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14世被寄望拯救世界

联合报 2025-05-08 19:18+-

2013年2月,教宗本笃16世宣布辞职的消息震惊全球。

当时,美国总统是奥巴马,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Mario Draghi)才在伦敦的全球投资会议上发表“不计代价”(whatever it takes)保卫欧元的承诺不到七个月。 那时候,英国仍是欧盟成员。

世界虽充满矛盾与阴影,例如伊拉克战争这类错误的暴力行动仍历历在目,但整体看来,全球化秩序仍撑得住。 而相对之下,被丑闻、内斗与各种矛盾撕裂的天主教会,反倒是摇摇欲坠。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来自阿根廷的Jorge Bergoglio被选为教宗方济各。 他的使命,是在许多人认为教会已无可救药之际,挺身而出挽救信仰的根基。

如今的教会,不但比当年更加稳固,也更具全球影响力。 反而是世俗世界濒临失控,充斥着国族主义、仇恨与暴力,政局混乱、信念崩解。

意大利小说家拉吉欧亚 (Nicola Lagioia)当地时间7日晚间在“新闻报”(La Stampa)撰文,标题是:Francis Was Chosen To Save The Church, Leo XIV Is Called On To Save The World.

西方社会正深陷一场惊人的政治与身分认同危机。 美国的现况,近似作家菲力普・罗斯(Philip Roth)笔下《反美阴谋》(The Plot Against America)中描绘的恶梦; 欧洲则像极了穆西尔(Robert Musil)《没有个性的人》(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里对奥匈帝国的讽刺:一个兼具高文化与轻浮、拜占庭式细腻与哈姆雷特式犹豫的文明,宛如一艘正驶向冰山、却还陶醉于自鸣得意乐声的小船。

在过去12年间,当国与国的政府渐趋虚弱、甚至丑恶可憎之际,方济各领导的教会愈发像个稳定的精神中枢。

当各国政要无心处理气候变迁时,是教会在通谕中呼吁人类对永续发展负责,并留下历史性的篇章;

当美国对加沙惨剧漠然,欧洲支支吾吾时,是教宗方济各选择直言不讳;

当世界陷入权力法则,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时,是教会站在弱势与贫困者那一边。

而如今,一个新时代降临了。

我们是否应该期待新任教宗良14世(Pope Leo XIV),能够在川普、冯德莱恩(欧盟执委会主席)、梅洛尼(意大利总理)与马克龙(法国总统)至今徒劳之处取得突破?

本质上,教会的职责并非拯救世界免于战争、经济危机、气候灾难与独裁横行。 教会是一个宗教机构,其政治影响力若有,也应是附带的结果,而非目的本身。 方济各曾说,教会绝对不是也不能变成公民团体(NGO)。

这点,西班牙作家哈维尔・塞卡斯(Javier Cercas)在其著作《世界尽头的上帝狂人》(God's Madma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中有深刻描写。 他在书中回忆2023年随教宗出访蒙古的经历,映照出这个世界的矛盾处境与荒谬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