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方位让步 为“觐见”川普预热

联合早报 2025-10-26 14:20+-

为期两天的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10月26日(星期天)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落幕。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说,中美官员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为两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奠定基础。这意味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川普10月底在韩国的会晤已没有悬念。

这次川习会是川普今年初再度入主白宫后中美元首首次会面。尽管中美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分歧依然严重,美方甚至一度放风称川习会有可能落空;但考虑到中美关系的特殊重要性,双方最终还是从大局出发,尽量排除障碍,让川习会得以实现。

中美在吉隆坡的经贸谈判,就是为川习会预热。按照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的说法,这次谈判“进行了广泛讨论,涉及各种议题,谈到延长停火(贸易休战)协议,也谈到稀土……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关键时刻,两国领导人将在未来几周就进展举行一次非常富有成效的会谈”。

川普本人10月25日也表示对中美达成协议有信心。他在启程前往马来西亚访问时说,对10月30日与习近平的会谈充满希望,并称双方将讨论农业领域和芬太尼出口问题。“我们将讨论很多事情。我认为,我们很有可能达成一项非常全面的协议。”

中美吉隆坡谈判前,美国展示了强硬姿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10月24日宣布对北京是否履行中美2020年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展开调查,评估中国未履约对美国贸易造成的负担或限制,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美国还声称考虑限制包含美国软件的产品出口至中国,包括笔记本电脑、喷气发动机等高科技产品。

美国财长贝森特10月15日还点名攻击中国谈判代表李成钢,称其失去理性,行为异常,“以为自己是战狼”。

虽然姿态强硬,但美国现阶段对中国的需求基本都摆在台面上:一是要求中国放松稀土管制,让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不受稀土受限的影响;二是要求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尤其是大豆,否则川普的选举票仓可能受到冲击,影响明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在国会中的席位;三是希望中国购买美国能源,减少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迫使俄罗斯回到谈判桌。

其中,美国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的就是稀土供应。美国近期展开一系列行动,包括与澳大利亚等国家达成矿产协议,力图打破中国在稀土产业的垄断地位。但抛开中国重建稀土产业链,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需要时间的过程,不是三五年内就能解决。

中方认为,美国在谈判前的强硬姿态不过是“虚空造牌”,或是应用美国总统川普经常采用的极限施压手段,意在为谈判增加筹码。对此,中方没有过多与美国进行口水战,只是在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和购买大豆等问题上毫不松口,迫使美国在谈判中让步。

但中国在稀土和购买美国农产品等问题上的强硬姿态,也是为了谈判增加筹码。中国目前并没有真的与美国“脱钩断链”的底气。

10月23日闭幕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当今世界,中国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就不能与美国彻底闹翻。

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10月24日对中美吉隆坡谈判表示乐观。他说:“此前的四轮中美经贸磋商证明,中美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找到解决彼此关切的办法,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

为期两天的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10月26日(星期天)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落幕,为两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奠定基础。这意味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与美国总统特朗普10月底在韩国的会晤已没有悬念。 (法新社)

为期两天的中美第五轮经贸谈判,10月26日(星期天)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落幕,为两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奠定基础。这意味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与美国总统川普10月底在韩国的会晤已没有悬念。 (法新社)

由此可见,中国已打算在稀土,购买美国农产品,控制芬太尼流入美国,甚至减少俄罗斯能源进口等方面向美国作出让步,以换取美国在关税和高科技产品限制等问题上对中国作出妥协。不过,双方的让步都不会一次到位,都要为对方可能的“变脸”留有余地。

中美吉隆坡谈判的成果为10月底的川习会创造了条件。过去几年,中美元首也举行过几次会晤,但每次会晤后不久,两国又陷入新一轮较量。这次川习会能否改变中美长期博弈的局面,答案也未必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