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 一个永远出不了师的模范生

风传媒 2025-07-03 23:38+-

作者胡又天:6月26日马英九第四次参观大陆离开前演讲脱稿,宣称两岸统一必须尊重台湾人的意愿,如何评价? 我的答案如下:马英九是那种,真在乎别人看法的人。

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马英九就是个一辈子拘于小节的人。 什么是“小节”? 就是他所认知、所接受的道德教养、主流舆论、普世价值。 所以,只要你能在舆论场上成功主导“小节”,你就可以牵住他。

换句话说,谁能带到风向,谁就能在马英九心中打下思想钢印。 而因为时代变化很快,他的思想钢印就很多,而他又念旧,哪一个都抛不掉,后来的钢印也覆盖不了前面的,所以即便彼此冲突,他还是一个也不愿放弃,他只想找到、做到一个能尊重所有人想法,对大家都好的路。 即便这愈来愈不可能,也被越来越多人鄙夷、嘲笑,他还是这么个想法,也还是这么个做法。 所以我对他的评语是“愚不可及”。

这是一个正面评价,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只要有一失,我们嗜血的键政网友就可以把你踩死; 而愚者,就是在座各位不愿做,就算装也装不像的,可有时候还真就需要一个愚者,来在事已似无可为的时候,再为你多说一句话,再给人多一点缓冲,即便这已无用,或者已是负作用。

两蒋时代,主流是传统儒家思想加近代国族主义,也就是三民主义,他就是那底下的模范生。 他的大学时期,保钓运动兴起,一时间在舆论上锋芒旺盛,盖过了一味求稳的国民党主流口径,他又和里面许多人来往、交友,想要得到他们的认可与认同,但夏潮的毛铸伦主席说得好:“保钓运动到最后,不是走向统就是走向独,不管哪一种都会危害到国民党的统治。 ”(这是他亲口跟我说的)而马英九想要两面讨好,自然就不会被认可,那些搞运动的一看就知道马那种人和他们走不到一路。 马英九后来也就乖乖听国民党话、跟国民党走,当小蒋秘书。

他说过很多次:他这辈子最崇敬的人是经国先生,那种承担一切的样子。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马好像没有引用过这句话,但蒋经国就是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一种人。 而在小蒋之外,马英九还钦慕另一种人,就是王晓波这些保钓运动的老大哥。

解严后,本土化和舶来的进步主义、多元主义、后殖民、后现代这一堆解构威权的思潮跃居主流,从文艺界到学术界,都把蓝营、保守派压得死死的。 马英九也在这前面低了头,讲“新台湾人”,和稀泥。

他做市长,几次台风、地震灾情,欧美记者来采访,他就在人家镜头前对麦克风来讲英文,那种急切想要显露“我会英文”,想要得到人家肯定、赞许的神情,溢于言表。 当时我看到新闻界长辈在聚餐时谈起他这样,都摇头叹息,说太没格调。 你理当要有作为堂堂正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但还是没想去打破时代的烙印,就这么急切地媚美。 由此亦可见美国对他们这一代人的烙印之强。 他们这辈有一些人是在保钓期间,在各种争锋、冲突中达到了对美除魅,但马英九不是那种人。 马英九是那种除不了魅的人,是稍强一点者都可以魅到他的人。 (相关报道: 赖祥蔚观点:护国神山与电池国力—马英九走访宁德时代的省思 | 更多文章 )

他上位之前,有一两次,我在一些聚餐场合,看到他正好在隔壁间,这边长辈就说请他来一下,跟他敬个酒什么的,他也真来了。 当下啊,我们这些长辈,真是欣慰,相继来握手、拍肩,给他真挚的祝福; 那拳拳的盛意、殷切的期许,你能想象吗? 我亲眼所见。 马英九的反应,虽然也无非就是那样谦谦君子般大方中带点腼资的握手、点头、谢谢、我会努力承载这份期望,但比起其他政治人物,马英九给人的感觉总要真上几分。 为什么呢? 我现在的看法是,因为他这一辈子的自我实现,就是建立在一个个这样的时刻上。 长辈们的认知或许还没,或许不愿更新到当前这个对老蓝军残酷无情的版本,还愿意带点愚直地寄望于他,而国民党内还真就只有马英九载得动这点愚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