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屡曝命案 共享经济泡沫崩盘
滴滴出行近日再次发生的女乘客遇害事件又一次把共享经济推向了公众的关注焦点。
无独有偶,一名21岁的空姐几个月前在郑州使用顺风车时遭到司机性骚扰后遇害。《南方周末》援引媒体报道和法庭文件统计,过去四年来,至少有53名女乘客曾遭滴滴司机强奸或性侵。
滴滴出行两年前收购了美国知名网约车公司优步(Uber)在中国的业务,进一步垄断了国内市场,并奠定了公司在共享经济中不可一世的地位。
数量庞大的网络大军和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平台为共享经济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温床,而它的扩张速度让人难以置信。
今年年初发布的最新《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逼近5万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近五成。同年,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量超过了700万人,而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7亿人。
但在看似形势一片大好的中国共享经济背后,因盲目跟风、商业模式漏洞和社会信用缺失等问题而产生的行业风险也逐渐露出了真容。
独立经济学者、美国高地智库研究员秦伟平认为,中国共享经济是传统行业供求关系失衡的产物。
“在中国,可能因为整个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传统行业可能都是供过于求,当共享经济的概念诞生之后,很多创业者和资本会追逐利润然后涌入这个空间。它在某些行业共享意义不大的时候也强行进入,或者偷换共享经济的概念,来吸引市场和资本的关注。”
近年来,这样的市场炒作的确让人应接不暇,有些共享产品甚至令人啼笑皆非。
去年9月,厦门情趣电商他趣在北京三里屯展出了五个宣传用的“共享女友”。她们并不是真人,而是市价过万的实体硅胶娃娃。用户不仅可以定制娃娃的发型和肤色等体征,还能为她选购服装和道具。在下单后,用户要支付高达8000元的押金,而每天的租金为298元,租用更长时间会有优惠。“共享女友”展出后不到几天,北京警方就因涉嫌低俗为由叫停了这个项目,并罚款处分了涉事公司。
在很多人看来伤风败俗的“共享女友”也许是个极端例子,但类似的商业奇葩在共享市场上比比皆是。
现居美国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梅凤杰借用这样一个笑话形容中国鱼龙混杂的共享经济市场中的投资乱象。
“(当)一头猪站在风口的时候,猪都会飞起来。现在由于整体实体经济受到了很多的挫折,所以在这方面他们(企业)往往弄一些新的概念来吸引投资。当然(由于)法律制度上的缺陷造成了很多人可以通过这个新的理念来敛钱。”
与美国优步和民宿预定平台爱彼迎(Airbnb)这样对已有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分享的公司平台不同,中国近年来出现的共享公司大部分选择事先购置产品,然后向特定市场做定点投放。有评论人士认为,这更像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的短期租赁行为,和传统意义上的共享经济相差甚远。
梅凤杰指出,很多初创公司选择自行提供共享商品不仅属于盲目投资,还暴露了社会信任和法制的缺失。
“中国社会互相的信任度非常差,也没有一个征信 的体制。没有这个诚信体制的话就造成人们互相怀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像西方这种共享经济在中国就很难实现。因此,它就采取企业投资来提供共享(资源),这种情况当然是跟西方的有很多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法律制度造成的。”
他还说,中国政府之所以大力推行共享经济是因为看到了它对中国疲软经济体的提振作用,但滞后的监管制度意味着共享经济将会牺牲更多投资人和消费者的权益,甚至连他们的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
据央视财经的一份不完全统计,2017年有19家共享经济企业宣告倒闭或终止服务,包括7家共享单车企业、2家共享汽车企业、7家共享充电宝企业。
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直言,欧美国家的共享经济是资源的充分运用,而中国的共享经济其实是资本运作。
“中国经过六七十年是没有信仰的,大家都知道(它的)信仰都是虚伪的。它形成了一种我害人人、人人害我的模式,然后就是只信钱,唯利是图。”
因此,他指出在现有环境下,原汁原味的共享经济在中国没有生存空间,而国内的相关企业只是在打着共享经济的旗号圈钱而已。
早就变了味儿的共享经济究竟还能在中国走多远?它的泡沫又有多大?我们还难以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共享经济的根基并不是共享,而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