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成败,关键在于中国

中央社 2025-10-26 16:04+-

美国总统川普已抵达亚洲,展开为期一周的紧凑外交行程。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为美国企业创造机会、同时维持关税收入流入美国财政部的新贸易协议,将是川普此行的内核焦点,而决定川普成败的关键在中国。

川普已抵达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参加今天举行的东南亚国家协会(ASEAN)峰会。随后,他将访问日本,最终抵达韩国,届时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

对川普而言,中国是关键

川普与习近平在亚太经合会(APEC)期间的会晤—这是自2019年以来两人首次会面—可能将决定他第二任期余下时间内的美中关系走向。此次会晤的首要议题将是贸易—这也是美中两大经济体间紧张关系再次升温的焦点,备受瞩目。

正如川普自己承认的那样,对中国销美商品施加的严厉关税难以长久维持。尽管他未明言,但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经济战升级,将对美国、中国乃至全球造成严重冲击。

川普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说服习近平恢复购买美国农产品、放宽对外国企业取得中国稀土资源的限制、让美企更广泛进入中国市场,并避免爆发全面贸易战。

对川普而言,能否带着中方的实质让步与日、韩的关税协议返美,这就是胜负所在。

习近平的长线布局

BBC分析指出,当习近平于10月30日在韩国与川普会晤时,他希望展现出更强硬的谈判姿态。

正因如此,他持续利用中国对稀土的主导地位—这些矿物是制造半导体、武器系统、汽车乃至智能手机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这正是美国的弱点,而中国正在加以利用;同样地,北京也通过停止购买美国大豆,打击美国农民与并削弱川普在农村地区的选民支持。

川普总统(左五)周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东协高峰会上,与各国领袖合影。(美联社)

习近平也从“川普1.0时期”汲取了教训。这一次,北京似乎已准备好承受关税带来的痛苦。毕竟,美国—这个曾经吸纳1/5中国出口品的市场—如今已不再那么关键。

尽管如此,习近平仍必须在与美国的经济对抗与国内挑战之间取得平衡。华盛顿方面也清楚了解他的困境:青年失业率高升、房地产危机、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以及民众消费意愿低迷。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川普同意恢复出口先进人工智能芯片,或减少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北京可能愿意达成某种协议。

但这并非易事。两人最大的差异在于:川普似乎乐于掷骰子、进行豪赌,而习近平则在下一盘更漫长的棋。

问题在于—川普能否等得那么久?

亚洲盟邦渴求从关税战中得到喘息

亚洲的制造业强国—全球产出的中枢—正期待能从川普的关税中得到喘息。

有些国家已达成协议,另一些仍陷于谈判泥淖—但没有任何一方真正签下协定。因此,哪怕只是纸上落笔,或者至少谈判能有实质进展,也将是可喜的成果。

以中国为例。川普与习近平的会晤象征着关系有所进展,但两位领导人仍有许多棘手议题待解—从关税与出口管制,到一切的根源: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在人工智能与先进科技领域的争霸战。

若双方紧张关系得以缓解,将让那些被夹在中间的其他国家松一口气。东南亚或许是最陷于其中的地区—它在美国电子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却同时又严重依赖中国市场需求。

该地区对美出口在过去10年翻了一倍,但若遭遇10%至40%的关税冲击,越南、印尼、新加坡与泰国的制造业都将首当其冲。

至于日本与韩国等富裕经济体,面临的则是另一种两难。

日韩虽是美国的紧密盟友,却也必须在这段难以预测的时期内,努力锁定关税条件与投资协议。两国的汽车制造商视美国为关键市场,如今也正艰难应对这场混乱。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的首次考验

美国总统川普形容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是一位具有“力量与智能”的女性。

本周,她能否与川普创建稳定且有效的工作关系,将成为其领导能力的首次考验—也将考验日本在变动中的国际秩序中的定位。

在她首次于国会发表的演说中,高市承诺将提高日本的国防预算,表明她有意与华府分担更多安全责任。

川普此前曾多次谈及此事,预料他将要求东京为美军驻日部署承担更多费用—目前日本驻有约5.3万名美军,为美国在海外规模最大的驻军。

双方也希望敲定由高市早苗前任所谈成的关税协议。

该协议对日本汽车巨头—丰田、本田与日产—尤为有利,将美国对日本汽车的进口关税从27.5%降至15%,有望提升日本车对中国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作为回报,日本承诺在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以强化药品与半导体供应链。

川普也表示,日本将增加对美农产品的采购,包括稻米—此举在华府受到欢迎,却令日本农民感到不安。

韩国在金正恩阴影下谈关税

对韩国总统李在明而言,当前最迫切的议题是川普的关税政策。

然而,他的焦点一度被传言抢去—外界热议川普可能访问南朝鲜边界,会见朝鲜领导人金正恩。

今年8月,李在明在白宫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讨好川普,称他是“和平缔造者”。对此,川普对继2019年后再次与金正恩会晤表示热切期待。金正恩上月曾表示,他仍对川普“怀有好感”。

分析人士认为,金正恩希望通过与美国总统再次举行峰会,为其核武计划取得国际认可。但目前并无会面正在筹划的迹象。

无论如何,李在明仍有贸易协议要谈。尽管首尔官员多次赴华盛顿磋商,韩国希望将销美商品关税从25%降至15%的谈判陷入停滞。主要障碍在于川普坚持韩国须先在美国投入3500亿美元—约占韩国GDP的1/5,如此庞大投资恐引发金融危机,首尔方面深感忧虑。

  • 最新评论
  • 维多利亚

    彷佛看到了金毛狗紧抱着包子的大腿边哭边喊爹的样子了!哈哈😄

    屏蔽
  • 莘莘游子

    四、第二次贸易战:韧性体系的实战检验 2025年中美贸易战重启,表面上是关税与出口控制的再升级,实质上是美国试图阻止中国高端制造与科技自主化的继续推进。但与2018年不同,这一次中国的反应更为稳健、系统,也更具谈判主动性。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五轮中美经贸谈判中,中国没有再以购买美方产品作为主要让步工具,而是以稀土管控、科技自主、市场开放节奏作为筹码,与美方博弈。美国的目的依然是迫使中国开放市场、放松稀土出口、增加农产品进口,但中国能够在这些议题上进退自如,正是因为过去数年建立的“韧性体系”已经发挥了实质作用。 无论是在稀土领域的战略控制力,还是在农业、能源和科技产业的替代性能力,中国的谈判底气已不再依附于外部喘息空间,而是来源于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习近平所倡导的“增强体系韧性”,在此次谈判中首次体现出政治与经济层面的协同效应。 五、韧性逻辑的战略升华 中美两次贸易战让中国从全球化的受益者转变为“体系化的生存者与塑造者”。习近平关于“韧性”的思想,既是对国际竞争规律的深刻体悟,也是对中国现代化路径的再定义。所谓“韧性”,不仅是抵抗风险的能力,更是吸收压力、重构体系、实现自我强化的能力。 如今,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已不仅仅意味着更快的增长,而是意味着更强的体系稳定性、更高的自主创新水平、更广的国际适应力。中美新一轮博弈仍将持续,但这一次,中国已不再只是被动应对的反应者,而是具备战略定力与体系支撑的承压型国家。 正是在这场漫长的压力测试中,习近平的韧性观从理念走向体系,从防御走向自信,也标志着中国从“发展优先”迈向兼顾“安全优先”,两者并重的历史性转型。

    屏蔽
  • 莘莘游子

    这些表述共同奠定了“体系韧性”概念的思想基础。虽然习近平未直接使用“体系韧性逻辑”这一学术术语,但其核心思想已贯穿在对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与制度安全的综合布局之中。中国要在外部封锁与内部调整中保持稳定发展,必须拥有能够吸收冲击、迅速恢复、并从中自我强化的系统能力。 三、第二次贸易战前的深层布局与战略转变 第一次贸易战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自我重构的准备期。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在减少对外依赖、强化内部需求与技术创新。国家战略层面展开了三大关键布局: 产业链再造与供应链重构:中国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固链”工程,加快关键原材料、核心设备、自主软件、关键零部件等环节国产化替代。新基建政策推动了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安全屏障。 科技自主与创新体系建设:科技领域的自主攻关成为核心战略。芯片、操作系统、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材料等被纳入卡脖子清单,形成全国协同创新攻关机制。国家层面调整科研体制,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衔接,以实现技术独立性。 能源与资源安全战略:面对美国和西方可能的供应封锁,中国推进稀土产业链整合与出口管理机制,并大力布局新能源、核能及储能技术,确保能源体系的战略安全。 这一系列布局在短期内并未显著改变中美结构性矛盾,但显著提高了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与内部修复力。当美国在第二次贸易战前夕试图通过稀土、半导体和高科技出口管制重新施压时,中国已具备更多的战略缓冲空间。

    屏蔽
  • 莘莘游子

    从两次中美贸易战,谈中国韧性体系的形成 中美两次贸易战,是新时代中国经济与政治战略思维转型的关键节点。从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的突如其来,到2025年第二次贸易战的重燃,中国在七年间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国家战略再塑。习近平的“韧性”观念,正是在这场持续的外部压力中逐步成型并上升为国家治理理念核心之一的。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对经济增长的理解,也重塑了国家对安全、科技、产业链乃至国际合作的总体布局。 一、第一次贸易战:外部冲击下的战略警醒 2018年,美国以贸易逆差、知识产权、产业补贴为由,发动了针对中国的关税战和科技封锁。彼时的中国,仍处于高速增长惯性中,经济外向度高,对美高科技依赖深。贸易战暴露了中国供应链的薄弱环节——芯片、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甚至一度导致部分高端制造停滞。 这场冲击让中国高层认识到,单纯依靠全球化与市场逻辑无法保障国家安全。习近平在主持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制度优势是治理效能的根本保障”,这是对“韧性”思想的初步制度化回应。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标志着国家战略从追求增量增长,转向防范系统性风险与强化自我修复力。 二、从危机中提炼出的“韧性”思想 在第一次贸易战后的数年间,“韧性”(resilience)逐渐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关键词。 2020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增强产业链韧性”; 2020年9月企业家座谈会,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2021年G20罗马峰会,提出“增强全球经济韧性与稳定”; 2021年《求是》文章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强大治理效能与韧性”。

    屏蔽
  • 莘莘游子

    这场贸易战中,中国出人意料地亮出了稀土这张底牌。美国人显然被震惊到了,那是一种始料未及的、带着几分慌乱的惊讶。可惊讶过后,华盛顿的高层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明白,这一招的分量非同小可,“川普,你把局势弄砸了。”成为私下里心照不宣的感觉。 在那之后,所有的目光都投向白宫——看川普接下来会如何收场。财政部长贝森特当场怒斥中方代表李成刚“太过强硬”,而川普及其谈判团队则多次要求重启磋商,急切得近乎失态。 至于刚过去的吉隆坡的那场谈判,习近平似乎选择了留一线:这并非退让,而是不愿让局势滑向两败俱伤的深渊。毕竟,他还有布更大的棋局。 无论如何,这一次之后,中国真正握住了一件可以左右局势的平衡之器,让美中双方都不得不重新权衡彼此的力量与底线。

    屏蔽
  • 吴敬中

    狗屁文章。包子连发言都要先看小本子,包子谈判,只会下面的人谈好以后,他去签字。包子自己怎么可能充当谈判手?更别说还是面对世界级的吵架王,作者觉得可能把分歧留到包川见面,再讨价还价吗?只能说预设的议题,见面之前已经有了结果。唯一的意外是川普会不会临时加俩新议题,考验包子临时决断能力。都知道,川普擅长这个,而包子最不擅长这个。

    屏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