全靠谱。
市售蜂蜜分“熟蜜”和“生蜜”:前者能久存不结晶但营养降低;后者保留酶类多,但更易结晶。无论哪种,蜂蜜本质是高糖食品(每20克含糖约17克),会显著影响血糖,对糖尿病、高胰岛素者及肥胖人群不宜大量摄入(Am J Clin Nutr, 2002)。
蜂蜜虽可长期保存,但需注意:密封、避热避光(最佳10–20℃)、避免湿勺污染,不宜用金属罐储存。虽可封存多年,但一旦开封,建议半年内食用完毕,否则水分与空气可能引发酵变质。
和蜂蜜一样,水果中的甜味来自葡萄糖、果糖等“游离糖”。虽比精炼糖略“天然”,但过量仍可提高血糖、引起胰岛素压力,甚至导致脂肪肝、多种慢病。现代营养学强调:“糖不是最大问题,糖超量才是关键”。然而,多位权威、癌症研究者、心血管医生认同:食糖(如白糖、红糖、蔗糖等精炼糖)几乎没有营养,是“空卡路里”,不建议摄入,从健康角度应尽量避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自由糖”摄入应<10%能量,理想<5%(≈每人每日<25克糖)(lowcarb.ca, Royal Society Te Apārangi)。
英国《BMJ》汇总指出,自由糖摄入<25克/日可显著降低健康风险(BMJ)。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女性每日加糖不超25克(6茶匙),男性不超36克(9茶匙)(EatingWell)。
哈佛研究指出,饮食中17–21%来自精炼糖者,心血管死亡率高38%(Harvard Health)。
精炼糖摄入还与自身免疫病(如克罗恩病)、抑郁风险增加等相关 (维基百科)。
有人指出低碳水(尤其低糖)饮食能提升血糖控制、体重及心血管指标。例如美国心脏协会与临床试验证明,***低碳水饮食(<130克/日)***对糖尿病人控制血糖更有效(MDPI);还有2025年研究显示,这种饮食若搭配高纤维,仍可满足营养需求(studyfinds.org)。
如何合理对待食糖、蜂蜜和水果?
精炼糖(白糖、红糖):几乎无营养,长期大量摄入与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血管病、抑郁、免疫病等相关;建议尽量避免,最好控制“自由糖”摄入<25克/日。
蜂蜜:虽富含抗氧化物,但仍为高糖食品。健康成人可用1–2茶匙/天补甜味或保健,但不宜多;糖尿病、高脂人群应尽量避免。
水果:优选低糖高纤维品种,如浆果、苹果、梨、柚子、奇异果等;高糖水果(如香蕉、葡萄、荔枝)应适量;总量+分餐摄入最合适,每天共2–4份(USDA MyPlate建议)。
(说明:本文的部分内容在过去的一篇博文中曾经讨论过,最近一位朋友希望我们能够介绍一下蜂蜜和水果和食糖的不同之处,故查阅并补充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