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简体中文世界骗了,安倍国葬的亮点出乎意料
在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国葬之前,自卫队员等进行排练。9月26日下午摄于东京都千代田区的日本武道馆。(共同社)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7月8日在为自民党本派阀党员作国会议员助选的过程中遭枪击身亡,于此后第四天由家族举行了葬礼。
但在两天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在秋季为安倍晋三举行“国葬”。
这是战后日本政治家第二位享受此殊荣者。1967年,日本最杰出的首相之一吉田茂身故,时任首相佐藤荣作力排众议为其“政治师兄”举办了废除《国葬令》后的第一次国葬。
然而,在安倍晋三的“国葬仪式(正式名称)”今天举行前后,中文世界的舆论反复浓墨重彩地炒作两点:
G7集团成员国现任主要领导人,除了岸田文雄自己和美国副总统哈里斯以外,均以各种理由未访问日本参加国葬仪式;
日本民间及反对党的反对声浪甚高,民调显示逾6成的日本国民反对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耗费国民税金为前首相举行国葬,甚至出现了为此自焚的极端例子。
一些舆论有意识地把安倍晋三的国葬与不久前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国葬进行对比,强调后者花费少,但规格更高、更为隆重。
其实,对于一位亡者,对于一位遭遇枪击身亡的不幸者,不管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都大可不必抱着如此酸溜溜的姿态,以极力贬低它来求取某种心理安慰。相反,大方一点、厚道一点,更有助于树立自身的形象。
虽然安倍晋三担任了日本宪政史上历时最久的首相,但他与已故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无论是出席人员的级别,还是高级别人员的人数,伊丽莎白比安倍晋三更优,不足为奇。
首先,英日两国的政治现状和国际地位不同。
英国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代“全球性大国”,迄今仍有不少国家奉女王为国家元首,或是英联邦成员,堪称其“亲戚国家”的也不在少数——比如美国。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语言纽带,在英语世界,在国际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无形的影响力。
英国是二战的战胜国,是战后世界秩序的主要塑造者之一,是联合国安理会、七国集团等重要国际组织成员或领导成员,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而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至今仍未脱离其影响,尽管它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拥有发达的科技能力,但还不是一个“正常国家”,也不被允许拥有“军队”,它的国际地位与英国还不在一个等量级上。
其次,伊丽莎白是国家元首,而且登基为王长达70年,是当代世界史和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国内外均拥有超越国界的影响力。同时,由于女王是虚位君主,在位期间做的绝大多数都是人尽皆知的好事,更容易赢得信任和好感。
而安倍晋三虽然在日本国内是任职最久的首相,但他只是内阁首相,从尊崇地位、任职长度和国际影响方面看,与伊丽莎白有很大差距。
各国选择参加与否,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其中“对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安倍晋三担任实职,一方面他受到尊重和追捧,另一方面他可能明里暗里也结怨不少,各国不可能采取像对伊丽莎白那样的态度对待一个富有争议的实权政治家。
第三,英国女王的国葬刚刚举行,其规模和规格之高堪称世纪级的,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稍后举行的安倍晋三的葬礼,舟车劳顿之余,也不想再多折腾了吧。
第四,岸田文雄在安倍家族举办家族葬礼后又提出国葬决定,功利性的考量是主要原因。这就是其高调宣称的“吊唁外交”,这可能是影响安倍晋三国葬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国家可能会出于各种考虑,不愿配合现任首相的外交意图。
从葬礼的花费看,实际包括了很多岸田文雄内阁开展外交活动的支出,因此比起女王的葬礼来,并不算多——英国内阁可未想着借这个机会搞外交,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跟英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假如岸田文雄在安倍晋三去世后不久就举行,而且更单纯些,应该会出现比今天更隆重的情形。
经过两个多月的“消化”,日本国民对安倍晋三的好感已趋于淡化,更现实的问题成为优先考量对象。
结合这些情况看,日本政府为安倍晋三举办的国葬仪式,其规模之大和规格之高十分罕见,在新世纪仅次于伊丽莎白,超出了日本国的实际地位,体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其重要盟友与伙伴对这位前首相的高度认可。
美印澳三国在安倍晋三去世后当日发表的联合声明说,对安倍晋三去世表示哀悼,并称安倍晋三是“为(日本与)各国的关系带来变革的指导者”。
根据报道,作为日本55年来再次为前首相举行的国葬仪式,安倍晋三的葬礼共有2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机构的代表出席,来自国外的大约有700人,其中包括50个国家元首代表团。
其中比较有亮点的是,美国派出了副总统为团长的代表团,成员包括内阁级官员——贸易代表戴琪,这个规格是很高的了,毕竟,总统年迈,且刚参加了女王葬礼,而且安倍晋三名份上是内阁总理大臣,与总统不是一个级别的。
安倍晋三生前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及“自由与繁荣之弧”的周边和沿线国家的很多国家领导人都去了。
尤其是,其大力倡导的“民主安全菱形”和“四方安全对话”的成员国领导人都有参加,除了哈里斯以外,还有印度总理莫迪、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均到访日本。而后者更是携三位前总理的庞大阵容。
由是观之,安倍晋三在世之时提出的主要战略思想和地缘政治概念得到了相关国家的高度认同,并通过参加国葬仪式的方式予以支持,进而借此机会重申和强调其倡导的理念和政策。
而这同样是岸田文雄不顾民众反对坚持举办国葬仪式的重要原因——并且得到了美国总统拜登的亲自“提点”——显示出高调举办安倍葬仪得到美国支持。
在安倍晋三遭枪杀的第二天,拜登在与岸田文雄的电话会谈中强调,安倍晋三提出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以及日美澳印“QUAD”框架,是“重要的不朽的遗产”。
宣示继承安倍晋三的“政治遗产”和“遗志”,是岸田文雄通过其国葬仪式想要向国际社会、向印度-太平洋周边国家、向其主要盟伙伴特别是美国凸显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安倍亡后的同一份联合声明中,美印澳领导人赞扬了安倍晋三为“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所做的不懈努力,并“希望通过进一步强化各项措施,实现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以此赞颂安倍晋三的的名声”。
因此,美印澳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出席、大力支持日本举办安倍晋三的国葬,表明继续发扬安倍晋三的重要地缘战略思想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政策行动中,是其重要意图。
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包括大国关系的演进中,安倍晋三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他是最早提供原创战略思想、实现路径和具体方法,大力鼓吹,并以一国领导人的地位十数年如一日积极推动,逐渐得到其盟友及伙伴的肯定与支持,进而极大地影响世界格局的。
比如现在炙手可热、被超级大国确定为国家主要战略之一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最初起源于安倍晋三与麻生太郎2006年共同提出的“自由与繁荣之弧”;2007年,安倍晋三在第一任首相期间,出访印度推出了印太战略的雏形;2016年,又是安倍晋三第一个在肯尼亚的演讲中提到“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理念,次年他在再次访问印度途中,倡导“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并得到莫迪的积极呼应。
2017年,美国前总统川普在岘港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2018年,美国政府正式制定了第一份“印太战略”报告。拜登入主白宫后,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印太战略,并使其在制度化、机制化和常态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包括“印太经济框架”的组建以及两次面对面“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的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