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雷声大雨点小
本周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再次显示出,有关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作用的讨论空有热度而缺少实际进展。
然而看看人民币在国际上实际使用情况的数据,以及过去十年人民币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本周国际清算银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重点列出的数据再次显示出人民币的全球角色不那么乐观。相对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的规模,人民币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投总额约为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4倍。相比之下,欧元的这一比率为近40倍,更何况欧盟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活动是在都使用欧元的国家之间开展的;日圆为160倍,美元约为273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以美元结算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比例高于所有其他接受评估的国家。甚至像巴西和印尼这样的新兴市场在使用货币进行结算方面也表现出了更大的多样性。
人民币的忠实信徒可能会说,人民币的影响力虽小,但在持续增长。不过,上述数据也不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境外的人民币交易额增长25.3%。尽管比较基数较高,但这一增幅低于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韩圆或俄罗斯卢布交易额的增幅。境外人民币交易是指交易双方都位于中国境外司法管辖区的交易。
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消息一开始往往会被广泛报道,但之后很少有后续报道,给人的印象是在持续推进之中。但实际情况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许多举措陷入停滞状态,或者半途而废。
近10年前的一个重大进展是被称为点心债券的离岸人民币计价债券市场。麦当劳(McDonald's Co., MCD)和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 CAT)等美国公司也纷纷涉足这一市场。到2014年底,富时离岸人民币债券指数(FTSE Dim Sum bond index)的规模已超过人民币2,800亿元(约合397.8亿美元)。
如今新鲜感已经褪去,该指数价值不到人民币1,150亿元。该指数在2016年和2017年缩水,随后一直停滞不前。麦当劳和卡特彼勒已经没有未偿人民币债券。目前该指数纳入的债券中有近三分之二由中国政府或大型国有银行机构发行。
一种货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程度取决于持币人用这种货币可以做什么。就人民币而言,基本封闭的资本账户和投机性极强的资产市场相对来讲不太有吸引力。
除非这些情况改变,否则有关人民币国际用途的讨论恐怕仍是空有热度而缺少实际进展,有关其未来在国际金融中作用的任何宣言都会让人将信将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