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红越亏 横空问世的中国AI 陷进退失据
DeepSeek光环褪色,吸引力已大不如前,这点可从近期的下载量看出来。 根据QuestMobile推出《2025年第二季AI应用价值榜》显示,第一季还在冠军的DeepSeek,月均下载量仍有惊人的8111.3万,但第二季就骤降至2258.9万,降幅高达72.2%。
专家指出,DeepSeek的“流量红利转为算力负债”,主要是DeepSeek透过免费、高效、大众化入口快速获得大量用户与曝光,短期内带动用户数大量飙升。
不同于ChatGPT有Plus订阅,DeepSeek采取完全免费开放策略,无法将流量转化为可预期收入。 只要用户数增长、模型变大,其算力需求与成本成倍上升,成为一种“越红越亏”的窘状。
分析师指出,DeepSeek的中国竞争同行中,百度的文心一言可直接在百度App中使用,流量入口庞大。 至于字节跳动的“豆包”则整合到今日头条、抖音和飞书,阿里推出“通义千问”整合了钉钉、淘宝等。
但DeepSeek并没有任何的“平台绑定”,只能靠官网或下载引流,不但流量成本高,也缺乏流量回流、回访率低。
流量无法变现 资金成本惊人
根据SemiAnalysis报告,GPT-4 每次推理约成本为1.3–2美分/token。 虽然DeepSeek使用精简架构(类似 LLaMA 或自研 RNN-VL),但 平均推理每轮仍需0.1–0.2美分(若使用 10B–30B 模型计算),以百万级日活估算,每日即消耗数十万至百万人民币的GPU成本。
以DeepSeek在高峰期时的月活跃用户(Monthly Active Users,MAU)超过3.6亿人次计算(约每日1,200万 DAU),若平均每人每天对话10次,每次平均响应400tokens,每日推理量高达480亿 tokens。
其成本约每日1500万人民币,一年就高达54亿人民币以上的推理支出。 因此,若没有订阅收入或广告导流营收,即使每日只有10 万 DAU,仍要烧掉约数百万人民币/月的运营成本。
分析师直言,若没有足够的变现机制支撑,这些流量越大、平台反而亏损越多,就会形成类似负债循环。
反观OpenAI,截至今年7月底,其周活跃用户数突破7亿,较3月份5亿快速成长。 根据《The Information》指出,今年前7个月,OpenAI年化收入已翻倍至120亿美元,较去年40亿美元大幅成长,用户成长是推动营收上升的关键因素。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OpenAI月收入约10亿美元,相比今年初约5亿美元大幅跃升,主要驱动力来自更多企业和个人订阅其用于编程和其他任务的聊天机器人服务。
字节跳动的AI智能助手“豆包”,上季下载量同行成为领先者。 (撷取自中国社交平台)
字节跳动的AI智能助手“豆包”,上季下载量同行成为领先者。 (撷取自中国社交平台)
中国同业跑出新黑马
在中国同行中,今年第二季字节跳动其下的AI智能助手“豆包”,下载量成为同行领先者,至于其他的Kimi、智谱、文小言、通义等AI智能助手类,其月活跃用户也出现下滑。
所谓的月活跃用户(Monthly Active Users,MAU)是一个衡量在线服务(如应用程序、网站等)用户活跃度的重要指标。
中媒指出,中国AI智能赛道上跑出了黑马,在“AI+办公”领域,ima月活环比增长190.2%,360文库月活环比增幅达134.5%; 在“AI+教育”领域,字节旗下的豆包爱学月活为756.2万,而作业帮上的快对AI月活为高达1044.4万。
这些上述名单是根据月均下载量与月活跃用户数(MAU)两大核心指标,揭示AI应用“中场战事”的新变局。
DeepSeek的月均下载量暴跌,专家指出有几个原因,包括“高性价比”标签被市场一点点撕下,进一步加剧了流量的流失。 看到此趋势,中国阿里、字节、百度等大厂纷纷推出API价格更低的同类模型。
此外,被其他应用程序接入后,用户被分流。 属于通用型智能问答产品,在办公室、学习、娱乐等垂直场景对用户的深度绑定不足,也导致其用户吸引力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曾被寄予厚望的DeepSeek-R2模型,原先计划5月初发布,至目前仍未见踪影,引发市场对其技术迭代能力出现质疑。
美国芯片禁令 成功打击DeepSeek推新模型
经济学人指出,美国切断了高端半导体芯片供应后,中国却首次生产出可与硅谷设计相媲美的开源模型。 今年初,DeepSeek 凭借v3模型及其后续产品惊艳全球。
尽管有许多限制,中国企业仍在持续训练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模型。 由Google和Meta的校友创立的北京实验室Moonshot AI,在今年7月发布了Kimi K 2模型后,一跃登顶全球排行榜。
据报道,Kimi K 2拥有比任何开源同类模型都多的参数(模型中人工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被称为参数),在编码能力测试中超越了西方竞争对手Chat GPT 4.1,在科学知识测试中超越了Claude 4 Opus。
但要让这些AI模型真正令人惊艳,关键在于实际使用,这正是芯片限制打击最严重的地方。 专家指出,芯片短缺影响了AI实验室训练完模型后所需的数据中心运算,这导致系统部署受到阻碍。 现在延迟、使用限制与连线中断已成为常态。
专家指出,Kimi K2模型推出后,用户表达使用心得,得出Kimi K2真的非常非常慢(SLOOOOOOOOOOOOW)“。 根据《The Information》指出,DeepSeek也选择延后发布最新模型,以避免类似的效能瓶颈。
专家指出,中国AI智能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快”与“稳”已成为用户最在意的2大指标。 阿里巴巴因为本身拥有强大的云端基础架构,即使面对芯片限制,仍能维持模型运行顺畅,Z.ai 推出的GLM-4.5与4.5 Air时,更是主打速度与效率,这也正回应了目前市场最敏感的痛点。
相较之下,DeepSeek的延后发布策略,虽有稳健考量,但也让其短期内在市场上失去话语权与用户青睐,这是导致用户下载量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深度连结
DeepSeek团队来自中国清华大学与中科院,其资金与商业化路径几乎完全依赖中国内部市场与政策支持,这与OpenAI、Anthropic、Mistral等国际对手形成极大对比。
专家指出,DeepSeek背后主要投资者为中国本地创投,例如红杉中国、半官方创新基金等,并没有来自欧美、日本、中东主权基金等多元化资金池。 一旦中国资本市场出现AI热潮降温,或对IPO审核趋严,将直接卡募资渠道与估值空间。
此外,DeepSeek并无全球云端平台加持,难以出海遍布全球,相较OpenAI与微软Azure紧密合作、Anthropic与Amazon结盟、Mistral透过AWS扩展全球,DeepSeek在欧美缺乏商业客户或策略伙伴,进不了高价值企业用户圈。
目前DeepSeek仅在新兴国家和中东地区,例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朗、印度、印尼、菲律宾等地占比出现上升的现象。
分析师指出,许多中东与非洲国家尚未建立自己的基础大模型,刚起步阶段,有可能接受来自中国的模型替代,这些地区对GPT-4有付费障碍,包括信用卡/网络等限制,但总体规模与黏着度不足以撑起整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