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神经二十一:针刺与躯体自主反射
自主神经二十一:针刺与躯体自主反射
针刺会向动物脑脊液中释放镇痛物质,并且证明了针刺镇痛的作用可以被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所拮抗。针刺疗法不仅用于缓解疼痛,还用于调节内脏功能障碍。
人很难通过自己的思想来调节内脏功能但躯体刺激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内脏功能。六十年代中医研究院报道了针刺治疗胃溃疡,与改善和调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有关。与内脏传入神经(内脏-内脏反射)对内脏调节的研究不同,躯体传入神经对内脏调节机制的研究一直滞后于 20 世纪 60 年代 Sato 等人的首次系统研究。通过躯体刺激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通路被称为“躯体自主反射”或换言之“躯体-内脏。躯体自主反射在针刺疗法中的应用已经发表了很多文章。此疗法临床经验的研究(参见世界卫生组织,2002 年,Cochrane 合作组织,2016 年等的评论)。心血管功能(VanWormer 等,2008 年,Kim 等,2011 年,Wang 等,2013 年,Li 等,2015 年)、消化功能(Yin 和 Chen,2010 年)、泌尿功能(Chang,1988 年,Emmons 和 Otto,2005 年)、更年期症状(Sunay 等,2011 年)、慢性疼痛或血管功能不全(Nabeta 和 Kawakita,2002 年)。 针刺穴位所出现的效果或作用可能与刺激躯体的各种传感器后引发的作用密切相关。
机械感受器是一种体感受体,它通过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将细胞外刺激传递到细胞内信号转导。外部刺激通常以触觉、压力、拉伸、声波和运动的形式出现。机械感受器存在于皮肤的浅层和深层以及骨骼附近。这些受体要么被包裹,要么没有被包裹,游离神经末梢通常是没有被包裹的树突。
机械感受器通过机械传导离子通道检测机械信号。当机械刺激受体时,离子可以流入或流出细胞,导致电去极化。这些去极化可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这些动作电位向中枢神经系统 (CNS) 传播。研究发现皮肤电反射只随交感神经活动变化而变化,针刺能使已经兴奋的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以此理解为什么针浅刺浅层与深刺深层的反应有不同的效果。
浅层脂肪组织 (SAT) 调节全身生理的几个方面,包括胰岛素敏感性、体温和免疫反应 。相邻的浅筋膜在激素传递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保护血管和神经丛。所以刺激浅筋膜是减肥和降血糖选择穴位和刺激深浅的重要参照。
触觉机械感受器主要有四类:默克尔盘、迈斯纳小体、鲁菲尼末梢和帕西尼小体。鲁菲尼小体和帕西尼小体是以不同比例出现在筋膜中的机械感受器 。鲁菲尼小体监测持续的姿势,而帕西尼小体受体则响应持续刺激 。
鲁菲尼小体是皮肤、韧带和肌腱深处的慢适应、包裹式机械感受器 - 它们占人手受体的 20%。
压力感受器位于主动脉弓附近,颈总动脉在此分叉。来自这些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与第九脑神经相连,该脑神经到达脊髓背侧孤束核。压力感受器还投射到脊髓和延髓中的传出心血管神经元。肺和心脏血管中有拉伸感受器,称为心肺感受器。这些受体通过迷走神经传递传入信号。传出部分由朝向心脏、血管平滑肌和其他器官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心肺感受器与针灸穴位的募穴和俞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报道针刺对内脏血管的血流是有影响的,研究发现针刺肝经募穴及俞穴肝俞,均能使肝脏血流减少,但刺激肺经的募穴和肺俞穴都能使肝脏血流增加。这单从解剖学就很难理解为何出现了如此不同的生理反应差异,很可能与受刺激的机体状态密切关系。募穴和俞穴刺激应该属于是内脏-内脏反射,而刺激远端穴位可以理解为躯体反射,这两种反射结合在一起的治疗作用是否是1+1大于2. 实际临床上的效果是符合的,也解释了整体治疗好过局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