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读书人不喜欢“人人平等”?

作者:hare
发表时间:
+-

标题:为什么中国读书人不喜欢“人人平等”?


作者:董亚维(Wade Y. Dong)



---


一、“人人平等”:一个中国知识界的尴尬词


“人人平等”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民主制度的前提。但在中国社会,尤其是读书人、知识分子中,这个概念往往被边缘化、歪曲,甚至敌视。表面上,他们或许口头支持人权、民主、宪政,但当涉及权力、地位、话语权这些实际利益时,他们的真实倾向立即显现:他们信的是“我应高人一等”,而不是“人人应站在同一起点”。



---


二、文化根源:“士为知本”,等级惯性延续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人与统治阶级之间存在天然联盟。从春秋战国的“士”,到两汉的“博士”,再到唐宋科举制的“进士”,中国的读书人一直被赋予“天命所归”的合法性。他们的地位不是与普通人平等的公民身份,而是有“道统”、“文化血统”的统治资源。


哪怕到了今天,他们仍然保有这种等级幻觉。一个清华博士可能不屑与普通老百姓对话,除非是为了“教化”他们。读书在他们心中,从来不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而是“通往上层社会”的敲门砖。真正的“平等”观念,会威胁他们通过知识获取的相对垄断权。



---


三、现实例证:海外“民主人士”的等级斗争闹剧


最讽刺的是,即使离开了中共的控制,中国读书人依然摆脱不了对等级和“官位”的执念。


看看海外民运圈子,本应是最坚决捍卫“人人平等”的人群,但结果如何?一个“民联”(中国民主联合阵线)分裂出一个“民阵”(中国民主阵线),然后还有一个“民阵联”,每个组织都自称最正统、最代表“人民利益”。


为什么要分裂?理念不同?纲领对立?根本原因常常是:**官位不够分!**每个人都想当主席,都想“统领反共大业”。于是,本该团结一致为大众谋福利的“民主斗士”,反而沦为海外“官本位”的缩影。他们从未真正信仰平等,而是只想换个自己掌权的旗子继续维持等级结构。


这正是“读书人不喜欢人人平等”的最直接写照——即使在没有共产党控制的自由世界,他们依然自觉不自觉地重演“争皇位”的戏码。



---


四、思想障碍:“平等”触碰了优越感的底线


接受“人人平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博士与农民工在道德、权利上没有高下之分,这对以“寒窗苦读”构建自我优越感的知识分子而言,简直是不可承受的冲击。


他们学富五车,不是为了做“普通人”,而是为了脱离“普通人”,获得社会地位与话语权。一旦接受真正的平等,他们辛苦积累的“文化资本”瞬间被归零。


这也是为何许多“知识分子”在口头上高谈阔论民主、平等,但在行动中却更倾向“精英治理”、“贤人治国”,甚至是“开明专制”。他们反对的不是“统治”,而是“不是由我来统治”。



---


五、制度依附:体制培养的精英冷漠


今天的中国教育体制本质上是一种功利性选拔机制,把读书变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竞技。从高考、研究生考试到体制内招聘,都是“筛选上升者”的机器,而非培养平等意识的过程。


这样的机制造就的读书人,习惯了踩在别人身上爬升,怎么可能转而去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们的整个上升轨迹都建立在等级差异和胜者为王的逻辑之上。



---


六、精神结构:士大夫心理与“代民做主”


中国读书人的另一个心理结构是“代民做主”,不是与人民一起平等地行使权利,而是站在高处“为民做主”。他们深信“我更懂你们的利益”,把普通百姓视为需要引导的“无知群众”。


这种心态,在表面上可能看似“为人民服务”,但骨子里是精英主义的施舍式民主,而非真正的“平等参与”。他们担心“人人平等”会导致“庸众当道”,破坏了他们的“专业优势”。



---


七、结语:不平等的读书人,无法带来真正的民主


若中国读书人不真正接受“人人平等”,他们就永远无法成为现代民主的推动者。即便口头讲自由,实质上他们仍迷恋权力;即便批判极权,内心深处仍崇拜“治理秩序”。


只有当他们放下“我是知识精英”的身份执念,真正站在人与人平等的立场上,愿意和一个小贩、一个外卖员平等对话、共担公民责任,中国的启蒙才真正开始。


否则,即使推翻了中共,也不过是“旧皇帝换新官”,本质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