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紧握勒索全世界的武器 代价怵目惊心
在美中科技与贸易战的喧嚣背后,一个鲜为人知的中国内陆城市——包头,正悄然掌握着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命脉。 这里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绝对权力,以及为此付出的惨重环境代价。 德国《南德意志报》记者深入这座“稀土之都”,为我们揭开了这场资源战争背后,怵目惊心的真相。
世界电子产业的心脏在内蒙
这里的白云鄂博矿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床,其产量与储量更让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 稀土并非单一元素,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它们是制造强力磁铁、特殊玻璃、精密激光和电池等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成分——从iPhone、特斯拉电动车到F-35战斗机,无一例外。
正是这种独占性的地位,让稀土成为北京手中最强而有力的经济武器。 每当国际政治紧张,特别是在与美国的贸易争端中,稀土牌便会被搬上台面,成为恫吓西方的筹码。 北京深知,一旦切断稀土供应,从半导体到国防工业,整个西方世界的高科技产业链都可能面临瘫痪的风险。
1957年正式投产的白云鄂博铁矿,如今已开采一甲子。 当初曾有“以铁为主”还是“以稀土为主”的定位之争,1965年基本确定“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多位专家表示,对白云鄂博矿的开采过去比较粗放,铁矿石中所含的其他矿产资源,都随着选矿废渣、废水进入到尾矿库里,等于白白浪费。
新华社指出,白云鄂博矿是世界公认最大的稀土矿,也是全球唯一具备17种稀土的丰富矿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宏瑞表示,白云鄂博的稀土,实际上不止目前普遍认为的占中国83.7%的储量,“它可能超过世界目前探明储量1.2亿吨的总量”。
垄断的代价:一座浸泡在毒水中的城市
中国藉由稀土支配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权柄,却是以牺牲当地环境与人民健康为代价换来的。 《南德意志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在包头市郊,存在着一个面积广达10平方公里、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尾矿坝——一个储存着数亿吨提炼稀土后剩余放射性与剧毒废料的人工湖。
这个巨大的毒湖,透过没有任何防护的土壤,持续将含有砷、铅等重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钍的污染物渗入地下水。 记者在现场目睹了令人不安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土地寸草不生,而当地居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旁。 一位在附近耕作超过30年的农民受访时无奈地表示:“这里的水,已经没人敢喝了。 牲畜喝了会生病,种出来的庄稼,我们自己也不敢吃。”
官方数据显示,包头当地居民的癌症发病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肺癌、胰腺癌和血癌。 尽管官方从未将此与稀土开采直接挂钩,但在当地人心中,答案早已不言而喻。 一位当地学者更沉痛指出:“我们用牺牲好几代人健康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的经济发展和战略优势。”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矿场”
中国的稀土战略,并非一蹴可几。 从邓小平时代的“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宣示,到21世纪初,北京开始有计划地整合国内稀土产业,透过设定出口配额、打击非法开采,并利用低廉的环保和人工成本,成功将全球的稀土提炼与加工产业链紧紧地抓在手中。
过去,西方国家(如美国的Mountain Pass矿场)也曾是稀土的主要生产者。 但由于无法与中国的低价和宽松环保法规竞争,这些矿场纷纷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关闭。 直到近年,西方世界才惊觉自己在关键资源上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已经深到无法轻易摆脱,这才急忙试图重启国内生产、寻找替代供应链。
中国垄断稀土,短期难以改变
奥地利经济部出资成立的“供应链情报研究所”(Supply Chain Intelligence Institute Austria)发表最新报告,警告欧美国家对中国稀土产品的依赖程度比过去评估所认为的更加严重。 目前中国掌握了全球91%的稀土加工能力,而在重稀土方面更是没有任何其他的替代来源。 欧美国家虽然正在试图重建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但这并非中短期能够达成的目标。
除了美国正在全力削减对中国稀土产品的依赖,欧盟也推出了《关键原材料法》,大举投资本土的矿产计划。 不过根据ASCII研究所估计,即便到了2040年,欧洲对中国的稀土依赖度仍将高达85%。 因为仅仅关注矿石开采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关键的中间生产工序仍被中国牢牢掌握。 当初由于利润微薄、污染严重几乎全数转移到中国的稀土产业,想要在西方重建供应链仍需要长时间的规划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