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立柱架梁 跻身SDR第三位水到渠成

证券日报 2016-09-25 14:55+-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董会认定人民币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决定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这个决定将在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多年来立柱架梁的结果,人民币跻身SDR第三位也是水到渠成。

  纵观人民币入篮SDR的过程,其初始却是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探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G20因此由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的机制升级为领导人峰会。从G20峰会诞生之日起,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再次爆发就成为其重要议题之一。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全球失衡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失衡的原因则是“全球储蓄过剩”,以中国为代表的高储蓄国导致全球失衡是危机的根源。

  于是,在2009年G20伦敦峰会前夕,央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文章,指出本轮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激发了国际社会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热烈讨论,以及对增强SDR作用的关注。自此,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和增强SDR的作用开始纳入G20峰会议程。

  2011年G20戛纳峰会上,调整SDR货币篮子和继续研究扩大SDR作用成为共识。这是G20第一次对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是SDR进行重点讨论。在2011年,中方提出了“影子SDR”的概念,建议对金砖国家货币加入SDR进行模拟测算,引发了各方的思考和研究,为后来G20和IMF积极考虑扩大SDR货币篮子、特别是人民币加入SDR进行了铺垫。

  然而,2011年下半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令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无法再继续深入下去。此后,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迟迟无法落实等多种原因,G20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在2014年中断了。

  2015年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加入SDR的进程,中国与各主要大国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通过不断的讨论沟通、分析论证,中国与美、英、法、俄等G20主要大国之间逐步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其中,2015年9月份和2016年9月份,中美两国元首在两次会晤时就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美国欢迎中国在国际金融架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特别强调支持人民币加入SDR,支持对扩大SDR的使用进行研究。

  自2010年SDR审查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币跨境支付不断上升,离岸人民币市场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广泛使用”和“广泛交易”程度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向外国央行类机构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滚动发行3个月期限国债以提供人民币代表性利率、加强数据透明度、延长人民币交易时间等,切实解决了操作问题。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讨论并全票通过了SDR审查报告,认定人民币已经满足了出口和“可自由使用”标准,决定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SDR货币篮子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居第三位。

  在SDR的使用上,中国堪称表率,先是在2016年4月初同时以美元和SDR发布了外汇储备数据,又于2016年6月底发布了以美元和SDR作为报告货币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数据。8月31日,在G20杭州峰会前夕,世界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了首期5亿SDR债券,吸引了约50家银行、证券、保险等境内投资者以及境外央行类机构的积极认购,认购倍数高达2.47,显示了SDR债券的巨大吸引力。

  人民币跻身SDR货币篮子第三位的过程,其实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缩影。在成为“世界第三”后,人民币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