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飘起飘落的“蒲公英”
朱建:飘起飘落的“蒲公英”
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电影传奇》。
栏目对一些优秀的影片,进行历史的回顾,创作背景的分析,并对电影的主要创作人
员、演员进行采访。
电影《关连长》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被列入到中央电视台首批
采访计划中。
但栏目主持人在做采访纲要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难题。
因为,拍摄《关连长》的著名电影导演石挥,已在反右运动中含冤去世了。
《关连长》原著作者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子朱定,在新疆被判死刑了。
栏目主持人在悲愤中,失望透了!1997年,韧性极强的栏目主持人,仍然抱着1%的希
望,不停地在寻找朱定。他给新疆文联打了一个电话。
得到的答复太意外了:朱定还活着,就在新疆石河子。
栏目主持人十分激动,当场就买了第二天飞往乌鲁木齐的机票。飞机一停落,他就马
不停蹄直奔石河子。
当见到已经70岁的朱定后,栏目主持人风趣地说:想不到您还活着!
朱定自嘲说,我自己也没想到!
事后,栏目主持人谈到了一个细节。朱定的爱人徐医生也是上海人。他采访朱定时,
徐医生就坐在了他的后面。
当朱定正谈到他被判死刑的情节时,栏目主持人就觉得身后有风。他扭头一看,只见
徐医生不停地向朱定摆手,示意朱定不要说,不要说!
可见过去那段历史,给朱定一家人带来了多大的心理创伤,近 30 年过去了,他们还
心有余悸、心存恐惧!
栏目主持人说,白天采访朱定时,他放松自如地采访。但在夜里,他心里流满了泪水。
朱定的人生是传奇的、是坎坷的、是飘荡的。他的传奇经历,连老天爷都不敢这样编写。
朱定出生在上海松江一个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朱定的父亲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
朱定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读的初中高中,然后又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
他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也都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解放军总参谋部情报部,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挑选了两名外语
出众的学子,到情报部做监听工作,朱定就是其中之一。
在情报部,朱定很快就显露出他扎实的英语功底。他值班时,截获破译了联合国部队
在朝鲜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指令:打到鸭绿江边,回家过圣诞!(联军无过江企图!)
总参副总参谋长、负责情报工作的李克农将军,特地表扬了朱定这位新来的大学生。
在情报部,朱定对首长和老战士们讲述的战斗经历,极为好奇和感兴趣。他以一个新
闻系毕业生的敏感,写出了小说《关连长》。
1949年底,《人民文学》发表了小说《关连长》。同时,《关连长》被译成英文、俄
文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报刊上发表。
随后,拍摄过《鸡毛信》、《武训传》的著名电影导演石挥,根据朱定的小说《关连
长》,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军事题材的影片《关连长》。
朱定火了,朱定红了!
年轻的大学生、总参情报参谋、青年作家,他成为了年轻人的榜样和骄傲。
1952年,部队开展了“自查自忆”活动,每一个人都要向组织讲清楚自己的历史和家庭。
朱定本着对党忠诚的纯真态度,向组织报告了两件事。
第一件,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帮助中国建立了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美军教官要
培训中国的伞兵,他和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同学李成,应聘上了美军教官的英语翻译。
中国伞兵突击队空投到日军占领区后,开展了对日军的袭击,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
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
第二件,他还向组织报告了,他们家在上海最新划定成分时,被划定为资本家。
年轻的朱定,根本不懂说出这两件事情的政治后果。这一下朱定的麻烦大了!
抗日战争时期,美军帮助中国打日本,美军属于友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帮助朝鲜打美军,美军就是敌军。
朱定当过美军的英语翻译,家庭出身又是资本家。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的政治背景
下,都属于致命的政治硬伤!也是政治大忌!最后组织上决定:朱定不能在总参情报
部工作了!
组织上的决定,犹如晴天霹雳!对年轻的朱定心理的冲击是十分震撼和残酷的!
一个如日中天的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子,一个总参情报部的情报参谋,一个在人生阳
光明媚的阶段、令众人羡慕的年轻人榜样。
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瞬间以自由落体的速度,掉进了寒冷的冰窟窿!
朱定心里难过极了,悲伤的情绪布满了每一个细胞。
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朱定为了表示他的心对党是“忠诚”的,他的血是“鲜
红”的,并坚决与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
他主动提出申请,到全军最艰苦的新疆军区军垦部队去锻炼,去接受组织的考验。
1952年,朱定被分配到新疆军区军垦部队,担任团场宣教助理。
朱定的人生,就像是一个渺小的“蒲公英”。时代的大风将他吹来吹去,飘起飘落„„
从上海吹到了北京;又从北京吹到了新疆;从解放军最高层级的核心部门,飘落到了
最底层的军垦一线。
这种跨度极大、落差悬殊的突变,年轻的朱定能跨过这个人生的大坎吗?
“蒲公英”,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在气候恶劣的新疆戈壁沙漠,也能顽强坚韧
地生存。
朱定在石河子军垦一线的艰苦生活,让这个从小在上海优渥生活中成长的人,体验到
了底层劳动的艰辛,体验到了一线军垦战士的不容易。
此时,地球上还没有“石河子”这个地名。朱定和他的军垦战友们,在亘古荒原、在
沙漠边缘开荒造田,并亲手在建造一座城市。这个城市,就是闻名全国的花园城
市——石河子。
朱定成了石河子第一代开拓者。同时,也成了石河子最早的上海人。
在军垦一线的艰苦生活,激发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他迎来了文学创作的爆发期。
他先后在《收获》、《解放军文艺》、《延河》等刊物,发表了二十多篇中短篇小
说。其中,《地狱与天堂》、《地名的传说》、《韩祥沟》在全国获奖。
《工程师讲的故事》和《冰山雪莲》分别被选入高中和初中语文课本。
在艰苦的垦荒岁月,在远离上海的戈壁沙漠,朱定以执着专注的文学创作,对冲了恶
劣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困难。使他成为了一名在困境中励志的军垦青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觉得朱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将他从石河子军垦团场,调到了兵
团司令部所在地乌鲁木齐,担任《生产战线报》的编辑。从基层团场调到兵团司令部
机关,“蒲公英”再一次飞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朱定这位新闻系的高材生,第一次专业对口,第一次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在机关,朱定专业上如鱼得水。大家都公认他是兵团司令部机关的“大笔杆子”。
此时,诗人艾青刚从北京发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为,艾青是浙江人,在法国留
学,又在上海生活过,朱定与艾青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艾青十分痛苦地告诉朱定,以前都是全国大型刊物排着队,等着向他要文章、要诗
歌。现在,不管他是写文章,还是写诗歌,一律都被退稿。没有一家敢接他的稿子,
包括他曾经当总编的《人民文学》。
朱定一边安慰前辈,一边对前辈说,您要是不嫌弃《生产战线报》太小,非主流刊
物,您就把文章和诗歌给我,我给你刊登在《生产战线报》。
艾青感激万分地说,不嫌弃不嫌弃,有你这个心,黑板报都行。
“文乱”结束,艾青回到北京平反后,曾经回忆这段经历,他对朱定的评价是,这是
一个善良的人!
什么是文人?将写“字”,视为呼吸,视为生命!
但好景不长,朱定刚在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机关崭露头角,政治噩梦又追上门来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反右斗争开始后,著名电影导演石挥拍摄的电影《武训传》,遭到了全国范围内
的大批判,石挥导演被定为全国首批大右派。
之后,一个噩耗传遍全国,石挥导演含冤自杀了。
朱定在悲痛之中,联想到《关连长》、《鸡毛信》等石挥导演的影片的下架。他担心
小说《关连长》可能会受到牵连,带来政治上的麻烦。
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反右斗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机关也不例外,也有3%的右派指标,这是必须要
完成的政治任务!
右派,在哪里呢?右派,在知识分子中!
知识多的人,就是知道真相多的人,就是见多识广的人。
这些人往往管不住自己的“嘴”,也管不住自己写文章的“手”。
朱定,他写过小说《关连长》,加上他出生剥削阶级家庭。这两个政治上的大疤痕,
自然就成了反右斗争“瞄准”的目标。
反右领导小组认为,石挥导演是全国知名的大右派,他所拍摄的电影《关连长》就是
右派的产品。朱定是小说《关连长》的作者,朱定就是给大右派导演石挥,提供炮弹
递刀子的人!
朱定不当右派,谁当右派?朱定不是3%谁是3%?
朱定百口难辨,谁给你讲理?你又到哪里去讲理呀?
八年前,小说《关连长》曾经给朱定这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子,带来了无限风光。
八年后,小说《关连长》却给朱定这位新婚的新郎,带来了灭顶的政治噩梦!
朱定,这位新郎命苦啊!
朱定被打成右派后,便从乌鲁木齐兵团司令部机关,发配到了石河子大海子水库,开
始了劳动改造。
兵团司令部机关的“大笔杆子”,成为了水库工地的劳动改造者。
两年后,大海子水库竣工后,朱定也由于劳动改造表现好,摘掉了右派帽子,重新回
到了石河子军垦团场担任宣教干事。
1966年,“文乱”开始了。
一大批老干部、老元帅都被打倒了。那位姓江的女人成为了文艺战线的革命“旗
手”,她成了社会议论的焦点。
知识多的人,见多识广的人,是不容易被糊弄的。
朱定这个读书人和朋友私下聊天时,将三十年代上海媒体公开报道的,女“旗手”当
三流演员的那些事,闲聊了出来。
更要命的事,朱定除了议论女“旗手”,他还议论了林副主席。
他说,林副主席打仗很厉害,但抗美援朝时,他却抱病不出。建国后他也没做什么
事,天天在养病。
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开始了。这是以全民相互揭发“现行反革命”为标志,
“文乱”中最残酷的至暗时段!朱定被批捕和判刑了。
朱定为什么批捕?并判刑呢?原来朱定与朋友闲聊女“旗手”和林副主席的话,被人
举报揭发了!这些话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言论!
此时,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垦区与全国一样,老干部、老领导都被打倒了,公检法也被
砸烂了,军管会掌握着一切权力。
几十年后,朱定仍十分清晰地记着,对他那荒唐的审判。
审判,没有公安,没有检察院,也没有法院,仅一个军代表就草菅了人命!
朱定说,在“值班连”的一间十分简陋的房间里。军代表低着头,在看关于他的案子
材料。
十几分钟后,这位军代表突然抬起头,用很浓的甘肃口音大声问道:你是朱定吗?朱
定回答,是的。
军代表又说,你知道你的罪行吗?
朱定说,不知道。
军代表瞪着眼睛凶狠地说,材料我都看了,我也不想跟你多啰唆了,直接说审判结果!
朱定,上海人,家庭出身资本家,从小就受美国教会学校的毒害,当过美军的翻译。
曾经利用写小说,丑化人民军队,反党反社会主义,被定为右派分子。但至今仍然死
不改悔,继续散布反革命言论。现数罪并罚,判处死刑!
朱定说,他一听审判结果是死刑,脑袋嗡的一声,就没有了任何思维!只剩下本能地
大喊:不是这样,不是这样,不是这样!
朱定哭了,最后是哭着大喊,不是这样,不是这样,不是这样!
上来几个“值班连”的人,把朱定从房间里拖了出去„„
朱定被关押在了石河子垦区团场的“新生”连。
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许多团场都有一个很特殊的连队,称之为“新生”连。
“新生”连,主要由来自全国各省市,解放前旧政权的军政警人员、右派、以及各种
各样罪名的人组成,从事开荒种田的劳动改造。
关押在“新生”连的朱定,让死刑、死刑、死刑!这两个字压满了脑袋里的所有空间。
一介书生的魂飞了,胆也破了,他满眼只剩下至暗漆黑的黑洞。在恐惧压力下,他两
天没有吃东西,只剩下浑浑噩噩和无言的沉默。
“新生”连的管理员老倪,是一位老八路,由于他识字不多,所以仍然在基层连队工作。
老倪眼瞅着两天没有吃饭、精神极度崩溃的朱定。
他对朱定说,朱干事啊,饭还是要吃的,农八师军管会的判决,不是终审,还有一个
上报审核的终审。
老倪又说,你看咱们兵团的陶峙岳司令员、张仲翰政委哪一个不是战功显赫的将军?
还有你那个朋友艾青,人家可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现在不也都关押着。
你要像司令员、政委和艾青一样面对现实。只有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才能盼来希望,
再见到徐医生和女儿。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才能盼来希望,再见到徐医生和女儿。
老倪这个老八路,他说的这句大白话,犹如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光与真理!猛猛
地击醒了满腹学问,却魂飞胆破、六神无主的朱定。
老倪说得很对,兵团农八师军管会对朱定的审判,不是终审。当时,死刑还要上报新
疆军区,进行最终的审核。
终审,会是什么结果呢?老天都不知道,一切就看朱定的命了!
1971年9月13日,发生了一件震惊国内外的政治大事。林副主席在蒙古国温都尔汗坠机
身亡了。全国老百姓在惊愕中,迷惑„„
很快,党中央就传来来了明确的声音,林彪是反党集团的头目。
新疆军区认为,林彪已经成为了反党集团的头目。那么,朱定因为议论了林彪,而被
判了死刑,这个前提就不存在了。
但是,朱定还议论了女“旗手”,女“旗手”此时还是政治舞台上的高层领导。
所以,新疆军区最终审判的结果是,朱定由死刑改为十年刑期。
绞刑架上的绳子突然断了,死神都不收朱定这个冤大头!朱定的命真大呀!
林副主席他自己也想不到,因为他坠机身亡,居然还救了一个人的命。一个曾经议论
过他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的一条命。
终审改判后,朱定更加理解了老倪,这位老八路的那句话,只有像牲口一样活着,才
能盼来希望!
朱定现在心里也有底了,认为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当十年牲口!能活着,就行!
朱定的服刑地,是全国第二大劳改农场,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边缘,属于新疆的
南疆,距离喀什170公里。
押送囚犯的敞篷卡车,在沙土的翻浆路上颠簸了七天。
七天的时间里,车队卷起的沙土遮住了天空,空气中永远弥漫着浓烈的沙尘。
朱定在无助的忧伤中感到,南疆的自然环境与北疆石河子相比,那是更加恶劣、更加
糟糕、更加残酷。
朱定这个“蒲公英”,又从新疆北疆的沙漠边缘,被吹到了南疆的沙漠边缘。
劳改农场的犯人服刑,主要是推移沙丘、挖大渠、开荒造田。由于,是繁重的体力劳
动,加之营养不良,朱定的腿一直是肿着。
一天,管教干部通知他,要带他去场部。朱定一听,害怕极了,担心又出了什么新的
幺蛾子。
到了场部后,进了一间办公室。一位干部自我介绍说,他姓贺,是劳改农场分管文教
的副场长。
贺副场长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查了你的案卷,知道你是上海圣约翰大学老牌的大学
生,没有刑事案底,也没有贪污受贿的经济案底,只是因为议论了领导,被判了刑。
贺副场长接着又说,劳改农场有一个子女学校。但由于这里地处戈壁沙漠的深处,招
不来正规的老师。子校的老师都是由农场干部家属所组成,她们文化程度低,没有一
个正牌的大学毕业生。所以,我们想让你做代课老师,给孩子们教书。
朱定原本忐忑不安、诚惶诚恐的心,突然“断电”了,他那张憨厚的脸居然哆嗦了起来„„
朱定自知自明,自己是谁呀?自己是一个囚犯,是一个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囚犯。现
去去做代课老师,从事知识的奉献。这一切,作为一个囚犯是根本不敢想的!难道老
八路老倪那句忠告,显灵了吗?
贺副场长看着神情恍惚的朱定,问道,朱老师可以吗?
老师,囚犯;囚犯,老师。这身份切换得太快,快到朱定根本反应不过来!
等他的大脑续上电后,他那被人尊重的泪水、被人信任的泪水,汇集在了一起,情不
自禁地流淌了出来„„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戈壁沙漠深处,人性是简单的、是务实的。生命的依存链会
奇妙地重组。
为了孩子们,管教干部和被监管人员可以抹去身份的鸿沟,形成各方共识:孩子就是
重托,知识就是信任!
劳改农场领导的眼光绝对精准,可以说慧眼识珠!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定五岁就开始学习唐诗宋词。初中时,他就能说一口流利
的英语了。朱定的文学作品《工程师讲的故事》和《冰山雪莲》,分别列入了高中和
初中的语文课本。
朱定的水平在子校众教师中,高下立判,鹤立鸡群。
因为腿肿,他这个代课老师,除了不教体育课,其它课程,开一门,火一门。
他用心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窗口,让身在沙漠深处、沙尘弥漫下的孩子们看到了知识
的蓝天。
这些身处沙漠深处的孩子,太向往城市了。虽然,他们都没去过上海,但上海在他们
的心目中是最有知识、最有文化的城市。
所以,孩子们都以崇拜的心情,称呼朱定:上海的朱老师!
孩子们的家长,这些平时很威严的管教干部,也对朱定完全刮目相看了,大家也都尊
称朱定:上海的朱老师。
朱定,终于用知识赢得了做人的权利,他也用知识找回了做人的尊严和尊重。
老倪这位老八路,给朱定的忠告终于显灵了。
1976年,“四人帮”被抓了起来了,朱定盼来了春天,盼来了新生。
一天,贺副场长对朱定说,大家都知道,你是因为说了“四人帮”中那个女人的一些
话,才被判了刑。所以,我们专门申请提前释放你,上级已经批准了。你可以回家
了,徐医生和女儿也一直等着你呢!
朱定,每一天都在盼着回家,每一天都在盼着自由,但当自由真正来临,可以提前四
年回家,这一切又像是在做梦!
朱定,要回家了。
有情有义的贺副场长,专门派了一辆车,要将朱定送到距离劳改农场170公里外的喀什。
临别时,贺副场长拉着朱定的手深情地说,谢谢你,上海的朱老师!你帮我们培养教
育了孩子,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十分感念你,也十分舍不得你。
贺副场长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大面袋,里面塞满了核桃,葡萄干、杏干。他说,这
是家长和孩子们对你的一点心意。
朱定哭了,这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子,这位上海的朱老师,在距离上海最遥远的沙
漠深处哭了„„
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一段在苦难的囚犯日子里,得到孩子和家长们尊重,人格回归
的经历;也是老八路老倪“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才能盼来希望”忠告显灵的经历„„
朱定,对孩子们充满了深深的不舍和留恋。这深深的不舍和留恋,又交织着他那朝思
暮想盼回家的心愿。
他始终不忍心当面向孩子们、孩子们的家长道一声:再见。
他只有心里面默默地念道:孩子们,希望你们继续好好读书,我会想你们的,上海的
朱老师会祝福你们的!
朱定,成了唯一一个在新疆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的沙漠边缘,都生活过的上海圣
约翰大学学子。
“四人帮”打倒后,国家开始了拨乱反正,国门也慢慢打开了。
在新疆老领导,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司令员的支持下,国家将引进的世界上最先进
的地膜植棉项目,放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垦区。
石河子的干部职工高兴坏了,因为这将带来棉花生产的现代化,使棉花成为石河子垦
区的支柱产业,成为一棵致富的树。
可幸福也带来了一个小烦恼。
聘请外籍英语翻译是每小时 8 美元工资。一个外籍翻译一小时的工资,折合人民币,
就是团场一个职工,一个月的工资。
整个引进试点项目做完,仅翻译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时,农八师石河子垦区:穷啊,缺钱啊!
这个问题汇报给了农八师石河子垦区的政委兼党委书记刘炳正。
刘炳正,这位1937年参加革命的农八师老政委、老书记,“文乱”中他也被打倒了,
他自己也是刚刚恢复工作。
刘炳正政委听了汇报后,提出英语翻译自己配,节省这笔开支。
可农八师石河子垦区,去哪里找高水平的英语翻译呢?
此时,有人告诉刘炳正政委,朱定从南疆劳改农场提前释放回来了。
刘政委一听,眼睛一亮。随口就说,老天帮我们农八师省钱啊!
刘政委说,朱定可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抗战打日本鬼子时,他就当过美军的
翻译。让朱定去当英语翻译,太合适了。
可工作人员提醒刘政委说,朱定现在还是劳改释放人员,没有正式平反,不太合适吧?
刘政委眼睛一瞪,愤慨不已地说,朱定不就是说了林彪和那个“女人”的几句大实
话,就被判了刑。
他是吃了大苦、受了大罪的人。这样的冤案不平反,我们还是共产党人吗?
平反?我今天就开党委会,给朱定平反,明天他就去当英语翻译。
刘炳正,这位老革命以勇于担当的血性,用闪电般的速度,给朱定平了反,并赋予了
信任。
什么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敢做敢为,勇于担当,就是共产党的好干部。
事后,刘政委多次说道,我们用了一个朱定,为国家节省了宝贵的外汇,为农八师省
了一大笔钱,这是件大好事啊!
农八师石河子垦区将引进的地膜植棉项目,放在了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沙漠边缘的148团。
地膜项目的外国专家组十分吃惊的感叹,没想到在遥远的沙漠边缘,居然有如此高水
平的英语翻译。外国专家也根本想不到,这个英语翻译不久前还是一个囚犯。
当他们知道朱定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的教育背景后,肃然起敬。从此,外国专家
们均尊称朱定为朱教授。
朱定,也因为综合协调能力出众,由英语翻译成为了引进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朱定知道,推广新技术的关键,在于那些根本不懂英文、在田里干活的农工和农民。
所以,他就编写了一个《棉花种植地膜技术手册》,朱定说,只有让这些没有文化的
农工和农民,也能读懂这本最简单的《手册》,棉花种植新技术,才能像星星之火燎
遍新疆、燎遍全国。
外国专家们看了《手册》后,太敬佩朱定了,称他是棉花种植新技术的“布道者”、
“火炬手”。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时引进的棉花种植的新技术,在新疆已经全面普及了。
棉花也已经成为了新疆的支柱产业,现在新疆的棉花产量已占全中国总产量的93%,占
世界总产量的22%。
朱定在文章中曾经写道,他为自己曾是棉花种植新技术的推广者,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七十年代末,国家开始改革开放了。
我们与世界脱钩已整整三十年了。三十年里,国家停止了英语教学,英语人才完全断档。
此时,全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那真叫求贤若渴,恨不得挖地三尺,去找懂英语的高手!
这时,一个传奇的传说,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到了国家部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一个曾经的死刑犯,英语非常厉害,外国专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此时,水利部正准备从以色列引进节水农业滴灌项目,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和
推广。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将率领中国水利代表团,去国外进行引进滴灌项目的
考察和商务谈判。
钱正英部长是上海人,曾经在上海大同大学读书。当她听说朱定这个传奇的传说后,
并了解到朱定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钱部长二话不说,明确指定中国水
利商务代表团的英语翻译,就由朱定来担任。
因为,钱正英部长作为一个上海人,她太了解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的英语水平了!
朱定火了!
火到了文化部组成的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也明确指定由朱定担任英语翻译。
文化部的理由非常过硬,因为朱定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他的许多文学作品曾获全
国奖项。而且,朱定担任英语翻译,还可以为文化部节省一个英语翻译的名额和费用。
朱定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一直默默地在筹划一件事。
这是什么事呢?
当时公务出国人员,每人每天国家会补助一美元的零花钱。
公务出国人员回国后,还有一个特别令人羡慕的政策。每人都有一件进口家电的配
额,可以在北京免税商店里购买。
朱定每次出国,国家给的零花钱,他都舍不得用,节省了下来。
最后,他将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凑在了一起,在北京免税商店买了一台日本松下彩色
电视机。
八十年代初,日本松下彩色电视机,那可是当时中国高端阶层家里,最自豪、最牛逼
的大“神器”!
朱定带着松下大彩电回到了石河子,找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老八路老倪。
此时,老倪已经离休赋闲,在家含饴弄孙了。
朱定见到了老倪,两位老朋友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朱定说,老倪啊,我今天是来感恩的,还愿的!您还记得我被判死刑时,您给我的忠
告吗?
老倪说,那哪里是忠告,我就是怕你这个读书人,一时想不开,干蠢事,才说了那句
大实话!
朱定说,当时没有人敢跟我说话,更没有人敢接触我。而您这位老八路,却说出了那
句震撼我一生的忠告。
您的那句忠告,就是我在至暗的黑夜里:光和真理!是我在苦难日子里的精神支柱!
当邻居们看到,朱定把松下大彩电搬往老倪家时,老倪脸上的皱纹都笑弯了。
邻居们说,朱定这个秀才风光了之后,没有忘掉老倪这个老八路,这两个人做人都没
得说!
一个大老粗,一个读书人;
一句大实话,一部大彩电。
两人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甚至知识结构都不在一个层面。但怜悯、善良、朴实、
感恩将他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透亮着人性的光芒!
救命实话,德善尽显;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蒲公英”轻盈飘舞,放飞梦想。
1982年,朱定担任了新疆石河子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并连续二届担任石河子人大代
表,连续三届担任新疆政协委员。
他一直认真勤勉地工作到退休。
山高,人为峰!
朱定的人生,一次次从高峰,跌落到谷底深渊,又一次次奇迹般地再攀爬到山顶。
朱定真的是传奇,是牛人!他的悲喜纷呈的人生,在晚年时又呈现了一次奇迹。
1999年,朱定去加拿大参加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全球校友会年会活动。在年会上,他见
到了分别50年的李成同学。
朱定曾经与李成一起在中国伞兵突击队,做美军教官的英语翻译。老同学相见格外亲
切,李成十分热情地邀请朱定,到他美国的家里去做客。
李成对朱定说,有一个珍贵的礼物,一定会使你终生难忘!
这是什么礼物呢?
在美国李成的家,李成拿了一盘录像带,录像带刚一放,朱定就激动不已了!
原来,这是中国第一支伞兵突击队的影像资料。
1944年,代号“空中利刃”在中国云南秘密进行。这就是美军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新的
兵种——空降部队,即第一支伞兵突击队。
由于伞兵突击队特殊的性质,突击队一共挑选了1000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学生,他们平
均年龄21岁。
这是除中国空军之外,学历和综合素质最高的一支神秘的部队。
伞兵突击队是清一色的美军教官,美式装备,训练标准要达到特种兵的能力。
影像资料记录了这1000名伞兵突击队员训练的过程,以及深入日军敌后,进行英勇作
战的记录。
中国伞兵突击队一出手,就震惊了世界。
伞兵突击队空投到广东开平,救出了12名被日军关押的美国飞行员。
空投到浙江、广西、湖南,炸毁了日军的军用机场、交通枢纽、通讯设施和弹药库、
油库。
特别是“湘西会战”,空投的伞兵突击队夺取了日军要塞阵地,为整个战役奠定了胜
利的基础。
中国伞兵突击队对日军英勇作战,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信心。
看完影像资料后,两位耄耋老人,都激动得泪流满面。
这里有他们的青春岁月,战斗生活的记录,有中美两军共同抗击日军的记录。
随后,李成语重心长地对朱定说,他有一个心愿,想把这段中美两军共同抗日的历史
写下来。但是,他已经是癌症晚期了,来不及做这项工作了。
他希望朱定能把这段历史写出来,为中华民族写出来,为子孙后代写出来,这也是他
请朱定到美国来的最大心愿和嘱托。
为了不辜负老同学的重托,朱定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在85岁之时,终于完成了48万字
的长篇小说《中国伞兵突击队》。
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朱定晚年的心血之作《中国伞兵
突击队》出版发行了。
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知道了,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有一千个中华铁血男儿,深入敌
后,与日军英勇作战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和事迹。
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终于拂去了尘埃,大白于天下了!
传奇的朱定,传奇的一生。
一部小说《关连长》,开启了他的传奇,也像恶魔一样追杀了他半辈子。
又是一部小说《中国伞兵突击队》,给他传奇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朱定老了,越来越老了。
经过新疆风雪60多年的打磨,朱定早已没了上海人的模样了。
他完全就是一个历尽岁月坎坷,被风雪磨砺出的一个西部边疆的老人了!
但他的心、他的血液始终连着上海,一直想叶落归根回到上海。
朱定和徐医生多次回到上海,想从祖传的房产中,找回自己应有的那部分,使生命的
晚年在上海有一个栖居地。
但岁月与土改、公私合营交织在一起,祖传的房产中“私有”两字,早已被政治运动
打磨匿迹了。
上海昂贵的房价,对在新疆领取退休金的朱定来说,再活八辈子也是不敢奢望的。
冷酷的现实,将落叶归根的企盼和梦想化成了空气。他们只能在新疆伴着残余的落
日,遥望故乡,遥望上海。
2018年12月,“蒲公英”再也飘不动了,最终落在了新疆石河子„„朱定在新疆石河子
绿洲医院走了„„
60年前,朱定与他们那一代风华正茂、清纯热血的军垦青年,在戈壁沙漠边缘一砖一
瓦亲手建造了石河子绿洲医院。
60年后,石河子绿洲医院又“亲手”,送走了这些曾经青春少年、芳华绝代的军垦战士。
一个甲子大循环,青春从这里开始,生命在这里结束,这就是一代军垦人的历史„„
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朱定的一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岁月的交
织,所展现出的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
在这幅历史画卷里,政治的变化,甚至政治人物的变化,都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还原历史,是不希望再重复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