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顶级食客 都想吃这位尼姑的豆腐

搜狐 2017-07-14 14:36+-

  《纽约时报》作家、Esquire美食编辑Jeff Gordinier再回忆起纽约博纳丁餐厅那场午餐活动时,依然认为极其特别,没想到那些素食斋菜能给人以如此强大的震撼,甚至能改变人的生活。

  活动结束不久,他便跟着主角静观师太去到她的隐居所,希望在距纽约7000英里外的天真庵,了解更多斋食的烹饪之道,以及静观师太本人。

  这趟行程产出了著名美食纪录片《主厨的餐桌》第三季的第一集,并让Gordinier为T magazine写出了一篇人物报道,他评价静观师太站在了世界素食巅峰,烹饪着世界上最高贵的料理。

  整个美食届开始知道这位尼姑厨师的存在,为她戴上的名誉光环,不亚于那些米其林餐厅主厨。然而,静观师太却在纪录片一开头说:“我不是个厨师,我是个僧人。”

  6、7岁时,静观师太就爱上了做饭这件事。9岁那年,她学着母亲做出了一碗面,母亲看到后告诉她,“你以后会活得很好”。父亲在小时候经常和她说,“一个女人应该能用麦秸做出7道菜,唯有这样他才值得拥有一位好丈夫。”

  她回应父亲,自己从没想过找个丈夫嫁人,她希望自己能生活在深山中,被大自然环绕。17岁时,母亲去世,她入了佛门。于此同时,她开始为僧侣做斋食。

  斋食和素食尚有区别,按静观师太的话说,斋食也是一种冥想,要帮助僧人维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除了肉、蛋、奶这些荤食外,大蒜、洋葱、大葱、细葱和韭菜,这些强刺激性的调味料也都不会使用。

  同时,静观师太从不使用研磨好的调味料,而是用盐、 大豆酱、豆汁、和辣椒酱自己手工调制,或是用植物的汁液。静观师太有一个习惯,她会将植物叶片或果实放进嘴里尝味道,看看是否有可能作为调味料出现在斋食里。比如寺院内的一棵枳树,其酸汁常被静观师太用来调味。

  酱油也是静观师太重要的一项调味料。与市面上常见的配制酱油不同,寺院内的酱油由僧侣们亲手酿造,酿造时间从十几年到百年。一方面,这确保了酱油味道的多样,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出修行。

  静观师太解释说,借由酱油,我能反观自我,看到祖祖辈辈的影子和智慧,这时候,时间和人物都不再重要,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在一起酿造酱油。酱油是永恒的,也是生活本身。

  如同这些调味料所体现的,静观师太的斋食也是她的参禅修行,参杂着她对自然的观察,和对自身的领悟。

  这和西方厨师极为不同。为了能获得星级、奖项和好评,西方大厨都会想尽办法在菜品里加上专属自己的一笔,但静观师太的菜里没有这些私心和自我。她不需要竞争,不需要名气。

  她说:“创造和自恃无法相容,你只有超越攀比心和嫉妒心,才能打开创意的大门。”于她而言,食物是同人交流的工具,她想告诉人们,即便你不是个僧侣,也要敬重食材,敬畏自然。

  菜园,就是她和自然交流分享的最佳场所。她的菜园没有围栏,很难辨认出它和周围森林的边界在哪。她种菜的方法也极为特别,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任由蔬菜们接受阳光雨水和土地养分,自由生长,也不介意山中野兽和昆虫的偶尔“破坏”,不在乎食材的长相和完整度。

  但就是这样一片看似一团乱麻的菜园子,所吐露出的和谐美感,丝毫不亚于那些精致的商业农场。

  你看,一个好的厨师,同时也会是一个艺术家,甚至是一个哲学家。他们所提供的不单单只是一份好吃的食物,满足味蕾,而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或许最终能让你明白些什么。

  “牵一发而五感同”,静观师太这样教导自己在在韩国全州大学厨艺学院的学生。任教五年来,她不断告诉学生什么是心境,如果想在斋食上有进步,就必须付出极大热情和十二分精力,同时要学会通过烹饪进行思考。

  她自己做的食物也是如此,极为简单的食物,却让人感受到她身处的整个自然。

  为了向年迈的父亲证明,僧侣生活虽无肉却依旧圆满,她做了一道香菇,用麻油和酱油翻炒,嘱咐父亲去山中小溪旁吃。回来后,父亲对她说,有这样的美景和美食,你确实不需要吃肉了,嘱咐她照顾好自己,随后鞠躬离开。

  今年6月,静观师太再次来到纽约博纳丁餐厅,这一次,她将以庆贺平昌2008年冬季奥运会的名义,为60名客人做斋食。她随身带了60个箱子,里面放着60套餐具,一份酿造了15年的酱油,两种泡菜,各式各样的蔬菜和自制调料。一个4人团队与她随行,为她帮厨,声势阵仗不比那些著名厨师差。

  再见面,博纳丁餐厅的主厨Ripert问静观师太,“现在的名声是否让你有些分心?”

  “修行的另一种方式”,她回答说,“我依旧为和人们分享食物而感到幸福。”

  • 最新评论
  • cjkleocjkleo

    美国人喜欢追捧这些

    屏蔽
1