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时代 和她的政治遗产

中央社 2018-12-12 12:04+-

梅克尔(AngelaMerkel)的政治遗产是什么?上周末她卸下坐了18年的基民党党魁大位,开始安排接班后,德国社会就开始热议这个话题。

在曼罕大学(University of Mannheim)任教的盖瑟特(Philipp Gassert)率先发难,写了篇名为"梅克尔划下一个时代"的短文,登在知识分子爱看的"时代周报"(Die Zeit)网站上。他的初步结论是光梅克尔已经当总理13年之久的这个事实,"梅克尔时代"这个概念就可以成立。

但到底是废除核电、开放边界接纳百万难民,以寻求共识为导向的务实执政风格,还是招牌的菱形手势、或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理和东德人总理会留在德国人的记忆中?这位历史学家相信以上都对,不过他特别指出,德国在梅克尔的领导下走向多元和开放,最足以说明她的政治遗产。

从前总理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到梅克尔的过去这20年,德国社会主要被两个问题撕裂:德国在欧洲和全球的角色、以及德国到底是不是一个移民社会。梅克尔的答案很清楚:德国无法独善其身,她因此极力捍卫欧元、也就是欧盟统合的成就,并带领德国在世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至于后者,仅管许多德国人拒绝承认德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和多信仰国家的现实,转而支持排外势力,梅克尔一再重申:"伊斯兰是德国的一部分。"她在2015年难民潮高峰时一再被引述的句子"我们一定办得到",现在听来彷彿指的是德国一定能成功让外来移民融入,成为一个多元包容的移民社会。

回顾德国在过去20年来的改变,这一点的确是梅克尔留下的政治遗产。2000年她竞选基民党党魁时,台上最后一位讲者、来自西南部的大老费宾格(HansFilbinger),公开反对女性有堕胎的权利,严词批评同性伴侣可以去登记是"扭曲宪法",当时台下以中高龄男性为主的全国党代表还欢声雷动。

18年后,3名党魁竞选人当中,有一人是38岁的出柜男同志,他对政治的热情风靡全场,不过最后还是由梅克尔心仪的接班人克朗普凯伦鲍尔(AnnegretKramp-Karrenbauer)出线,台上一名女性将党魁宝座交到另一名女性手上,台下全体起立鼓掌。用"保守党"这个字,已难以定位这个全名为"基督教民主党"(CDU)的德国第一大党。

最新一期的"明镜周刊"(Der Spiegel)在"梅克尔走了还剩下什么"的长文中,因此用"静悄悄的革命者"来形容梅克尔。德国战后70年来,有长达50年总理都是基民党籍,基民党的改变,正反应了德国社会的惊人变化。

12月10日是国际人权日。70年前的这一天,联合国在刚结束的二战阴影下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70年后,联合国在摩洛哥马拉喀什(Marrakesh)批准"全球移民契约"。这是联合国史上第一个针对移民的全球协议,然而重要国家的领袖全都缺席,梅克尔是在场唯一的知名领袖。

"我相信,今天是很重要的一天。"梅克尔在演讲时以少见的高调口吻,强调"普世人权属于地球上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移民的问题唯有透过各国合作才能解决,"合作才能让地球更好"。尽管世界上走民族主义回头路的国家愈来愈多,反对移民的美国和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全都杯葛这份协议,梅克尔还是无畏逆流,奋力倡导多边合作的国际秩序。

进入政治生涯末期的梅克尔,显然已经开始在捍卫她的政治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